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共享单车出现大漏洞,疯狂投资人眼里的明星项目或是昙花一现?
创业前沿: 相比滴滴出行上汇聚的私家车,ofo平台上多使用的是自产车辆。本是轻资产、去库存的共享经济,到了ofo单车这里,却变成了重资产、高库存。
王小光在北京市东城区某胡同里的写字楼上班,写字楼距离地铁口900米。此前从地铁出来到公司,要么步行要么坐机动三轮车。从今年开始他有了新选择,可以在地铁口用手机扫码解锁一辆自行车,骑行到公司,快的话只需要5分钟。
“扫码自行车”有两个产品可以选择——“小红车”摩拜单车和“小黄车”ofo共享单车。最近一周,王小光只骑“小黄车”,原因是他发现了ofo单车的一个大bug(漏洞)。
与摩拜单车扫码后远程开锁的方式不同,ofo共享单车的用户是将一串5位或6位的车辆编号输入后,“点击用车”出现4位密码,和拉杆箱等产品的外设密码器相同,将密码旋转、连线后即可触发开锁。换句话说,一段时间或者所有使用时间里,一辆ofo单车的编号对应的密码是固定不变的。
知道这个信息的时候,王小光很吃惊伪共享经济现象,他想象中的科技互联网公司不可能出现这么低级的漏洞。他是在一次午休闲聊的时候,从住在胡同里的李大叔那里听说的。李大叔每次都把ofo单车骑回自己家里,因为知道固定的密码,最近两个月他都没有为单车付过任何费用。
| 网上流传的某写字楼下车辆编号与对应密码 |
5年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按照工具、娱乐、本地商务的顺序逐级推进,几乎势不可当,然而却在本地商务这个关键点陷入胶着,从千团大战到O2O大战尸横遍野,即便是幸存下来的企业也饱受争议、前途未卜,在经历了两轮烧钱游戏之后,资本回归理性伪共享经济现象,目光逐渐聚焦在了共享单车这样的垂直领域。
2016年,共享单车成了那只站在风口的猪,创业者蜂拥而上,投资机构纷纷出手,其中ofo共享单车更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总金额高达数亿美元的五轮融资:
2016年1月,A轮,1000万元;
2016年8月,A+轮,1100万元;
2016年9月,B轮,1200万美元;
2016年9月,B+轮,数千万美元;
2016年10月,C轮,1.3亿美元。
而其投资方中不乏经纬中国、金沙江创投、顺为资本以及滴滴出行这样国内一流的投资机构和行业巨头,但一边是资本的狂热追捧,另一边公众对ofo共享单车的质疑之声却从未停止,那么这次各路资本真的押对宝了嘛?
入局者众多,又是一场烧钱大战
据不完全统计,自9月以来,宣布进入共享单车领域的新厂商至少已有十几家,入局者遍及互联网公司、单车制造商、公共自行车运营方等。
虽然目前ofo共享单车无论在融资速度还是市场覆盖度都保持领先地位,但诸多的入局者却让单车之争扑朔迷离。尤其是摩拜、优拜、小鸣单车等单车项目更是在近一段时间以来完成了巨额融资。
9月23号,还未上线的优拜单车宣布获得了千万级别的天使轮融资,而一周之后,同样主打共享单车理念的摩拜单车宣布完成C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一亿美金,10月8日,小鸣单车也高调加入战局并宣布完成一亿元A轮融资。
各大单车品牌在弹药充足之后也纷纷开启了扩张的步伐,一些厂商为了能在冬天继续开展业务,一反此前将北京上海作为首站的常态,将目标首先投向温暖的广东,以争取珍贵的几个月时间,这使广深两地的竞争尤为激烈。
一方面火药味儿日浓,另一方面用户对共享单车的品牌忠诚度很难培养起来,他们不可能只为特定的单车品牌买单,而是使用眼前即可用的单车品牌,这对单车的推广和覆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来自公共自行车的力量逐渐的显现,也让局面更加扑朔迷离。
11月24日,永安自行车正式推出旗下共享单车品牌“永安行”,短期内将在成都投放10万辆共享单车。相比共享单车在国内不到20万的总量,此前永安一家的公共自行车就达到了80万,覆盖城市210个。
目前永安共享单车的公开信息并不多,但其在资金、运营、政府资源等各个方面等各个方面拥有成熟的经验,一旦发力,很难保证ofo 共享单车不会成为炮灰。
伪共享经济,扩张成本高
伴随着共享单车的发展,很多人会简单地把共享单车同曾经的“滴滴打车”相提并论,但实际上两者绝不可同日而语,“共享单车”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拿滴滴来讲,滴滴打车本身并不拥有车辆,而是通过利用社会上已有的闲置车辆为用户提供服务,但共享单车却不是如此。
以校园市场起家的ofo共享单车车辆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校园学生自愿共享捐赠,将自己的自行车捐献给ofo经营,获取ofo 所有共享单车的免费使用权;二是平台自行购买。
两种渠道来的自行车通过改装机械锁、号码牌、涂装黄色后投放使用,而相关数据显示,其中绝大部分均是平台自营的车辆,捐献的车辆比例不足10%,而走出校园市场后这一比例变的更低。
这种模式与国内最大得租车公司神州租车有诸多相似之处,所有车辆基本为平台自身所有,而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则需要更多的人把单车捐献出来,但这却并不能给捐献者带来任何实际收益,“共享”变得毫无意义。
实际上打着共享单车名义的ofo终究不过是一个伪概念,与滴滴相比,它的模式本身较重,这种重资产的模式虽然容易保证服务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但却很难极速扩张,而在互联网时代,面对共享单车这一蓝海,跑的足够快的一方才能迅速占领市场成为行业独角兽。
重资产模式也加大了运营成本,尽管与摩拜单车相比,ofo单车每辆单车的成本相对较低,但在这种模式下 ,ofo也很难实现像滴滴打车那样的扩张速度。与滴滴平台汇集私家车不同,ofo单车目前投入的多为自产车辆,每辆单车高达300元人民币的成本,以一个市区10万人口的城市为例,投入一万辆自行车的成本至少为300万元——这意味着ofo每进入一个城市都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
本是轻资产、去库存的共享经济,到了ofo单车这里,却变成了重资产、高库存。
损耗成本高,盈利前景堪忧
希鸥网得到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9月,ofo总订单已经达到900万单,注册用户超过80万,日订单最高达到20万单。
共享单车火爆的背后,却是盈利模式的困境。每小时一元钱的收费,需要高频的使用才能收回成本,而据ofo共享单车官方数据显示其每辆单车需要每天使用频率在10次以上,两个月才可回收成本。
而实际单车的使用场景一般为上下班时公共交通所无法解决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大部分单车的使用频次为每日两次。而到了冬季,单车的使用频次又会下降——很少人会愿意在刺骨的寒风中掏出手机解锁,或伸手清除自行车座椅上的积雪。
以上还都只是理想情况,“扫码自行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会遇到人为破坏、系统故障甚至被人占为己有等问题。如果摩拜单车或者ofo共享单车愿意公开车辆损耗情况,这个数据肯定是惊人的。同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如网约车一样,ofo共享单车也会面临一场残酷的游戏, 在激烈的竞争之后,谁又能保证它不会出局!
王小光看到路边被肢解的小黄车时,心中总会莫名升起一阵寒意。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