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调价风波”背后是共享经济之困
最近,不少北京市民在朋友圈等个人社交媒体上吐糟打车这件小事遇到了大难题。人们发现,在早晚高峰甚至不少传统非高峰时段里,通过滴滴等平台打车已经变得很困难,要增加叫车成功的概率,往往得加价。滴滴对此回应称,因为各种因素,导致滴滴司机数量减少25% ,与此相对应的是,订单涨3成,造成了叫车难、需要加价等现象。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价格浮动的问题,更折射出共享经济模式如何在制度监管与市场创新之间寻求平衡。必须承认,在住宿、交通,教育服务以及生活服务及旅游领域,优共享经济企业不断涌现:从宠物寄养共享、车位共享到专家共享、社区服务共享及导游共享,甚至移动互联强需求的WiFi共享。共享经济激活了市场闲置资源,比如民宿模式可以将部分闲置的房间、以及房间使用权通过共享,让渡给需要的客人,而客人能够获得更具有家庭氛围的居住环境、以及相比传统宾馆更为明显的低价。
而在出行领域,滴滴、易到等企业的涌现,来自于不断增加的出行需求与相对滞后的市场供应量之间,存在供需落差。目前,大中城市公共交通配套仍未达到公众期望,传统的出租车企业以行政管控为主,车辆数量有限,价格偏高。滴滴等通过前期补贴,让乘客以较低费用就可以搭乘车辆,而且通过提前预约就能获得更便捷的服务。相比于传统的出租车电召,滴滴这样的智能出行平台,可以让乘客实时了解车辆与自己所在位置的距离、时间等滴滴第二代共享经济,如此一来就减少了乘客的时间浪费。
其实,这就是共享经济在出行领域的最大贡献。它带来了社会时间总成本的下降,时间对于一线城市的白领来说,是最为宝贵的。前期的补贴,又培养了一大批乘客使用滴滴快车、顺风车的消费习惯,以及更多司机投入这个行业,从而带动车辆资源的共享,甚至于创造出新的产业发展机会,带动了云计算、大数据等上游产业及更多就业等下游产业。
但是滴滴第二代共享经济,共享经济始终面临几大挑战。一是与现有监管模式冲突,包括快车、顺风车司机的职业资格准入、日常安全空白、政府税收流失等矛盾。
二是用户品质提升与这种民间资源整合模式在服务,产品上能否同步。被之前高补贴所吸引的乘客,希望能获得价廉物美的滴滴快车服务。而作为企业,滴滴必须在市场规模达到峰值后,侧重于收支平衡以及盈利。而且乘客对于快车司机的素质提升诉求,也需要滴滴逐渐提高司机准入门槛、加大职业培训来达到。这些开支都必须通过调价来补偿。
三是与旧有产业形态的矛盾如何协调。滴滴、UBER与传统出租车企业、司机的利益冲突,不仅让中国、也让世界各国政府为之头疼。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公开竞争来获取市场份额最大化理所当然。但政府必须从全局考量,数十万出租车司机的饭碗、以及背后的政绩、就业及税收等必须纳入政策设计中。
“滴滴调价风波”背后是共享经济之困(惑),当然,我始终认为,共享经济面临的大多数问题,是可以通过市场进化来解决的。政府更需要的是,究竟将监管侧重点放置于哪些方面?是滴滴、民宿等共享经济模式如何进一步优化服务和产品质量,同时作为第三方平台承担起更多的平台管理责任,促进社会资源流动,提高社会资源的循环使用效率,扩大人们消费需求,满足更多人的利益。监管部门应以鼓励创新为主,行政管控为辅,如此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互联网+”的步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