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庆:共享经济下的交通变革
第十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的交通共享经济发展论坛上,北京市交通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梁玉庆以《共享经济下的交通变革》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中国交通智库特整理报道。
以下为演讲实录,未经本人核实。
“共享经济”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于1978年提出,“共享经济”是指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个人有偿让渡资源使用权给他人,以物品的重复交易和高效利用为表现形式。“共享经济”在“衣、食、住、行、用”,办公等方面都有很多的案例。像“用”,主要是围绕着相机和无人机爱好者使用;“办公”中的共享经济都很好理解和定义;“住”现在有很流行的在国外估值已经超过200亿。“行”最典型的是Uber与滴滴。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指共同拥有而不占有,是享受使用权都不苛守使用权。我在反复地想,在哪个情况下共享经济能够产生颠覆性的作用?
一是存量资产总量要大,不管是住房。以住房为例,中国的闲置住房不像美国,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与人交流的因素,主要是存量资产非常大。
二是闲置的比例比较大,共享的额外收益比较大。车辆90%以上,一般私有车辆都是不用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共享的机制,可能会把它的资源激活了,它的核心就是随时随地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那么共享经济有没有交易成本呢?实际上还是有交易成本的,但交易成本能否利用技术手段极度地用。我想交易成本主要是这五项:一是信息;二是信任;三是时空;四是使用;五是协议。共享经济其实可以解读成一个观点,一个是减少中间环节,再一个就是效率最大化共享经济交通,再就是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更强调的是互联网经济的共享,而对于交通的共性,要资源最大化,就是原来闲置的资源可能是最重要的。
“出行”共享经济代表滴滴的融资非常快速,基本半年之内融一轮,从名称可以看出来,在专注业务的速度为王,并购Uber(中国)。首先从融资角度来讲,它的切入点就是我刚才讲的,左边的是资源,就是车辆不管是出租车合乘车,闲置的可利用的空间大,再一个就是交易的成本在下降,首先我国汽车保有量超1.72亿辆,分布在全国各地城市,其中200万保有量的城市就有11个城市,平均使用时间不到2小时,这组数据说明资源存量大,但是利用率低。同时现有的出行方式不能满足人们的通行需求,不管是公交还是地铁还是出租车,私家车都有它的弱点。正好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可以使用户的需求按照新型的交通出行模式,达到省钱,便捷的方式。
技术上怎么做到更便捷?
算法下面的车辆流动,相对于过去出租车等客,扫街的方式,这是提升的比较早的。还有就是他用了OD系统,还有一个就是互联网大潮重塑,现在手机的应用,信息成本很低,使用成本也很低。支付,刚才讲了,不管是支付宝共享经济交通,微信,支付的成本在下降。
美国说2025年没有私家车,可能会出现分时租赁这一块。现在交通领域的共享经济,按照我现在框的,不算合乘车。首先共享专车,再一个分时租赁,包括租车,拼车的情况。
再介绍一个共享单车的案例,“摩拜单车”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出行选择。共享单车也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子,而且跟我想的有一个问题,就是最后一公里的解决。
膜拜单车与滴滴的共性与差异点
从共享收益上来说,自行车存量最大,个人的使用率低,也是每天不到一小时。同时私人拥有很难实现跨模式联动,适合共享模式切入。从交易成本上,我原来的五条有两条符合,有两条不符合,共享后使用车的时候能快速找到车的信息成本在下降。但是自行车共享后,车辆会不会被人偷走,这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有没有破坏这是信任成本的问题,这一块我们还在探索。在校园里好办,在社会上怎么办,他们的使用成本比较低,但是时空成本和一定的信任成本还赶不上滴滴这种模式。在这块我的分析,按照我那个逻辑有一定的优势,也有一定的问题。
针对下一步共享经济的领域,还有没有可能产生新的案例,我想还是要紧紧围绕着共享收益和成本两个角度,现在也有人说是伪共享经济,我说这还是在共享经济的范畴。关注交通领域的外部性和政策性,刚才会前还在说政府的干涉。借鉴欧美经验的时候要因地制宜。
下一步“共享交通”的点,第一的是可否有城市穿梭车,是否有定制巴士的出现。北京有大量的出租车,例如从国贸到燕莎,中关村到清华等等,在这个细分领域打出租车的肯定不是长距离,是较短的距离,而且还是城市白领,如果利用现在的互联网数据积累,能否可以向这三个区域发定点的巴士,有可能也是共享,减少这块的交通压力。
像OfO,Uber和膜拜可能是一个共享经济的点,Uber利用车队有外卖,快递,围绕这些可能是下一步共享经济可能的点。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