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上“白痴经济”烙印 摩拜单车共享之路该如何救赎
最近,共享单车扬帆出海,纷纷走出国门的战略,领中国共享经济席卷全球之势。价值兄发现,不论是在北美、欧洲等地,共享经济正在迅速向全球蔓延。但有媒体报道,中国的共享经济犹如“白痴经济”,而被打上如此烙印,逃不开摩拜单车所形成的疯狂式扩张形象。到底该如何救赎,如此发展的共享单车,真能代表中国共享经济模式么?
出海却遇当头棒:“白痴经济”烙印令人蒙羞
7月29日,德国《经济周刊》以《白痴经济:中国的共享泡沫》为题发文,评价中国发展迅速的共享单车摩拜单车,并认为其前景堪忧。《经济周刊》引述专家的话说,共享的繁荣最终可能破灭。摩拜单车的商业模式无异于白痴经济:每辆车价值250欧元(约合人民币1978元),每天必须使用5次,才能在一年里拿回本金。而摩拜单车的顾客平均4天才借一次车,每小时12欧分 (约合人民币0.9元)的价格也太便宜了。
而在此时,摩拜单车正在向英国等欧洲诸多国家进军,延续其在国内的疯狂扩张之路。摩拜单车在扬帆出海却遭遇当头棒喝,为何被打上“白痴经济”烙印呢?价值兄认为,摩拜单车的扩张下隐隐透露危机,令人担忧。
两年累计吸引融资10亿美金,却难掩商业模式疑点
根据价值兄统计,摩拜单车自2015年成立至今,在不足两年时间内累计吸引融资超过10亿美金。如此高速发展令业界咋舌,但翻看它的发展历程,过快的步伐下,商业模式尚不清晰,令人诟病不断。
1、单车成本较高,短时间难以收回成本。
摩拜单车的成本一直是共享单车中最高的,这也令其背负着庞大的成本支出。根据此前知乎、媒体报道的数据来看,摩拜单车每辆车的成本早期高达2000元,这也是摩拜单车两年时间,不断需要融资的真正原因之一。
此前,摩拜单车宣布单车数量超过600万,粗略计算一下,仅单车成本就高达48亿元人民币,约合7亿美金。而据车事儿兄了解,出海车辆的造价是远高于国内车辆的。除了基础费用外,摩拜还需要迎合海外市场的硬性要求,例如加装反光条、车灯、头盔等配件设施。差异化单车标准,对于摩拜非标化产品的改进,无异于更高昂的成本投入。而这些投入显然难以在现阶段收回,但却成为摩拜单车挥之不去的负担之一。
2.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本地化运营成本高。
不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其他国家,摩拜单车出海的方式或许并不可取。从长远角度来看,共享单车比拼的是规模效应。只有当共享单车的市场投放量达到一定量级,才有可能形成规模效应。据网媒报道,截至目前规模经济与共享单车,摩拜在伦敦投放车辆不过750辆、曼彻斯顿投放1000辆,与当地动辄百万、千万的人口规模相比较,蚍蜉撼树的投放量,广撒网的出海战略,显然不足以短期内形成规模效应。
而车事儿兄认为,造成摩拜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原因,除了摩拜单车造价过高之外,居高不下的海外运维成本才是罪魁祸首。摩拜刚刚进入曼彻斯顿不久,就被曝出大量人为暴力损毁的新闻。海外雇员的人力成本、高损毁率背后的维修成本以及涉及当地车辆摆放规范的运维成本,让摩拜的出海注定是一笔赔本的买卖。
3.盈利模式不清晰,尚未获得稳定可靠获利形式。
此前规模经济与共享单车,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曾表示,现阶段不考虑盈利。但对于一家吸引融资超过10亿美金,估值突破2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不考虑盈利令人非常诧异。价值兄认为,一家健康发展的创业公司,尽管在创业初期需要资金、人力和诸多资源去拓宽市场,赢得用户信赖,但倘若立足长远考虑,盈利模式是从诞生之日起就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共享经济目前能够盈利的方式主要有广告分成、售卖流量、后市场或线下服务、抽取佣金等形式,但对于摩拜单车来说,在任何领域都尚未将商业变现模式运行畅通,不在乎盈利以及用押金去证明自己资金储备和盈利可能性,完全可以视为是摩拜对残酷现实的无奈表态。
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创业模式,犹如饮鸩止渴,单纯依赖免费,确实属于“白痴经济”。
中国共享经济席卷全球,代表者应具备这些基因
价值兄认为,中国共享经济如今已成为全球行业的佼佼者,但这些优秀共享经济代表者,应该具备如下基因:1.高速增长的行业数据;2.健康良好的财务状况;3.较为成熟体系化的商业模式;4.用户信赖的品牌价值和口碑形象。
任何创业模式,需要的是数据和用户的增长为目标,依赖健康良好的财务状况支撑,凭借需求、供给和回馈的一体化商业模式做背书,进而形成在行业和用户现在信赖的品牌和口碑形象。这四点缺一不可。摩拜单车在很多环节上距离优秀的中国共享经济代表者,有着不小的差距,应该朝着这些核心基因去自我救赎。
共享经济不应该等于白痴经济,这应该是摩拜式创业者们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中国共享经济能够席卷全球,更不需要不考虑盈利、只在乎投资人脸色的“创业商人”。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