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8年沉浮:3000家公司倒闭, 伪共享终究难以为继
近日,家住成都市锦江区的朱霖在东大街地铁站扫了一辆美团单车,骑行15分钟到达小区楼下还车后,她收到了“扣费1.5元”的系统提示。“跟以前比,现在的共享单车现在真的太贵了。”
此前,美团单车按照早前公告如期涨价。调整后的价格涨幅高达40%-50%,一举追平了今年1月率先涨价的哈啰单车。有网友算账后发现,如今骑行共享单车1小时的费用涨到了4.5元至6.5元,不仅超过公交,甚至与地铁趋同。一时间,“共享经济不经济”,“共享经济变共享刺客”等言论甚嚣尘上。
事实上,共享经济涨价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最典型的就是共享充电宝的屡次涨价,从最初的“1元时代”,到如今普遍半小时2-3元,市场上甚至一度出现过每小时5元、8元、10元的产品,以至于引发了消费者的联合抵制。
是共享经济变了吗?还是说涨价本就是共享经济走向盈利的必经之路?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回到事情的本质,看一看究竟什么是共享经济?
1、共享经济变了吗?
共享经济这一术语最早由两位美国社会学家于1978年提出,指的是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个人,将资源使用权有偿让渡给他人,让渡者获取回报,分享者通过分享他人的闲置资源创造价值。其中,“闲置资源”是第一要素,强调的是原本用于自身使用的资源,没有处在被使用或占用的状态。
说人话就是:资源是我的,我有时候会用,但我现在没用,所以可以有偿提供给他人使用。
共享出行的鼻祖Uber在最初诞生时,招募的司机都有本职工作。他们利用空余时间开着自己原本闲置在车库的私家车接送乘客,赚取外快。美国共享民宿巨头曾在官方报告中指出,该平台上82%的中国房东都拥有其他全职或兼职工作,他们挂在平台上出租的基本都是自己空置、闲暇的房屋。
在由Uber和搭建的这幅消费场景中中国的共享经济现状,共享经济在两个方面均创造了价值:一方面,资源拥有方在特定时间内让渡出使用权而获得额外收益;另一方面,使用方不必耗费财力购买资源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成本更低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更大的维度上,共享经济让既有资源实现自由组合和效率最大化,避免了无效囤积和浪费。
而当这股共享经济之风吹到中国市场时,一场轰轰烈烈的烧钱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2014年,甫一进入中国市场的Uber即和滴滴、快的等本土玩家打起了补贴大战,如其推出的“全民拼车”活动,封顶价为单程9.9元。在北京一段25公里的行程,Uber官方的补贴高达50元,乘客只需支付零头。仅2015年一年,Uber中国的亏损即超过10亿美元。一年后,疲惫不堪的Uber终于将Uber中国卖给了滴滴,离开了这个曾让它充满幻想的市场。
2017年,膜拜、ofo等共享单车开始跑马圈地中国的共享经济现状,定期免费骑、月卡便宜买等活动层出不穷,而且,即便是正常收费,骑行一个小时最初也只需要0.5元钱。同样,共享充电宝在面世之初,也以大幅度的优惠吸引用户。小电、怪兽、来电等头部公司均先后以“1分钱充电1小时”活动抢占市场。
彼时,形形色色的行业纷纷套上“共享经济”的外衣,以一种顺应经济浪潮的面目出现,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据相关数据显示,仅2017年上半年,共享经济吸金总额即达104.33亿元。在资本的加持下,数千个共享项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孵化产生。小到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大到共享办公、共享车间……从衣食住行到生产制造,俨然已是一片全面共享的新态势。
(艾瑞咨询统计的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行业产业链)
但此时的共享经济,还是当初那个构建起了“人人可参与共享,资源价值最大化”美好蓝图的共享经济吗?
似乎已经不是了。
2、伪共享,真租赁?
共享经济本该是从存量着手,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率,但事实上,很多打着“共享”大旗的企业,其商业模式的着眼点都不是如何“盘活存量”,而是简单粗暴地靠热钱“烧出增量”以快速占有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将存量闲置资源高效配置”的共享经济模式,逐渐跑偏为“为共享而增量资源”的新租赁经济模式。
早期的滴滴的确是一家盘活了出行存量资源的公司。当时不管是公司小白领还是CEO,只要有一辆车,都可以在闲暇时间体验一把靠开车挣钱的快乐。但随着平台给司机的补贴越来越低,抽佣越来越高,加之派单算法对在线时间更长的司机更友好导致兼职司机接不到单等因素,如今的滴滴平台已经是全职司机的天下,滴滴也似乎变成了另一家出租车公司,其共享经济的血统已不纯正。
滴滴的共享经济之路是逐渐跑偏的,而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办公室等新生事物,则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是披着“共享经济”外衣的分时租赁经济了。这些公司主导生产或购入了某类资源,再投入市场,分时租用给消费者。在整个消费链条中,不存在严格意义上冗余资源的共享行为。
此外,本该是为去除浪费而诞生的共享经济,却因为资本的巨量涌入而在一些领域“制造浪费”。
如在风口期一度集齐7种颜色的共享单车,说穿了更像是一群时髦的单车租赁公司。为了提高匹配交易的绝对数量,这些公司纷纷提高单车的供给规模,仅2017年的单车投放量即达到了3000万辆。但更高的供给规模并不意味着更高的利用率,反而是降低了匹配交易的成功率,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据摩拜卖身美团时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当时平台内每辆车日均订单已不足1次,如此低的利用率显然与共享经济的初衷背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行着租赁之实的公司非要给自己挂上“共享经济”的招牌呢?原因不外乎“估值”二字。和租赁经济相比,共享经济着眼于整个社会的闲置资源,其所能触及的体量是前者无法比拟的,而在所有美好性感的融资故事里,体量价值都是支撑估值的重要一环。
此外,共享经济拥有“重构产业链”的优势,在未来更有可能成长为链接各种服务的超级商业平台。这和只是着眼于租金多寡的租赁经济比起来,显然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好故事可以讲。
于是乎,“羊头”被高高挂起,共享的美好蓝图被写进给投资人的PPT里,但对当下绝大多数共享项目而言,租金,才是那块能让它们维持生存的“狗肉”。于是,逐渐异化的共享经济陷入传统租赁经济的窠臼中,将原本通过盘活闲置资源使用权获取利益的方式演变为单纯追求租金的逐利手段。
至此,共享经济项目轮番涨价,就一点也不稀奇了。
3、路在何方?
共享经济曾被寄予厚望,受到各路资本和媒体的追捧,可谓是名利双收。但风口过后,除了“租金”之外始终找不到更好商业增长点的共享经济则是一地鸡毛,伤亡惨重。即使幸存的企业,也是状况频出。
据财经类自媒体《财经无忌》发文称,近五年内涉足共享经济的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有超过3000家企业倒闭和退出。观研报告网则对2017年至今年5月我国共享经济行业的投融资情况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行业投融资事件数自2017年达到峰值,后面几年都呈现下降趋势,今年前5月投融资事件数仅为6起。
事实上,在整个共享经济领域,迄今也只跑出了怪兽充电和滴滴出行两家上市公司,但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6月15日,怪兽充电公布了2022年一季报。财报显示,第一季度怪兽充电营收7.371亿元,同比下降13%,已连续亏损三个季度。股价方面,顶着“共享充电宝第一股”名头上市的怪兽充电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截至8月22日,怪兽充电的股价报1.01美元,与上市后最高的10美元相距甚远。
另一边,顶着风头在美股上市的滴滴出行,则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后火速退市。回首上市的156天里,App被下架、股价腰斩、市值蒸发千亿,滴滴“闯入”资本市场的故事并不好看。7月21日,因存在16项违法事实,网信办对滴滴处人民币80.26亿元罚款。陷入漫长整改的滴滴,其赴港上市之路能否走通还不得而知。
从昔日资本的宠儿,到如今的四面楚歌,共享经济到底遇到了哪些困扰自身发展的问题?
“世界最大的出租车提供者(Uber)没有车,最大的住宿提供者()没有房产。”——李开复所说的这句话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共享经济轻资产运营的本质。但看看中国的这些共享经济们,哪一个不是在以重资产的租赁模式负重前行?硬件和运维成本过大,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头号大山。
以哈啰单车为例。据公司CEO杨磊介绍,一辆单车的日运维成本为0.3元,每天每辆车的折旧成本为0.6元。照此数据计算,一辆单车每年在运维和折旧上花费约400元。据北京市交通委统计,2021年市中心城区哈啰单车的投放量为21万辆,这意味着该公司每年仅在运维和折旧上就要花费近亿元!在遇到丢失、严重损坏等不可控的情况时,这部分成本还会往上攀升。
怪兽等充电宝公司遇到的成本压力则是来源于大额的销售和营销费用,包括向合作伙伴支付的奖励费、向业务拓展人员支付的报酬。据艾瑞咨询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7年商户分成比例是0~20%,2019年这一成本就变成了50%~80%,入驻成本飞涨。
此外,商业模式单一也是共享经济们亟待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
第三方机构网经社分析师陈礼腾指出,“共享经济的一个通病是,除了租金、佣金,没别的经济模式,收入模式过于单一,商业模式过重,靠线下铺。”小电科技品牌负责人也在采访中承认,“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还是以租赁服务为主,盈利模式单一,这是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乃至共享经济赛道共同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些企业也在探索别的模式,如怪兽充电就在小程序内多处植入了广告,但总的来说这类产品对消费者而言就是一个用完即走的工具,用户在相关页面停留的时间很短,要在现有消费路径里做价值的二次挖掘目前看来很难。
(植入在充电宝小程序中的广告)
对此,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除了加价,这些共享经济公司还可以采取降低布放成本、运营成本、提升顾客使用频次,以及开发增值服务与创新收入等措施来实现盈利。
创始人布莱恩·切斯基曾在《纽约时报》交易录会议上表示:“归根结底,我们是在做信任的生意。”但事实上,因为行业权益保障机制及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从出行到住宿等共享行业均安全事故频发,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并不牢固,这也是套在共享经济头上的又一道枷锁。
但共享经济也不是没有好消息。
国家信息中心于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2)》显示,去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约36881亿元,同比增长约9.2%;直接融资规模约2137亿元,同比增长约80.3%,共享经济呈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80%以上的产业都将被共享经济所改写。特别是在政府工作报告都指出要发展共享经济的大环境下,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个人、组织和行业加入共享经济行业中。人们也有理由相信,未来共享经济在生活服务领域的渗透场景更加丰富。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技术在共享经济中的全新运用。一个崭新的、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共享”的世界将跨越虚拟和现实的边界而来。而随着90后、00后等网络原住民日益成为消费主流,他们对创新多元的共享经济具有更高的接受度,共享经济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需求空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小可,36氪经授权发布。
最终重点推荐当下最新最火的商业模式 不管你是想创业找项目的,还是自己开实体门店的,猪小侠是目前市场独一无二的实体门店引流商业模式 猪小侠属于消费返现平台,即消费者消费多少就有机会返现多少,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消费者复购和分享,提升门店的客源 更多详细了解点击进去 猪小侠全民共享系统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