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小时吐血蹲点后,我们发现共享充电宝存在这些问题
编者按
一个月前,腾讯创业(微信公众号:qqchuangye)对共享充电宝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蹲点,在蹲点过程中,我们发现共享充电宝与商家和用户之间其实存在许多矛盾与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问题的真相,腾讯创业小组又进行了一次累计96小时的实地蹲守。
在这次蹲守中,我们发现:共享充电的真正问题,其实隐藏在那些不起眼的细节当中。
文 / 郑可君 管慕飞 杨雨林
自从一个月前做过共享充电宝的蹲点调查后,有人给腾讯创业起了一个新外号——“风口杀手”(PS: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因为,这个被誉为“风口”的行业,数据真心不好看:
我们在工作日和周末分别蹲点了商场,饭店,咖啡馆等场景,累计蹲守 25 个小时,发现共享充电宝仅成功租赁 5 次,加上出售数据线的收入,累计收获 21 元。
据了解,这部分玩家们有些正在寻求融资,不太漂亮的数据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此外,还有更多新项目想加入这场游戏,看到数据也有所退缩。
今天这篇调查,我们想让你了解两个问题:
第一真如共享餐厅,在共享充电设备的典型场景中,使用频次到底有多少?
第二,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和商家对共享充电宝是否满意,他们之间存在哪些矛盾点?
与一个月前相比,共享充电市场的成熟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次的调研,腾讯创业小组针对 4 大共享充电品牌、4 处核心场景,进行了全营业时间的超长蹲守。
此外,这一次我们不光是蹲点,还采用问卷和访谈等调查形式,结合桌面式设备和机柜式设备的不同特性,对共享充电行业进行了一次深度剖析。
我们将整个调研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研的流程和细节,第二部分是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调研的流程和细节:
1.典型场景筛选
2.使用频次统计
3.充电时长统计
4.画出用户画像
此次调研,我们以小电、Hi 电、街电、来电这 4 家共享充电企业为重点,进行了蹲点和走访调研。因为无论从融资金额、融资轮次、铺设量还是知名度上看,这四家都是目前行业内的领先者。
确定调研对象后,为了找到最能体现实际使用状况的典型场景,我们分别针对每一个品牌,筛选出了其布局最多的场景。
在每个场景中,我们又对共享充电设备使用次数进行了记录,并以问卷形式获取了充电时长及用户年龄、性别、使用习惯等信息。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分别从设备、用户及商家的角度,发现了如下三个问题:
1.共享充电宝故障率惊人
2.用户付费意愿与场景有关
3.商家不再甘心“打白工”
调研的细节和流程
1、典型场景筛选
用户都会在哪里用充电宝?咖啡厅、商场、快餐厅还是洗浴中心?
为了能够定位到最典型的场景,我们对小电、Hi 电、街电、来电四个不同品牌位于四环内的近 7000 个网点进行了统计分类,按照桌面式和机柜式两种类型分别呈现。
从统计结果来看:
· 桌面式充电宝的网点分布超过一半都在餐厅,Hi 电甚至高达四分之三。
· 机柜式充电宝的网点分布出入较大:街电主要分布在餐厅和洗浴中心、KTV,而来电在商场的网点则超过一半。
这样的分布和街电、来电的产品形态有关,街电的产品较小,以小场景为主。而来电的产品虽然是全场景的,但仍以大机柜为主,商场布局超过 50%。
2、使用频次统计
选好典型场景后,我们开始对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并针对不同品牌确定了具体商家。然后,分别选取工作日和周末的全天营业时间进行蹲点守候:
针对机柜式充电宝,我们分别选取了街电布局最多的餐厅和来电布局最多的商场:
在进行桌面式共享充电调查时,我们参考了小电和 Hi 电创始人提供的热门餐厅 List,同时结合场景统计数据,随机选取了两家餐厅。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到,来电在购物中心的数据在周末和工作日都表现优秀,达 20 次以上真如共享餐厅,而小电的周末数据也不错,达到 24 次。大部分设备周末的表现比工作日要好。除了 Hi 电,其他品牌的充电宝都出现了充电失败的情况。
3、充电时长统计
我们对 4 个场景中共计 40 名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桌面式设备:从小电和 Hi 电的使用时长来看,70% 的用户充电时长为 30-60 分钟,有 6.6% 的用户使用时长超过 1 小时。
机柜式设备:使用街电和来电的用户中,有 42% 的用户使用时长介于 30-60 分钟之间,30% 的用户使用时长超过 1 小时。
而充电时长直接影响了项目方的收入。从收费方式来看,小电和Hi电两家没有免费时段,街电为半小时内免费,而来电为 1 小时内免费。
4、画出用户画像
在问卷中,我们对用户进行了性别、年龄及使用习惯的调研,并得到了使用共享充电设备用户的画像。
总的来说,这些用户大多是在手机急需充电、而又刚好没带充电宝的情况下,初次体验共享充电。
在用户特征上,男性用户占到 70%,远远多于女性用户。
而在年龄层的分布上,19-30 岁的年轻人刚好占到 50%,略多于其他年龄段。
也许从数据看,共享充电宝在其核心场景下的使用频次还较为不错;但共享充电真正的门槛不在融资,不在讲故事 ,而是实际运营里。
在本次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不仅仅是共享充电设备存在问题,用户的付费意愿,和商家的配合程度都让这门生意存在着一些隐患。
实地调研中的共享充电之患
一、共享充电设备质量问题:故障率惊人,扫码无响应用户转身就走
在朝阳区的一家火锅店内,我们看到了“百电混战”最生动的写照:店内摆放着街电、小电、河马等好几种共享充电设备。
其中,几台小电、河马充电设备的机身广告牌已丢失,随意摆放在桌上,还沾着许多油渍;而显示在附近网点上的 Hi 电设备则根本无处找寻。
(同一家火锅店内的各种共享充电设备)
在我们蹲点及走访过程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共享充电设备的损坏率比想象中惊人。
例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多台Hi电设备扫码后显示“无法连接”,商家表示已持续一个月;来电用户首次扫码后会出现白屏,有 3 名用户遇到这种状况后转身就走;街电也出现了多次充电宝无法归还的情况。
(归还出现问题后,用户无法提现,腾讯创业实际体验图)
用户杨先生对腾讯创业说:“服务台本来也提供充电,但这个(街电)可以借走,我还觉得挺方便……本来是很好的产品,如果能稳定些就更好了,估计铺太快,没好好维护。”
腾讯创业就此情况询问了小电和Hi电,小电创始人唐永波表示,小电会对每台设备进行监控,超过 18 小时没有订单就会派人前去维护;Hi 电则表示离线设备属于正要撤回的一批。
如果以本次调研的四处场景为参照,街电故障率最高,但总体上桌面式设备与机柜式设备相差无几。
在损坏形式上,桌面式设备主要表现为硬件损坏或设备离线,这是因为桌面式设备机身小巧,因此发生被随意移动甚至拆卸的情况较多。
而机柜式则主要为借还系统故障,机柜式在技术门槛上要高于桌面式,但代价也很明显,借还系统不稳定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一台两台设备的损失。
二、共享充电宝付费问题:用户付费意愿与场景有关系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共享充电收费标准为 1 元/小时,部分设备半小时或 1 小时内免费。个别品牌,如来电,则另需花钱购买数据线。
花 1 元钱充电不痛不痒?许多用户可不这么认为。
在三里屯的一家酒吧,服务员告诉腾讯创业,顾客并不愿意付费充电,他们认为商家应该提供免费的充电设备,“本身就来店里消费,充一下电还要另外算钱?”
除了充电 1 元之外,为了购买一根数据线需要花费 10 元钱,也让部分用户不满。
“一根数据线 10 块,简直是敲诈。”而我们蹲守商场期间, 一位用户说。加上第一次归还充电宝失败,他离开时显得非常失望。
还有些用户则热衷于占小便宜。为了方便手机彻底没电的用户开机扫码,来电机柜上接有几根应急数据线,无需付费即可使用。有意思的是,部分用户宁可弯着腰在机柜旁站上几十分钟,使用应急数据线,也不愿付 1 块钱借充电宝。
(在机柜旁弯腰充免费电的用户)
当然,并不是所有用户都对收费不满,也有用户表示:现在谁还在乎 100 元押金啊,更别说 1 元钱了。
在我们走访中,大多数商家认为,顾客进店已经消费,1 块钱虽然是小钱,但也属于“二次消费”。而且,很多顾客并不区分究竟是商家收费还是共享充电公司收费,很多人被收了1块钱,就认为商家“太抠”,都花钱吃饭了,连1块钱都不放过,对此商家也很无奈。
例如在洗浴中心,商家就因街电机身上的“免费”标记深受困扰。商家表示,很多顾客看到免费标记后,都以为不论充多久都免费,而得知只有半小时免费后,就迁怒商家,认为是商家在误导顾客。
(收费的标识,以最小字体在图片的最下方)
为了不伤害顾客感情,三里屯那家酒吧则索性把桌面式设备收了起来,而保留了放在店外的来电设备。
因为如果设备在店外,顾客就并不认为是商家在收钱,简单的场景变化,用户的心理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二次收费”的尴尬主要存在于桌面式充电及街电这样的小机柜充电设备。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三里屯酒吧,店内和店外两种设备的“待遇”完全不同,原因就在于顾客对于设备归属的认知,在消费场景内的,用户就认为商家应当负责,而在公共区域,则认为商家无责。
因此,像来电这样的大机柜设备,由于大多布在商场过道、店外走道等公共区域,用户不会认定其归属于某个商家,因此不会有这种矛盾。而像小电、Hi 电、街电这些直接进入消费场景的设备,则容易因收费引起顾客反感而遭到商家嫌弃。
三、共享充电宝与商家之间的问题:商家希望从共享充电宝手里获得好处
其实在很早以前,腾讯创业就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共享充电设备进店,都不会向商家支付“入场费”,也不与商家分成。这就带来一个疑问,商家真如共享充电们所说的那样,满心欢迎他们的到来吗?
这一次,我们也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商家。
在五道口的一家串儿吧里,老板对我们说:“这个充电宝,用我们的电,我们自己员工用还要收钱。充电一次 1 元钱,我觉得怎么说也要分我们 4 毛吧。如果之后不会有利益分成,我们会把这个充电宝撤掉,我们店里本来就准备了充电宝。”
在三里屯,我们也走访了 4 家酒吧,这些酒吧的老板都表示,就算没有利益分成,至少也应该让他们的员工免费使用,或给予优惠。
不过商家在乎的真的是分成和优惠吗?
以串儿吧为例,简单算一笔账就会发现,即使每天有 100 人次使用共享充电,按照 40% 的分成比例,商家收入也仅为 40 元,还不够吃一顿串儿。优惠带来的好处则更加微乎其微。
但在深入了解后我们才发现,其实商家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要计较那几毛钱的蝇头小利,真正让他们不满的,是共享充电带来的种种麻烦。
串儿吧的员工告诉我们,以前店里本来就准备了充电宝,顾客可在缴纳押金后使用,但现在许多顾客都不带现金,微信支付又对不上账,这才接纳了共享充电。
然而共享充电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有的顾客手机没电,无法扫码,服务员只好自己扫码付费让顾客使用;还有的顾客被收取 1 元钱后很不高兴,结账时强行要求从消费中扣除 1 元。
既然商家接纳共享充电的出发点是图方便,而共享充电并没有带来方便,并且正如某些商家所说:用我的电还不给我好处,商家的接纳意愿自然会降低。对于共享充电这样一门 B2B2C 的生意来说,如何维持商家关系,也是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我们线下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在日常维护方面,桌面式充电似乎比机柜式更麻烦。
通过对三里屯的酒吧和工体附近的餐厅进行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了几个问题:
· 充电麻烦,电量预测不准确
桌面式设备一会儿就没电了,有时甚至只能充一部手机,频繁给设备充电特别麻烦;而设备上的电量预告也并不准确。
· 充电宝需要联网计费,无法覆盖整个餐厅
桌面式设备在计费的时候需要与店内的 WiFi 联网,许多较大的餐厅因为 WiFi 信号问题,用户在使用充电宝时经常掉线。
而小机柜式的充电宝,虽然维护方面较为轻松,但是部分产品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小机柜的摆放地点,大多在消费场景内,顾客会误认为这是商家的设备,因此服务员需要向顾客介绍用法以及解决纠纷。
而大机柜似乎是最“省心”的,在我们蹲守商场整整两天期间,并未见到商场工作人员前来检查、维护。
通过 8 X 12 小时的蹲点调查,本次调查腾讯创业发现,快速扩张中的共享充电依然面临种种问题。
虽然部分品牌设备使用频次不低,但在用户和商家体验上都有改进空间,设备故障率、不同场景中的付费意愿以及商家端的福利和分成,都是这个行业接下来急需思考的问题。
————————————————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