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日记开通赞赏功能
刚刚接到豆瓣的赞赏功能邀请信 说是需要三天批准 结果立即就开通了
赞赏收入归在“”中 可以提现 但要付2%的手续费
本日记纯属开通测试 但测试归测试 总不能只有三行字 顺手贴上从未在网络上发表过的游记一篇 作为干货 欢迎赞赏xD
赞赏框的设计
下面多了一个“赞赏”信息栏 显示打赏人与金额
提醒中会显示篇目和金额 但不显示打赏人
测试更新:
1)赞赏需要在发布日记时勾选 可选1、2、5、10或任意金额,还可以给作者捎话;
2)收到赞赏后 会有“日记 xxxxx 收到了xxx.00元赞赏”的提醒 但不会告知打赏人;
3)目前只有日记可以接受赞赏 但邀请中明确表示长评也会在赞赏之列;
4)在“豆瓣钱包”页面可以看到完整的金额、付款方、留言和“D”开头的11位流水号;
5)自己不能给自己赞赏;
6)在“豆瓣钱包”选择“钱包提现”后有“提现”按钮和零钱总额 只限于绑定过支付宝的用户;
7)提现操作自动扣除2%手续费 不是即时到帐 有等待时间;
8)1元也能提现 没有任何门槛要求;
9)赞赏时可用支付宝、微信和自己的豆瓣零钱支付;
10)赞赏的留言只有发布者能看到,广播里也没有;
---------------------
瓦莱塔的骑士们
2008年11月17号,我自叙拉古永远拥挤热闹的码头上船,前往瓦莱塔。
当时,马耳他才刚开放申根签证不久,ARD的电视节目上,播出了主题为“地中海明珠”的旅游宣传广告,内容大抵忘记,只一句广告语记得格外真切——“欢迎来到骑士们的国度。”
或许正是因为这句没头没尾、意义不明的妙语,诱使我买了那张单程船票。说起马耳他,几乎同一瞬间便会联想起“马耳他骑士团”: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大骑士团之一,独立于圣殿、条顿之外的医生骑士团的驻地称呼。不过,医生骑士团却并不是打一开始就驻扎在马耳他岛。这个成立于耶路撒冷的骑士团,在漫长的十字军东征史中,辗转塞浦路斯和罗德岛,屡经征战,历时四百余年,撤回欧洲后反而居无定所。1530年,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讨论决定,让医生骑士团前往隶属西西里王国的马耳他岛驻扎,成立马耳他骑士团国,驻守这艘地中海不沉战舰。自此,医生骑士团进入黄金时期,治理马耳他岛近三百年,令海岛富裕繁荣,并多次击败土耳其海军,骑士团标志的八角十字图案威震欧洲。1798年,拿破仑皇帝率土伦舰队驱逐了骑士团,马耳他后又被大英帝国统治一百五十年,直到1974年,才从英联邦独立出来。
属于海岛骑士们的历史便是如此这般——明明已经离开两百多年了,又怎么称得上是“骑士国度”呢?所以这究竟不过是宣传用的噱头,抑或实至名归,除了亲身前往探寻确认一番之外,还真是无法可想。反正,我早已打定主意,如果马耳他不过是又一个马洛卡,海岛度假气氛太浓的话,就立即买票回西西里……
三个半小时后,我呆呆伫立在瓦莱塔悠久狭长的灰黄色老港旁,面前是层层叠叠如堡垒般建构的老街民居,沿着平行墨蓝色湾岸的弧线,徐徐向上延展、生长。那景象,仿佛 所画的通天塔,此刻正真真切切展现在我眼前一般。
作为堡垒建立起来的城市,天生即具备堡垒感:肃杀、紧张、英雄主义。想象中应该相当嘈杂的港口,竟然没什么人,街道像是西部片中即将拔枪决斗的小镇通路,给游客们造成一种时刻被环境压迫、打量着的戏剧张力:果然不是马洛卡这种随随便便修建国王行宫的地界可以类比的。但奇怪,站在港口眺望古城区,处处都只是堡垒的旧韵余威,却没有骑士们的影子——当然,这并不是说,必须要从民居里冲出穿戴全身锁子甲、佩八角十字盾牌、放声大吼的战士,才算是“骑士国度”;我希望见到的,是某种常驻的、如忘却时间幽魂般飘浮在空气中的东西,那类或许应称作“骑士精神”的心灵触动。
民居终究只是民居,直接去真正的堡垒看看如何。
拦下白色的出租车(似乎是瓦莱塔标配的型号),任由挂着黑眼圈、样子看上去十分疲惫的中年司机载着我,七弯八拐地向着海岛高处前行。瓦莱塔是个老街错综复杂的城市开通赞赏,房子又都连成一片,马路两旁如意大利所有大城市里常见的那样,排队似的停满了廉价又实用的两厢家用车,车间距窄到令你想象不出车主停车时的画面。想去的地方,哪怕一抬头可以望见,开车过去或许也要大半个小时,还不见得能顺利到达:大概为配合欧盟新经济政策,城市里到处都在完善基建,公交车系统也在更新……反正,2008年冬天的马耳他交通,简直是一团糟。
总之,司机一听我说要去看 of (骑士们的堡垒),即完全不同我商量,默默开到了巴拉卡花园。
巴拉卡花园,这是在南欧或者北非港城相当常见的高地观景花园,过去作为瞭望塔和炮台来使用,俯视港湾,随时能够迎击夺港来犯的敌船。我跟着不知由哪儿过来的旅行团一道,从带联拱喷泉的小广场,一直向下走到炮台区。沿路可以远眺对岸的“三姐妹城”,以及由那三个城堡所衍生出的城市街区:这边看到的海水如深山般碧绿,海警巡逻用的小船,船沿漆成亮红色,时不时从眼前驶过。正对岸墙壁平整、留有炮口的堡垒,还有不知是否已被废弃的灯塔,是当年被称为Birgu的骑士团主城,死守马耳他告捷之后,又被叫做“胜利之堡”。沿着堡垒的水口右侧,靠近St. 城堡这边,是带船坞的游艇码头,船停得密密麻麻,如渔户门外晾晒的银鱼一般。
带队的导游说,自从马耳他骑士们击退鄂图曼舰队后,火炮就弃置不用了。如今堡垒这边摆放的,看上去崭新发亮,其实全是礼炮,只起到每日报时功能。
顺带一提,从花园较高的上段前往属于城市中心的下段,过去是无法直接到达的。二十世纪初曾有过连接海港堡垒和商业居住区的电梯,但早在八十年代就拆除掉了。2013年,AP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并修建了名为 Lift的大型观光电梯,从堡垒墙边伸出通道,直达老城的城门区。如今再去堡垒观光,要比我当时方便得多了。
十一门漆得乌黑发亮的报时火炮,后面紧挨着修剪得如足球场地般整齐的观光草坪。几个大肚子观光客随便摊了躺椅靠在堡垒城墙边,手拿不知从哪儿弄来的鸡尾酒,头顶墨镜,大声聊天——哪有半点骑士精神的影子!
我忿忿然挥别堡垒花园——“三姐妹城”那边的情形,估计也差不多。如此这般,堡垒是没必要再探寻的了。找到巴拉卡的公车站,买张两小时通票,上了开往市区的公共汽车,心里自暴自弃地想着:干脆路上见到哪儿有趣,就在哪儿下车得了。
瓦莱塔的公共汽车型号多样,老旧通用,涂装从上往下依次是白红黄三色,模样折中于阿根廷巴士和美国校车之间。偶尔看到的青色或全红色涂装开通赞赏,则是开往其它区域的线路。司机的技术颇为不赖,即便是高低起伏的地形,也毫无颠簸感觉。车开上共和国大道,走一小会儿,路旁突然出现一围断壁残垣——几乎只剩地基的敦实建筑。我觉得好奇,又正好有车站,便从公车上下来,去到遗迹跟前细看。
原来,这是瓦莱塔的皇家歌剧院旧址,由英国歌剧院建筑专业户 Barry设计修建,二战时毁于战火。看战前黑白照片,这座剧院在样式上多少接近柏林国会大厦,结构四四方方,前脸是用柯林斯柱装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气势宏伟。可见瓦莱塔居民与西西里人一样,十分热爱歌剧。
皇家歌剧院既然已经毁掉,观众们当然也不可能聚在遗址上观看戏剧。马耳他人通常所说的“老剧院”,事实上是指一处名为的剧场:这名字可不是随便取的,而是源自当时主张兴建剧场的那位医生骑士团团长的名字。作为欧洲最古老的剧院之一,这里目前更多是在扮演城市音乐厅的角色:不止负责承办新年古典音乐会,连摇滚、杂技、话剧都会在此处上演——即便内里那维也纳式的华丽装修,与摇滚完全不搭,市民们也全不在意。
歌剧院遗址和剧院之间,几乎横跨整个瓦莱塔古城区,我是在2011年才第一次拜访:因为离著名的拍照圣地老薄荷街很近,顺道拜访,但最终也只是走马观花,此处略去不提。总之,无论哪处剧院,都只给人一种旧德累斯顿或者维也纳感,属于贵族们的享乐主义,与骑士无关。
本身到港就已经是下午,流连过皇家歌剧院遗址后,天已黯淡成了海的颜色。在又一次漫无目的的公车之旅即将开始之前,我突然接到德国那边打来的电话……通话内容不必多提,反正,悠闲探险的旅途不得不强行中止,只能再在瓦莱塔多待一夜,就必须飞回斯图加特。
只好继续搭乘公车,依照船上随手拿的旅游导览指引,住进一家名为的庄园式老派酒店。这酒店离瓦莱塔古城外墙城门很近,带一处私家宅邸式的大花园,早上有固定班车前往马耳他机场,十分方便,唯一遗憾是房间陈设装修过于现代,太不地中海风情了。我取了房卡,到屋顶露天餐厅胡乱吃了些仙人掌果和肉馅面包,还要了瓶当地产餐酒,慢斟慢饮。天已经黑透,人微醉,城墙四周亮起橘黄色的景观灯。几位加泰罗尼亚长相的美女住客正在身后游泳池里嬉水,我却只顾呆呆眺望屋顶铁艺围栏外面,斑驳残旧的古城墙,想象曾经兵临城下的鏖战,忘了时间。
眨眼三年过去,物是人非事许多,但凡闲下来时,却始终挂记那场仅仅进行到一半的马耳他骑士追寻之旅。终究无法释怀,直到一月临近过完,好歹下了决心:请年假,买31号直飞马耳他机场的单程机票——这一次,非得搞清楚“骑士精神”是个怎么回事。
铁翼飞过阿尔卑斯,眨眼已到地中海,空中看到的马耳他岛,形状仿佛飞溅蓝天的斑驳血迹。我从机场坐8路公交车去瓦莱塔,随身完全没带行李,仍旧循了之前的打算,找对感觉就下车。机场附近的公路旁,时不时见得到一丛丛巨型仙人掌和沙漠荆棘。零星聚起的房屋,全都不怎么高,远方能眺望到城区,也是差不多如一团砂色瓦砾洒落坠地后的状况:古城是中间高周围低的,遵循中世纪城堡护城的经典模式——这城市本身,即是世界文化遗产。路上凭感觉换乘一次,在随便一家咖啡店吃了欧式的夹心三明治,做法是罗马风格,味道不赖。然后转车,抵达老薄荷街。
老薄荷街以陡坡闻名于世。这是一条很窄且长的街道,单行线,两辆车并排通行都勉强。街两旁的房屋大多四层高,密密实实排成两列,外墙不分青红皂白,全漆成鹅黄色,或者直接袒露马耳他石灰浆略带冷感的青白。地中海风格的飘窗,毫无顾忌地从楼面外伸出来,几乎每栋屋子都有,窗格区分很紧凑,仿佛在屋前挂了剥开来的板式巧克力。我站在陡坡的最低处,面朝圣约翰大教堂的方向,仰头张望:两旁的房屋简直如同列队戎装的骑兵,不由分说地朝内挤压,而陡坡本身也蕴含巨大潮汐般的压迫力和攻击性。这种正战斗着的紧张感,以及地中海殖民地建筑形制所蕴藏的庄严、高贵属性,配合楼面外使阴影鲜明的阳光,隐喻般的骑士形象表现无遗。
看来,这次确实比上回幸运得多。
一直走到圣约翰大教堂的钟楼前,都是列队骑士巡礼的感觉——如果此处层层叠叠交错的老街旧楼真是骑士,教堂自然就是骑士团的团长。圣约翰教堂是双塔楼结构(马耳他的教堂大多都是双塔,每天钟敲个不停),通体砂黄色,衬托得塔楼六角形尖顶格外醒目。钟塔底下,左右撑开横向空间国内领先的AI写作系统,纵向十字并不过分展开,有点罗曼式的古早意思,外表看去相当朴素。但进到里面去就完全不一样,是那种近似于矫枉过正的巴洛克装饰风格,金碧辉煌,闪亮耀眼。鉴于教堂是由骑士团国亲自主持修建这项事实,不得不认为这一巴洛克风格也很契合骑士精神的至高内涵:外在冷漠,内心炙热。
马耳他圣约翰教堂的内饰是,西西里系地中海教堂当中,我所见过最为华丽的了。规模上固然无法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相提并论,但深色大理石装饰的方正肋柱,配合镂空鎏金的拱饰,以及无处不在的红白底金衬骑士团盾徽……总之,各种地方统统鎏金,给人留下“整个教堂就是一大块细心雕琢过的中空金饰”的错觉。但很奇怪,这里的过分装饰并不是修士或者教皇式的,而是彻底骑士化的。或许是因为,教堂里特意采用了扁平式的、以矩形立面为组成单位的装饰风格,相比以弧线和古典形制装饰的圣彼得,这里更给人刚正不阿的印象。不仅如此,拱顶装饰雕塑的堆砌和重复式繁复,以及垂吊垄龛和吊灯的方式,多少有融合清真寺风格的意图藏匿,但穹顶完全天主教模式的宗教画,以及主保圣人祭坛和圣物的陈列方式,又分明是骑士团的信仰主张。两相冲突,便给人凝结成十字军征战的冲突感,与教堂外骑士列队的阵仗相较,正像是逐一递进的戏剧化语境。骑士团国通过对城市规划和教堂建造互为参照比兴的奇想巧思,在骑士们离去百多年后,仍成功留存了绵延数世纪之久的宗教对峙局面和全盛期繁荣景象。
小厅里挂着卡拉瓦乔的名作《被斩首的圣约翰》。教堂正门口地面上,镶嵌一幅巨大的执镰死神立像:死神面带微笑,手扶一块大理石墓碑。周围装饰标准八角十字和由人骨拼成的十字标志。虽然读不懂墓碑上或许是拉丁文书写的内容,但低头下来的整个气氛,却令人不由得心生感伤。
辞了教堂,走在尽头看得见海湾的古街道上。好几处十字路口的房屋拐角,都装饰有主保圣人、骑士,或者天使长的神龛,有些还时髦地装点上了霓虹灯。瓦莱塔到底是个天主教氛围浓郁的城市。我一直走到剧场,进去,有儿童唱诗班正在认真练习圣咏。找了位置坐下,侧耳倾听,直到天黑下去,才随便找了一家酒店住下,开始吃起随便某家咖啡店里买来的甜味酥饼——这玩意儿估计是当地特色,在西西里时并没有见过,类似烤炉新鲜做好的曲奇饼,但缺乏脆感,入嘴软腻细密,味道颇佳。
接下来一周时间,我都住在老城区的小酒店里,吃搭配了豆芽、咸培根、汉堡排和炸薯条的英式早餐,然后出门散步,假装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瓦莱塔人。老街上能找到多得数不清多工艺品店、书店和古玩店,售卖自大航海时代起即往来于各个不同港口之间的精致货品,尤其是玻璃和砂岩制品。老薄荷街上有家书店,店名干脆就叫“便宜书”,以一欧两三本的廉价出售,生意普通。我去了几次,和店主有一搭没一搭聊天,发现他祖辈上竟都是骑士团成员,甚至还出了一任团长。
“先是拿着剑和盾,然后是枪……一直都在战斗。您别看我这样子,二战时,我可给那帮家伙们好好上了一课。”他晃了晃自己空荡荡的左手袖管,得意地对我夸耀道。
至于为什么会弃军卖书,他没有说,我也不方便问。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他至今也是位光荣骑士。
我去看过城门、军械库、皇家图书馆、首领宫老议会厅的壁毯,还有曾经被墨索里尼对地中海一眼的狂轰滥炸破坏过的圆顶教堂:虽然已是十九世纪的产物,理念上与圣约翰堂仍有异曲同工之妙。简而言之——莫斯塔圆顶教堂的结构,会令人联想到伊斯坦布尔的索非亚教堂,只差四个宣礼塔;站在前方,对着希腊式装饰的正立面观望,又会令人想起柏林大教堂:就是这么回事儿。虽然内里的陈设,因为教堂经营者的缘故,显得不太庄重,甚至略显诙谐。
瓦莱塔式的诙谐总是很有意思,比如白色大理石的街角圣像上方撑着遮阳伞,安静狭窄的旧巷尽头堆满天使像,抬头一排高矮不等的飘窗里面,偶然会看到穿着正统主教服、戴了墨镜的家伙斜躺着晒太阳,顺带检阅路人的妙景。这里的幽默感几乎总和宗教产生关系,毕竟骑士团的辉煌同时也是天主教的辉煌,人们会用相对应的方式加以铭记。另一方面,骑士们的勇敢无畏,也使得尊敬与调侃并行不悖。
二月,和欧洲所有基督教城市保持一致,瓦莱塔也会举行自己城市的狂欢游行。这也是骑士诙谐体现得最为彻底的时节:所有的教堂都被装点得好似圣诞树一般,挂满霓彩灯,披挂骑士披风般的红色布匹。廊柱拿金红红布包裹,甚至塔楼大钟都穿上红色围裙。大街小巷上,路灯与路灯之间,飘窗阳台与飘窗阳台之间,也牵起缤纷彩旗,上面绣的纹章五花八门,有骑士团的八角十字,也有家族纹章,或者其它随便什么,只要有趣就好。
我有幸跟随主游行队伍巡视了那一年的瓦莱塔,仿佛自己也是骑士团久远历史中的一员一般:身边一群群化装成骑士的职业演员和普通市民,高声喧哗,狂饮乱舞,完完全全激战凯旋的架势。甚至两三岁的小孩子,也被父母们穿上精心准备的、色彩犹如瑞士卫队成员般鲜艳夺目的“骑士盔甲”,骑着塑胶战马,横穿队列。
好吧,这里确实是,也将永远是骑士们的国度。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