南京消协喊话餐厅“扫码点餐”不该唯一 餐饮协会揭秘“扫码”背后经济账
数码话题观察者黄浩:“扫码”等纯粹的技术是服务的倒退,谨防餐饮大数据“杀熟”
“二维码的技术门槛和实现成本是比较低的,因此大家倾向于用纯粹的技术手段去解决问题,但这实际上是一种服务的倒退。”在数码话题观察者、3C数码评论员黄浩看来,扫码点餐“缺乏人情味”,是商家的“懒政”,消费者有权拒绝。黄浩认为餐饮共享经济扫码,扫码点餐确实可以提升效率,是很多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但它不该是“唯一解”,企业应该在寻求低成本和保证服务品质之间找到平衡。
关于“扫码”的另一个争论点在于是否安全。有消费者表示,扫码之后商家不仅仅让消费者直接点餐,还要被获取位置,填一些信息,用手机号码登录……这其中有什么安全隐患吗?对此,黄浩指出,商家引导消费者关注自己的公众号,是一种极低成本的获客行为,方便后续发广告、推送等进一步营销,这里面几乎不存在安全问题,只有自己的朋友圈被“侵犯”的不适感,毕竟很多消费者都把微信当做自己的私密社交空间。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可能存在的“大数据杀熟”。
“商家掌握消费者太多的数据信息,未必是什么好事”,黄浩说,当具备某种分析能力的大数据系统检测到消费者经常在某一家店点某一些菜品时,部分不良商家就有可能利用消费者对于平台的信赖慢慢涨价。“今天涨一块,明天涨一块,根本看不出来”黄浩说。
有人认为,餐饮企业运营公众号的“风潮”,是一种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因为其推送的大部分内容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垃圾信息。对此,黄浩表示,尽管对消费者无益,但这确实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思维。企业用扫码加关注这种方式以极低的成本“获客”,然后推送广告,只要百人中有一人被广告吸引,企业就可能收回推送成本。“就是在赌几率,总有人觉得推送的内容有用。”黄浩说,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也是如此,亏本没关系,只要能“获客”。商家一开始对消费者施以小恩小惠,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当习惯养成,商家就拥有了定价权,这是扫码点餐背后反映出来的互联网思维方式。这种运作模式是否真的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还有待讨论,但对于扫码点餐这件事,黄浩认为餐饮共享经济扫码,消费者用钱包投票是最好的选择。
监制:郭静
记者:王娴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