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高考志愿申报系统应该如何改革?
这本《共享经济》无疑是一本好书,但书名却是一个明显的误译,特别是近年来“共享经济”这个词常被用来描述单车,充电宝等等的租赁交易。“Who gets what, and why?” 其实是说特定市场应该如何分配供需,这样的待配对双方包括:肾脏的捐赠者和接受者,希望成为住院医生的医学院学生和医院,申请法官助理职位的法学院学生和法官,以及申请入学的学生和公立学校等。
本书作者罗斯教授于2012年因稳定分配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人们通常谈论的市场仅限于商品市场,在那里常有足够多的买者和卖者,也不必担心交易无法完成,商品价格引导需求供给实现平衡。相反更多的市场是配对市场,如学生申请学校或应聘公司,在这里价格并非决定性因素,而是必须考虑供需双方的偏好乃至竞争者的策略。罗斯教授通过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努力高考共享经济,改进了肾脏捐赠移植系统以及公立学校申请系统等等。本书指出的事实和理论发人深省,行文简洁流畅清晰易读,处处体现了济世的雄心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诺贝尔奖颁发给这样的学者,令人感到开心。
限于篇幅不能完整介绍本书内容,但我国的高考志愿申报系统与书中介绍的公立学校入学问题十分相似,可以成为很好的借鉴:
在我高考的年代(很可能现在也如此),每个完成高考的学生首先要估计(或者通过电话查询)自己的高考分数,然后估计自己的分数能排在第几梯队,再根据历年情况判断和自己所处梯队相称的大学,将此作为第一志愿填写。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通常不被重视,也确实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大学会优先在第一志愿申报的考生中录取。因此,如何选择第一志愿就成为考生之间的一种博弈,这导致填报志愿成为一个难题,而且学校与学生之间往往不能完全按照水平来匹配。就在我高考的那年,因为试卷较难,考生对自己的分数普遍悲观,所以大家都争相选择诸如林业大学这样往年分数线较低的学校。结果就是,个别top10的名牌大学的分数线反而低过了xx林业大学这样的学校。
罗斯教授等人使用“延迟接受算法”来解决这样的难题。这一算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真实喜好来填报志愿,从最想去的到次想去的依次排列,而不用考虑自己所处的梯队和其他人的选择:
“新算法首先让学生申请他们申报的第一志愿学校。学校拒绝那些能力不够的学生,保留那些排名最高的学生。被拒绝的学生继续申请第二志愿的学校,以此类推。每一次申请过程中,学校都保留排名最高的那些学生。但这些学生不会立即被接收,如果学校不再有学生申请等待接受或拒绝,那么之前被保留的学生才可以最终被录取。”
看来有些绕,但该算法的核心在于,学校并不直接敲定录取那些分数不错而且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考生,而是兼顾第二或第三志愿的考生。容易证明录取机会不受以第几志愿申报的影响,因为在算法的每一次申请过程中高考共享经济,非第一志愿的学生仍然有机会“挤掉”第一志愿的学生。整体而言这改进了整个匹配市场的效率,让学校和学生都更能选到理想的目标,大大减少因为填报志愿失误而复读的情况。
就我目前检索到的信息,我国现在的高考改革主要还是集中在科目变化上,填报录取程序还是先录取第一志愿,不符合的再退档进行下一批次录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罗斯教授介绍的算法如今依靠计算机可以很容易的实现,又极大的提升了这个匹配市场的效率,值得我们早日学习引入。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