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共享经济 > 共享店铺 > 正文内容

UR创始人李明光:快时尚的精髓是「时尚」而不是「快」|厚雪公司36专访

wxianyue4个月前 (08-08)共享店铺11665
国内最强的AI写作工具,帮你写爆款文案

不知道如何写作文章,推荐国内最强的AI写作工具,帮你写爆款文案

即使眼下消费创投退潮,我们依然看好新锐消费品牌吗?

答案毋需怀疑。

消费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品牌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而一旦立住,就不会轻易死亡。我们看到,经过一轮高速成长的阵痛,一些新品牌公司拥有了忠实用户,进而获得了可观的规模甚至利润,进入稳定增长的新阶段。它们大多诞生于2014年之后,乘上2019年刮起的投资热风,在激烈竞争中胜出。

基于此,36氪未来消费决定挑选36家新消费品牌公司,以专访、案例分析等方式,持续跟踪它们的发展,并汇集在“厚雪公司36”这个栏目中。

时尚商业模式是什么_时尚商业模式有哪些_快时尚商业模式

UR门店,品牌供图

采访|姚兰 杨轩

文|姚兰

编辑|乔芊

来源|36氪未来消费(ID:)

快时尚在中国有一个奇妙的开头。人们看到的是2006年西班牙品牌ZARA正式进入中国,却忽略了在广东一隅,那一年也诞生了它日后的强劲对手。

2017年之前,ZARA、H&M、GAP等国际快时尚品牌度过了黄金十年,它们以动辄上千平的面积在一二线城市的各大商场占据黄金铺位,扮演“客流拉动机”的重要角色。如今在中国,它们不仅在线下被们取代,也在面对新兴电商渠道时显得迟缓。

国货品牌中有许多弯道超车的玩家。去年6·18,天猫女装销量榜单上,冠军不再是此前长期霸榜的优衣库,而是前年就已位居第二名的本土快时尚品牌URBAN (以下简称UR),ZARA则始终排在UR后面,一路跌出了前十。

UR仿佛一夜之间跃入大众视野。事实上,它已在线下默默生长了十余年,且低调完成了五轮融资,年销售规模已突破60亿元。

在这场“快战争”中,UR显示出了它“慢”的一面。被称为“ZARA的中国学徒”,UR自诞生起便采取“高举高打”的做法,开出“奢华大店”,但在2015年放开加盟前,UR的门店数量并不多,创始人李明光(Leo)选择把融资砸在买手和设计师团队的搭建、供应链建设、数字化系统上,这拉长了它的盈利时间表。

十年蛰伏期过去,2017年,UR依靠约200家门店实现了接近30亿元的销售额,首次实现盈利。要知道服装是一个高毛利的行业,想赚快钱并不难。

李明光视衣服为精神产品,他说快时尚服装行业的精髓是“时尚”,而不是“快”。“中国的服装企业一般只有20年左右的辉煌期。好卖,却不时尚,这是很多品牌没落的原因。”

“时尚”在李明光眼中是感性的、个体化的。就像他在UR的门店里播放自己钟爱的另类音乐一样,他主张设计师和买手要经常看画展、听音乐会、看歌剧,去旅游,去住好的酒店,“这些都是在提高审美”。如今UR在全球拥有约400家门店,设计师开发团队有超过500名成员,而在全世界拥有1900多家门店的ZARA,设计师也不过600人。

黑蚁资本创始合伙人何愚至今记得他和李明光的第一次见面。“第一感觉是人在发光,一身白衣,干净清爽,跟他们的门店气质十分相符。”何愚称李明光是“意义导向型”的创始人,在做大公司、获得利润之外有更高追求。

如何始终保持“时尚”?如何带领公司从十亿规模向百亿规模迈进?以下为36氪未来消费与UR创始人李明光的对话:

时尚商业模式有哪些_时尚商业模式是什么_快时尚商业模式

UR创始人李明光

“大店”的突围

36氪未来消费:“UR”这个品牌名字是怎么来的?

李明光:我会买很多外国音乐碟片,有些碟片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感觉。看到漂亮的Logo,我就在想,自己将来做品牌了,如何把它利用起来。UR的名字灵感来源于一张在新世纪初发行的音乐碟片,希望能传递出可跨越时代的创意美学理念,和一种国际化视野。

36氪未来消费:UR其实是你的第五次创业实践,从一开始,你就清楚地知道如何做“品牌”吗?

李明光:应该说,我从中学时期就一直喜欢“美”,也在追求“美”,但对“做品牌”这件事并不是一开始就懂的。

1998年,我第一次创业, 准备了5万块钱,在广州白云区的一条巷子开了家外贸服装店,铺面有30平方,月租2000块钱。一年后,我去了广州高端商圈——好世界广场开店,每月租金4万,生意确实更好了。但是它很难快速发展,或者说很难复制,因为我做的是杂牌零售,不是品牌。

36氪未来消费:你的品牌之路,看起来是从2000年代理男装品牌VJC开始,而且还将这家店开在了最时尚的上海,这是一个大跨步,你很有勇气。

李明光:但表现不如人意。这家店基本上每个月都是亏钱的,仅一年就把我过去两年积攒的钱都花得差不多了,把它关了是肯定的。要说这一年有什么体会,就是让我对怎样做价格定位、做消费者沟通,有了更深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坚定了自创品牌的决心。

36氪未来消费:你是怎么决定做一个“快时尚”品牌的?

李明光:2003年,我看到了国内关于ZARA的媒体报道,然后也去日本看到了ZARA的实体店,很快意识到“快时尚”是当时中国服装红海里面的蓝海。我打电话问ZARA能不能加盟,他们说没有加盟。我觉得这个不是什么高科技(笑),做起来没有那么难吧?

到了2006年,我们正式创立UR品牌,ZARA也是在这一年进入中国市场。UR首店开在广州正佳广场,当时一个铺位100多平方,我跟商场说你把8个铺位全打通,我要打造一个有全新商业模式的品牌。其实那时期的正佳广场发展得没有那么好,能够被我这样的个体户一起拿掉,他们也觉得挺开心的。

开店三个月后,UR的销售表现就很好。而我之前还有一个牛仔裤品牌BC jeans,也在正佳广场开了一家店,门店面积100平方,每月租金十几万,但销售额也是十几万,所以销售额一直没什么增长。最后,我决定关掉开设了七八家店的牛仔裤品牌。

36氪未来消费:UR开出全国首店的第二年,另一个快时尚巨头H&M来了。ZARA首店开在上海南京西路,H&M首店则选址上海淮海中路,你们同时瞄准了一二线城市。在点位选择上,这些海外巨头有着优先选择权,UR靠什么和它们正面竞争?

李明光:那时候,在广州正佳广场,除了百货巨头友谊商店以外,UR是单体服装店中面积最大的品牌。开出来后,我明显感觉到消费者觉得我们是一个“大品牌”,会产生信任感。通过店铺大小、装修材料、灯光、播放的音乐等维度,消费者就能判断出这是什么档位的品牌。

时尚商业模式是什么_快时尚商业模式_时尚商业模式有哪些

UR门店,品牌供图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少有本土服装品牌敢开出超过200平方的门店。当时研究这套商业模式,我们就知道门店要够大,门店风格就是“奢华”。以前UR没怎么做营销投入,店铺本身就是广告。品牌是一种信仰,我们的店铺希望打造得像“教堂”一样,店里还增加了很多艺术装置,在这种氛围下,消费者会对品牌有仰慕的感觉。

36氪未来消费:听说你很喜欢听音乐。会在店里播放你喜欢的音乐吗?

李明光:会,我想让消费者听到另类或者说从来没听到的歌。我很喜欢现代乐器与民族元素结合的House和曲风,其中最喜欢-bar的音乐。-bar位于巴黎,是酒馆,也是餐厅。店里有尊巨大的佛像,播放的音乐包含了中东元素、日本的三弦以及中国的传统音乐等等,曲风多样,非常特别。喜欢听音乐,也是追求“美”的表现。

又“好卖”又“时尚”

36氪未来消费:从ZARA身上,UR学到了什么?

李明光:以前,服装企业经常参加一些培训课程,我也参加,但发现并没有学到我想学的东西,后来就不参加了。学习它,我们的渠道更多是媒体报道。

你会发现“快时尚”,在中国没有什么总结性的东西可供你学习,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学习完不对再转回来。以前我们看到那些报道,写ZARA门店一个月换一次货,我们就跟着换一次,后来发现不对,人家换一次不是全部换,是部分换,其中潮流款可能每周上新一次。简单讲,传统服装品牌是“款少量多”,ZARA做到了“款多量少”的突破。

2006年、2007年,提起ZARA,好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牌子,UR相当于是这种商业模式在中国的验证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我们现在已经沉淀出自己的“快时尚商业模式”。

36氪未来消费:你认为“快时尚商业模式”的精髓是什么?

李明光:顾名思义,又快又时尚,其中“时尚”是核心要素。

时尚商业模式是什么_快时尚商业模式_时尚商业模式有哪些

UR女装,品牌供图

36氪未来消费:为什么“快”不是核心要素呢?

李明光:中国服装行业的供应链已经非常成熟了,其他一些行业也是如此。如果只比拼这一方面的“快”,UR是领先的。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要成为的是“时尚品牌”。服装行业的本质是时尚,创意美学能力不单是UR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也是服装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时尚行业,尤其是奢侈品品牌,一般有两个职位是平行的,一个是CEO,一个是创意总监。而且在很多时候,创意总监是更具起决定作用的角色。奢侈品品牌增长不行了,往往会换创意总监,CEO很少换,因为品牌本身毕竟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周期,这说明组织建设通常不会出现问题,更多是创意不行了。中国的服装企业一般只有20年左右的辉煌期,之后就往下走,因为不再时尚了。

36氪未来消费:你的角色是什么?

李明光:你可以理解我是创意总监的角色偏多一些。早期我会跟到每个款的细节,现在更多是把控整体的方向不会跑偏,比如够不够国际化、会不会过于年轻、会不会过于老等等。

36氪未来消费:从产品角度看,UR和ZARA有何不同?

李明光:跟ZARA比,UR没有做到最国际化,但正是因为这个差异化,才让我们在中国做得很好。在版型、尺码、颜色、设计细节等方面,UR都更本土化。而ZARA是欧洲的风格,很多衣服都要很高的身材才能驾驭得了,整体偏成熟一点点。

36氪未来消费:今天市场上同时流行的时尚风格多达数十种,很难说哪种风格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你的团队如何把握最新流行趋势?

李明光:这其实取决于每个人的时尚潜质,因为时尚是一个感性、个性的东西,它不能够标准化,不能够复制。但是它有一种学习方法,就是说你作为设计师和买手,不仅要关注行业资讯,还要经常看画展、音乐会、歌剧,多去旅游,住一些好的酒店,这些都是在提高自身的品味。

招设计师和买手,我还关心TA愿不愿意为了这个事情投入足够的时间,也就是“疯爱时尚”。往往有潜质的人,都会“疯爱”。打扮和妆容是判断“疯爱”的第一要素。其次,我会问一些专业问题。

36氪未来消费:除了个人层面的潜质、“疯爱”之外,有没有一套机制也在保证UR始终时尚?

李明光:我们跟传统服装品牌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由买手而非设计师主导产品设计。设计师帮助买手实现产品的落地,设计师可以自由发挥,但是买手要把控好,要让产品同时具备两个维度——既有引领性的时尚度,也要好卖,实现美学和商业的最佳平衡。

UR设计师的数字思维可能会更强一点,清楚了解每个款为什么好卖或不好卖,有助于TA设计下一个款时方向更为明确。不过,我们绝不会压制TA的创造力,并不是完全的销售最大化。我不希望UR的产品好卖,但是不时尚。好卖,却不时尚,这是很多中国品牌没落的原因。

时尚商业模式有哪些_快时尚商业模式_时尚商业模式是什么

UR女装和男装,品牌供图

36氪未来消费:谈到“好卖”,UR对“爆款”的定义是什么?

李明光:达到一定的销量,且毛利在我们设定的标准里面,这才是爆款。如果说不赚钱但能卖1万件,那肯定不算爆款。

36氪未来消费:最早期供应链是什么情况?

李明光:最开始我们一次生产30件,很多供应商都不愿意合作,这就倒逼我们在2007年自建工厂。慢慢的,出于一些原因,车间工人跟他老婆或几个老乡在外面开了一家10人、20人的工厂,然后问我要货做。随着UR体量的增加,这些工厂的规模也在扩大,UR始终是它们的核心客户。你可以理解为这些工厂是我们孵化的快时尚商业模式,逐渐在UR周边形成了一个供应链小集群,专为UR服务。发展到现在,大一点的供应商也找我们了。

36氪未来消费:“快时尚”最被人诟病的是品质问题,你如何评价早期UR的产品质量?

李明光:我们一直认为,“品质”是驱动消费者持续购买快时尚品牌的重要因素。早期的很多供应商,追求利润最大化,根本不考虑品质,而且各家版型都不一样,这样还怎么谈打造品牌呢?所以,后来我们自建工厂和研发中心。目前,产品的潮流度、品质每年都在快速提升,供应链速度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从设计到店铺上架,UR最快可以做到6天。

走出国门接受挑战

36氪未来消费:以ZARA为代表的国际快时尚巨头在中国已经没有那么风光了,你认为导致这一境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李明光:我很佩服ZARA,它代表的“快时尚”深刻影响了中国服装行业。快时尚最火的那几年,是中国服装最难的时候,因为80后消费者突然看到一个时尚度很高、价格也不算贵的国际品牌进来,就会多了一个选择。接受完审美教育,消费者逐渐变得理性,不仅要求时尚度更高,而且质量也要更好,只是更新快了没用。本土品牌也在成长,它们成了90后、95后的又一选择。

过去一段时间,ZARA做了很大的转型调整,比如在欧洲关了很多店,不少线下店往线上走;同时拉高品质感,以应对一些低端品牌的竞争。这些动作使得它去年的销售和利润还是非常不错的。在中国表现不佳,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产品不够本地化,很难往三四线走,也就无法规模化发展;二是主要的产业链在欧洲,因此很难快速把最新的产品供应到中国来。我坚信,如果今年起它能够打通供应链,并在产品层面做出大的突破,在中国的发展仍旧值得期待。

36氪未来消费:除质量之外,同质化严重也是快时尚品牌面临的问题。

李明光:就像Gucci和LV,同属重奢领域,做的是和美学相关的产品,它是非标品类。同样一条连衣裙,每个品牌设计出来的款式都绝对不一样,因为有各家的DNA在里面。

36氪未来消费:但是优衣库在中国活得不错。

李明光:优衣库做品质取胜的基本款,客群比较宽。现在中国的 Mall,优衣库和UR算是他们比较喜欢的两个服装主力品牌,一个主打基本款,一个主打时尚款,能吸引来不同的客群。优衣库现在用科技感强化自己的品质定位,我们专注打的是潮流度、时尚的引领性。

36氪未来消费:更加细分的风格、更丰富的款式选择,其实对供应链的要求又进一步提高了。有人把SHEIN比作“进阶版ZARA”,你如何看待这位来自中国的对手?

李明光:SHEIN叫“超快时尚”,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简单对比,我们比它定位更高端一点。我想说的是,每种模式、风格都有它的市场机会。

36氪未来消费:中国有哪些消费品公司是你比较欣赏的?

李明光:现在中国厉害的消费品公司很多,特别是一些经过时间沉淀的消费品牌公司,比如金龙鱼、格力等。服装行业我挺欣赏一家偏生产型的西装公司,它做了一套柔性供应链系统,这个东西很厉害,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及快的需求。

36氪未来消费:不局限于消费领域,你还喜欢哪些中国公司?

李明光:我喜欢两家中国企业,一个是华为,另一个是万科。先讲华为,它以重研发投入著称,任总最打动我的一点是,狼性的管理理念。而万科是相当职业化的一家公司,管理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做得非常好,这是我特别想学习的,因为我比较感性,我希望UR未来有自己的科学管理体系,这能保证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36氪未来消费:发力电商前,UR在线下默默生长了十多年。从2020年到2022年,UR在天猫618销售榜上的排名一路上升,终于拿到冠军,超过优衣库。你认为服装品牌从线下往线上走,会更容易些吗?

李明光:在我看来是的,线下能够建立起更为稳固的用户基础。做线上,说白了就是在平台上开一个店,当然了还考验运营能力,比如不同的直播怎么玩儿。但线下的链条很长,涉及多城市管理,选址只是第一步,还有空间设计、装修、水电消防等环节,付出的成本更多。收银台在哪里,开门宽度是多少,动线怎么走,这些问题很琐碎。对于大店来讲,氛围营造又是门学问。

36氪未来消费:上海是UR的“大本营”,门店数比ZARA还多,你们的开店逻辑是什么?

李明光:我们叫“洋葱”原则。在中国,先开上海再开其他城市,因为上海是中国的时尚之都,在那里立住脚,就可以顺势而为,影响其他城市。在上海,最好是从淮海路或者南京西路开始,不能突然间有一个很偏的郊区让你开你就去开了,要有所坚持。

快时尚商业模式_时尚商业模式有哪些_时尚商业模式是什么

UR门店,品牌供图

36氪未来消费:为什么选择在2015年放开加盟?

李明光:2010年融资成功后,我发现直营店单店投资很大,大约600万一个店,资金有限,加上中国市场那么大,最后还是要放开加盟。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很巧的事情,有家郑州的 Mall找我开店,我看到这个Mall的位置好像不太好,就不敢开,后来他说我来投资,你帮我管理吧。那时候我们缺钱呀,我就答应了,结果也证明了效果是不错的。

2015年放开加盟后,规模就跑出来了。每年开店节奏都很稳定,基本上都是50家,哪怕在过去三年,也都是40~50家。

36氪未来消费:2015年起,UR开始品牌转型,提出了新的定位。你不想再被外界称为“ZARA的中国学徒”了。

李明光:2015年之前,我们在 Mall发展,很多人都说我们是第二个ZARA,说心里话,那时候是有点不服气的。中国很多成功的品牌,比如互联网品牌,都是学习国外先进的商业模式转化过来的,我不懂为什么这对于服装品牌就很不容易接受,所以我想要打造一个全球独一无二的UR。

快时尚最火的时候,有三个诟病的地方,原创性不够、品质不好以及不环保。所以我就重新提出了“快奢时尚”的定位,想在“快时尚”和“轻奢”之间找个市场空白点——设计更加潮流,品质更高快时尚商业模式,价格自然就相应拉高了;同时更新不要太快,解决环保问题。

后来,大家会觉得有点矛盾,“快”和“奢”其实无法兼得。团队现在正重新思考如何描述新的UR定位。

36氪未来消费: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UR,这意味着UR的野心不只是在国内与巨头展开较量而已。

李明光:战略理论会告诉你,先把中国做大做强再出去,但是我觉得有更高追求的服装品牌不应该这样。于是,2016年UR在新加坡开了海外首家实体店。

36氪未来消费:为什么不先做透中国市场再出海呢?

李明光:UR的品牌定位、愿景,决定了我们必须国际化。第一,中国服装市场虽然也大,但它只占了全球1/4的市场,要实现超千亿营收,单一品牌必须全球化。你会发现,中国没有超过300亿规模的单一服装品牌。确实什么样的风格都能生存,但随着消费者的审美偏好越来越国际化,风格更国际化的品牌才能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如果能够在全球立足,那证明你的时尚度已经达到国际化水平。

第二,中国很多服装品牌往下走就妥协很多,妥协之后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会获得销售的增长,但是过段时间,消费者觉得你不够了,就会抛弃你,所以这很考验品牌的战略定力。UR并不是只有国内下沉、逼自己妥协这条路,为什么不先走出国门接受挑战呢?新加坡的国际化程度很高, 我们的门店增长也挺好,现在证明我们这个策略是对的。

36氪未来消费:国内会去下沉市场吗,需要妥协吗?

李明光:迟早会往下沉市场走的,但什么时候下沉以及在哪些方面“妥协”,内部还在思考。UR是能够承上启下的,不仅能够去国际市场做风格升级,还能在中国满足一波在时尚度上比国际水平暂时弱一点的消费群。

前十年“慢”,是对的

36氪未来消费:UR创立前十年都没有盈利过,现在回顾这段时光,它对你和UR有何意义?

李明光:这十年是打基础、练内功的阶段。我2009年开始去融资,2010年融进来1000万美金,2011年又缺钱,又融了6000万人民币。也就是说,从创立到2017年之间都比较缺钱。UR做到10个亿了仍旧没赚钱,就有投资人跟我说很多你的服装同行5个亿都赚钱了。然后我们就去查,人员数量是不是太多了,成本是不是没管好,都查完一遍发现好像都不是这些问题。

做到20个亿的时候,我们还是没盈利。然后投资人又问我为什么还没赚钱,我也找不到其他理由了(笑),我们自己总结可能就是我们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吧,UR就是一个高举高打的品牌。

36氪未来消费:高举高打,有什么利弊?

李明光:我一上来就开大店,非常重视门店形象,在装修方面的成本把控可能没有做得那么好。经过10年漫长的积累,我们终于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壁垒,其他品牌不是有一点资本或者一个想法就很容易进来了。

从没有规划的一沓货到很有系列性、策略性的一盘货,店铺空间从不太好看到越来越好看,我们就这样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模式。2015年放开加盟,一下子就发展很快了。这十年过程慢,我现在回想起来是对的。

36氪未来消费:跨越不同营收规模,分别给公司带来了哪些挑战?

李明光:UR能够走到今天,最核心的原因是我们的商业模式从始而终,没有太大的变化。规模化扩张,在效率方面会有影响,我们最近正在思考如何让已经成长为大公司的UR更加灵活。

我看过很多报道说1个亿是道坎,50亿是道坎,100亿是道坎,我也在不断体验每一道坎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早期我会担心或者说质疑,以我自己和团队的能力,真的能做10个亿、50个亿吗?但是现在,我们正向百亿规模前进。

36氪未来消费:过去三年,你的“焦虑”是什么?

李明光:我最大的体会是现金流很重要。特别是去年疫情开放前的11月份,觉得企业随时会倒下,以前我从来没有过这种焦虑。不过,财务总监比我更焦虑(笑)。我其实有想过,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我如何让UR东山再起?答案是,维持服装本质,基本能力的部分我依然可以做好,那就是我们的设计。

时尚商业模式有哪些_时尚商业模式是什么_快时尚商业模式

UR女装,品牌供图

36氪未来消费:如果你是今天进入服装行业创业,会选择一个不同的切口吗?

李明光:如果今天我发现在快时尚行业,除了ZARA以外,没有第二个领先的品牌,我依然会选择这个切口。

服装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我称它为“切蛋糕市场”,每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比较低。它不是一个朝阳产业,但也不是夕阳产业,好的点在于市场容量大,需求分层且多元。优衣库创始人多次荣登日本首富位置,LV总裁则是世界首富,ZARA老板也是欧洲的第二富豪,我就在想,为什么大家认为这么传统的所谓的服装时尚产业在日本、欧洲这么发达的国家,诞生了超过科技公司的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我的理解是,服装是精神产品,物质满足后,就需要服装来满足精神需求,科技不能解决这个需求。所以服装也是一个可以成就伟大企业的一个产业。

创意美学能力是这个行业的难点,是影响行业波动的重要因素。投资者也经常问我如何持续保有创意,我觉得快时尚产业似乎是有些办法的,能让这个波动变得更小一点。

36氪未来消费:UR让这个波动变小的办法是什么?

李明光:数字化建设是关键。举个例子,我们有爆款、畅销款、平销款、滞销款和超滞销款,爆款会有共性,那就将这个共性最大化,把这个因素加入到畅销款中。总的来讲,UR会借助IT系统高效决策,也依赖买手、设计师的感性能力。在整个商品结构里面,销售导向和重创意发挥的产品各占一半,我们会做好平衡。

我们很早就确立了两个战略——时尚UR和科技UR,时尚为根,科技为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时尚,而科技可以助力提升经营效率。我们的IT团队接近200人,这在线下营收占大头的服装公司里面是很少见的。我们在这一块的投入仅次于产品研发。

36氪未来消费:关于品牌打造,UR的最新思考是什么?

李明光:以前觉得店铺就是我们最好的广告,核心在于从视觉、空间角度为消费者提供与众不同的体验,产品好的话就是事半功倍,但现在发现单单这个策略可能不够。过去十多年,UR靠产品力驱动品牌发展,未来10年我希望增加一个品牌力,实现产品力与品牌力双轮驱动。从今年开始,我们会发力品牌力建设,让品牌的个性、精神更加鲜明。时尚行业,从来都是需要表达的。

36氪未来消费:你希望UR最终长成什么样子?

李明光:很多海外时尚品牌来到中国AI一键帮你写论文,在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地四处开店,但是还没有一个中国品牌可以在伦敦开、在纽约开、在慕尼黑开、在洛杉矶开。未来10~20年,中国一定会出现这样的品牌,为什么不能是UR呢?

服装企业要规模化发展,一定会走两条路,一条是品牌全球化,另一条是多品牌。未来,UR这两条路会同步走。

36氪未来消费:现在还会经常回到第一家店去看看吗?

李明光:如果说那家店还保持着原来的状态,那我可能会经常回,但是它已经变成另一家店了。

36氪未来消费:你自己有了哪些变化?

李明光:人肯定老了,性格也更安静一些了。对服装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对品牌使命和愿景的坚定,从来没变过。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小猪信息平台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pplcom.com/post/56044.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共享餐厅模式_企业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

共享餐厅模式_企业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

天悦国际酒店共享餐厅经营模式互联网思维下的共享经济淘宝没有一座自己的工厂和仓库,却买卖世界着上千万种商品,双11单天交易额过千亿 滴滴没有一辆自己的出租车,却做着中国最大的城市出行业务 微信没有一个推...

自营外卖、共享厨房,历经4年“淘汰赛”的背后:探索外卖新出路!

自营外卖、共享厨房,历经4年“淘汰赛”的背后:探索外卖新出路!

外卖行业发展到2019年,几经周转,真正完成了从粗放到精细化的运营。 餐饮人要盈利的本质,衍生出外卖运营的新突破,新方法。已经适应没有红利、没有补贴的行业现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年的外卖头部商家显得...

共享餐厅:年轻人的世界你不懂!

共享餐厅:年轻人的世界你不懂!

美味不用等,在上海推出了第一家共享餐厅。 所谓共享餐厅,是说顾客可以在一家餐厅,通过手机下单,吃到附近几家餐厅的菜。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假如把一般的餐厅比作专卖店的话,那么去共享餐厅吃饭,等于逛淘宝,...

8×12小时吐血蹲点后,我们发现共享充电宝存在这些问题

8×12小时吐血蹲点后,我们发现共享充电宝存在这些问题

编者按 一个月前,腾讯创业(微信公众号:qqchuangye)对共享充电宝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蹲点,在蹲点过程中,我们发现共享充电宝与商家和用户之间其实存在许多矛盾与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问题的...

共享充电宝联系电话 运营方式

共享充电宝联系电话 运营方式

深圳市倍电科技有限公司 LED等照明:是颜色:青春绿售后:终身服务定制开发:是电池容量:5100hAm 倍电科技隶属于九方集团,是一家智能科技,专注于物联网设备,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充电线的设计,制作和加...

六旬老夫妻医院门口开爱心厨房16年,免费提供给病人家属使用

六旬老夫妻医院门口开爱心厨房16年,免费提供给病人家属使用

现在这个社会上的好人越来越多了,她们西黄帮助别人却又不图回报,称得上是当代“活雷锋”。六旬老夫妻万大爷和熊大妈就是这样的人医院门口能开共享厨房吗,他们在肿瘤医院外开爱心厨房,自己购买炊具和炉子供病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