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不是共享单车的唯一出路
盘和林
随着第二梯队的共享单车品牌逐渐倒闭,从今年下半年起,关于ofo和摩拜将要合并的传闻就从未消停过。12月9日,ofo的投资人金沙江创投总经理朱啸虎在中国企业家尖峰论坛上,再一次谈到了ofo与摩拜的合并。(12月11日《证券日报》)
近期,大火特火的共享单车不再是无限风光,而是充斥着公司倒闭、退押金无门、合并求生等负面消息。一些二线共享单车倒闭的背后是,摩拜、ofo依然靠数十亿、百亿的巨额融资,以及用户数十亿的押金池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公众不禁要问,共享单车还有没有未来?
笔者认为规模经济与共享单车,共享单车不会因为目前的问题而止步不前,其本身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当前的投放过剩、相互消耗等诸多问题市场有着自身的纠偏机制,其中公司倒闭、合并等就是市场选择之一。不过,目前共享单车已经进入双寡头垄断阶段,即市场份额全部或绝大部分由两家供应商掌控,在这种情况下,合并未必是共享单车的唯一出路,换言之,合并未必能解决共享单车所存在的问题,也非社会合意的结果。
首先,可以很肯定地说,共享单车并非纯粹是由资本所催生的“无中生有”型市场,而是市民存在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实实在在的刚性需求,事实上,共享单车为成千上万的市民出行带来了便利,符合绿色出行的发展趋势。“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规模经济与共享单车,并不会因为一些公司倒闭或者合并而市场最终消失了。当然,对于一个符合社会福利的新兴产业,政府也应当从绿色出行、维护公共秩序等角度加以鼓励、引导,正视共享单车发展中的押金、倒闭、合并等问题。
之所以有人质疑共享单车这种商业模式能否持久,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数十亿、上百亿地烧钱,但至今看不到盈利的希望,包括所谓的押金盈利模式不仅杯水车薪,而且还有退押金难、城市占道等负面外部性。据统计,摩拜和ofo共享单车市场份额达到90%,而投资额却已超过152亿。
共享单车盈利存疑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来源于过度竞争。据交通部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全国近70家共享单车平台,累计投放车辆1600万辆,注册用户超过1.3亿。为争揽用户流量,单车平台互相杀价竞争,纷纷推出打折、免费骑、发红包、1元月卡等系列优惠活动,租车收入降得几乎没法再降,共享单车靠租金收费来盈利,目前看可能性不大。
短期来看,企业可以依靠资本水平(融资)来进入市场,并承担短期的亏损,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必须依靠利润存活,至少维持在零经济利润,才能使得他们留在市场之中。共享单车在投资人眼里已经是一个“无底洞”,因此,ofo、摩拜多位投资人不止一次表态,称二者合并才是最好的选择。更是有互联网分析师认为,ofo和摩拜大概有60%的可能性合并。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如果市场中某种没有相近替代的产品只有一个供应者即垄断者,那么垄断者可以设定价格而不需要担心竞争对手会压低价格。这恐怕才是投资人积极推动ofo和摩拜合并的最根本原因所在。
不过,有些企业合并虽然可以使得新股东获得利润,但却对社会产生损害。前苏联唯一一家航空公司的广告词是:“苏联民航:您做出了正确选择。”而这种“正确选择”往往被产业经济学家无不讽刺地引用到反垄断论述的扉页。一旦ofo和摩拜合并,市民选择共享单车出行那么只有一个“正确选择”,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法反对将导致竞争减少和价格上涨的公司合并发生。
即便站在企业的角度出发,合并也并非是共享单车的唯一出路。例如,仅单车制造成本就在299-2000元,而单车损坏和丢失成本大约在18%~20%,这显然是管理粗放的问题,并不是公司合并就能解决的。同时,共享单车目前已是ofo和摩拜占据90%份额的双寡头垄断市场,从理论上来讲,基本接近完全垄断市场,虽然也有竞争,但同样存在客户或消费者被动接受过高定价和低质服务的现象,而且两家公司均已经具备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因此,简单的公司合并未必能够为共享单车带来更大的生存空间。
当然,笔者也赞同朱啸虎的某一些说法,摩拜和ofo再继续打消耗战是没有意义的,这样对双方的损伤都非常大,需要大智慧和大格局。但并不是简单地以公司合并来实现,而优化公司内部管理能力,如降低单车损坏率、降低营运成本等,维护行业健康良性竞争秩序,这恐怕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和大格局”。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