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与未来
导言
对共享单车的关注始于上个学期的暑期实践课。这个课程要求我们分析共享单车这个创业项目,为了完成作业,我在网上查找很多关于共享单车的资料,对共享单车当时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一场关于中国是否具备共享单车生长土壤的辩论赛让我更深入共享单车背后的盈利困局。然而,当时大红大火的共享单车,就在这至今半年多的时间,经历了一场行业的寒冬,先是阿里入股哈罗,改变了摩拜、ofo两强争霸的格局,后来冬天的到来让原有的两巨头也都陷入了融资困境;当春天再次到来之际,摩拜、ofo的控制权相继易主,共享单车行业迎来了新的时代。
共享单车——一场资本的争斗
共享单车从诞生至今,一直都是一场资本的游戏。共享单车当年之所以能成为热门的投资目标,很大程度是接替了滴滴打车的风向。当时,滴滴打车风头正盛,先后合并了快的打车和Uber中国,从初创企业摇身一变成立互联网领域新一个独角兽。滴滴打车的成功激起了越来越多人对共享经济的关注和投资热情。作为当时被认为除了滴滴打车外最靠谱的共享经济产品,共享单车自然成为了各大投资机构的首选目标。
共享单车的发展和之前滴滴打车的发展一样依靠烧钱。开办一个共享单车企业,不仅要像滴滴打车一样疯狂补贴,给你免费骑车、发红包、送礼物来扩大用户基数,更要大量订购特殊型号的自行车、雇佣工人定时投放车辆,人力物力耗费可谓巨大。
因为烧钱的缘故,那些做得不够好或者融不到钱的企业很快就倒了。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仅仅经历了不到一年的丛林战争,在成百上千的共享单车初创企业中,排名靠后的企业就开始倒闭。最先倒的是悟空单车,90%的车辆丢失;接着是号称最好骑的小蓝单车,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到我打辩论赛那会儿,大概只有摩拜、ofo这样的头部企业才活得比较好。
但随后发生的事实证明,当时认为头部几家企业能够独立活下来的看法还是太过乐观。2017年的冬天也是共享单车行业的冬天。我分析主要原因是冬天天气寒冷,没人愿意骑共享单车出行,以及春节的到来,留在城市的人大幅减少,导致共享单车骑行人数急剧下滑,单车损坏率也大大提高。因此,冬天过后,ofo、摩拜这两个头部企业就都相继出现了资金困难,ofo甚至要把单车抵押给阿里来还债。
现实——盈利的困局
共享单车行业中,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共享单车真的没找到。我当时做实践课作业时,参考过网上盛行的共享单车三种盈利方式。当时认为最可能的是靠租车的费用来盈利。这种观点认为目前租车的低价只是为了吸引用户扩大市场,将来提高价格就能盈利。但2018年年后的情况让我意识到这种方式并不可行。一方面,共享单车的单车使用数量并没有想象中高,像上半年春夏季雨雪天气很多的时候,共享单车很容易出现一天无人问津的局面,更不要说春节这样的长假因为无人使用、无人打理可能报废掉上一年积攒的单车。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共享单车的价格敏感度显著高于滴滴打车,稍微涨一点价,消费者很可能就跑了。滴滴打车解决的是人们长距离出行问题,是刚需;而共享单车解决的是离家5公里以内的出行问题,很多时候是可有可无的。比如工作日使用一到两次共享单车的上班族就可能不会选择购买本来1元现在20元的月卡,更不用说如果把单次使用的价格提高到4、5元以上了。
17年下半年还盛行过一种靠押金盈利的说法。这种观点认为,共享单车企业可以利用用户缴纳的押金投资获利。但事实证明公众和政府都不能接受押金挪作它用的做法,各地纷纷出台管理办法监管租车平台的押金,甚至倡导免押金租车。所以押金盈利这一说法已然作废。
第三种方法则是靠数据附加价值盈利。当时的想象是共享单车公司可以靠用户骑行数据精准投放广告来赚广告费。但现在看来,共享单车平台自己靠数据盈利无法实现,用户在共享单车应用上停留时间太短,很难使广告产生价值,而车体广告则因为灵活性不够,很难使企业获利。但数据这条路并非走不通。现在看来,向其他公司提供用户行为数据反倒让共享单车企业存活下来。
行为数据——共享单车的新生
这里说的行为数据就是指用户骑行记录、位置信息等能够反映用户活动的数据。而说起共享单车的新生,还是要从阿里和美团这两家电商巨头和新零售时代说起。
2018年初,ofo把单车抵押给阿里,进而又获得阿里近9亿美金的融资,阿里因此掌握了ofo的控制权;4月初,美团全资收购摩拜单车。自此,共享单车的头部企业已无一例外并入现存的互联网巨头。美团或者说其背后的腾讯获得了用户量最大的摩拜,阿里则控制了用户量排名二三的ofo和哈罗单车。共享单车的春秋列国时代已然结束,转而开启的将是一个大国争霸的时代。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阿里、美团会选择在这个节点全资收购或者大量入股共享单车企业?在年初,摩拜、ofo都出现了资金困难,寻求融资甚至卖身都可以理解,但是为何阿里、美团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会愿意支持这种常人看来没有盈利模式、频频出现问题的初创企业?据我分析,这是因为新零售时代电商企业回归线下销售的需要。
所谓新零售,就是指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摘自百度百科)
在新零售到来的时代,国外的亚马逊,国内腾讯、京东、阿里纷纷投资线下商超,以往互联网上的电商争斗,现在正在向线下延伸。作为传统的o2o巨头,美团当然也希望再在线下销售服务领域分一杯羹。
要说线下的商铺怎么做好,销售方面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了解这个商铺能够吸引什么类型的客户,开在哪里能够最大程度引导目标群体到店消费。在传统商业时代,麦当劳、肯德基等连锁店的成功,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们把店开到正确的地方,准确地吸引到目标群体消费。
在新零售时代,电商企业要做线下销售,销售层面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把线上积累的客户引导到线下消费,这样才好打通线上线下隔阂。但是,在现实操作层面,这些电商巨头们无法找到线上他们很熟悉的客户。通过对用户的浏览记录、搜索记录、购买记录等数据做分析,这些电商平台很容易了解用户的购买习惯,但是他们却还是无法得知线下这些用户的生活轨迹,比如说到哪去上班,中途经过哪里,喜欢光顾什么样子的实体商店。缺少这些信息,新零售企业就不知道把他们的商店开在哪个位置合适,怎么样的装修风格符合客户审美。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线下开店就按线下的办法来做,做线下的客户调研就好。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让企业开一家比较成功的实体商店,但这种做法几乎就等于让新零售企业从头开始共享单车的目标客户群体,和其他刚刚起步的实体店基本就没有差别,线上积累的用户优势无法发挥,实际上只是在总传统商业的老路,不可以称之为新零售。
所以说,电商企业获取线上用户线下行为数据是新零售成功开展的关键要素。对于怎么了解线上用户的线下行为方式,电商企业们可谓费尽心思。以阿里为代表,通过全资收购饿了么共享单车的目标客户群体,了解用户就餐行为;力推口碑应用,在支付宝中增加会员卡功能,了解用户的线下消费行为。可以预见,以阿里为代表的新零售先锋在今后的一段时间还会在这个方面发力。
共享单车,则是巨头们的一个新尝试。在共享单车兴起的一年半时间里,人们可能只是在关注租车这个过程本身如何盈利,却忽略了用户骑行产生的巨量行为数据的价值。共享单车记录的用户行为数据有着其他服务记录的数据难以比拟的优势。其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共享单车的数据基于精确GPS定位,能够让企业轻松了解用户的上下班的路线、在家附近活动的情况、周末出游的行为特点等等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信息。企业利用这些数据很容易就能为开办新零售商铺提供决策支持。比如说,假设阿里要在一个社区开一家盒马鲜生。利用共享单车服务提供的用户活动信息,阿里就可以了解到店铺附近的潜在用户(淘宝上筛选出可能选择在盒马鲜生购买商品的用户)上下班最常经过哪些地点,从而合理选择广告位以及店铺地址,使店铺有更大可能开办成功。
所以,共享单车数据的加入,会使电商企业在新零售方面如虎添翼,加快新零售的演化速度。
展望——一个数据可以卖钱的时代
随着个性化推荐技术的不断进化,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将是一个广告比你更了解你的时代。以往看来价值密度低的日常行为数据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你的一举一动,或许都会因互联网公司的记录成为有价值的商品,成为它们向你推销商品的依据。共享单车就是一个开始。
回到标题,不需要盈利的独立公司当然不会存在。但是当这个公司因为它具有的附加价值而被另一个能够盈利的公司并购后,作为盈利公司的一部分,它就可以生存了。移动互联时代的Android是这样,现今大数据时代的共享单车也会这样。以后将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公司。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欢迎关注~
/r/wTrm-hzEQkE9rVid92-T (二维码自动识别)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