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 | 为什么媒体都不明白,黄太吉不行是因为它难吃呀!
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总结起来,黄太吉不行了的原因分别是:
1.“高富帅煎饼”的狂欢期和新鲜期已过;
2. 花力气培育市场,将煎饼作为午餐、晚餐的消费者依然不足以带动整个餐厅的流量;
3.调整成多品牌后求胜心切,缺乏成熟的管理体系;
4.付出高租金与高固定成本,运营资源却被多品牌分散,其他品牌的认知远不如黄太吉;
5.将核心业务转到外卖后没有足够流量,导致专家给B端合作商户成本过高。
可以看到,在各家媒体经过长篇大论的各种细致分析后,大都得出了“这届黄太吉模式不行”的结论。
不过,针对一个问题黄太吉商业模式,他们却都选择一句话带过:
可是,难吃才是核心呀!!!
那么,为什么媒体会普遍回避“难吃”这个问题?
因为黄太吉的创始人赫畅很早就说过:好吃并非快餐成功的唯一标准。
而一些先抑后扬或者明贬实褒的疑似软文也早就为黄太吉的“难吃”做了充分铺垫。
比如《黄太吉那么难吃投资者为什么还投他?》这篇文章中,就列出了黄太吉在难吃的大前提下依旧能够获得投资人青睐的三大理由:
1.投黄太吉,就是投赫畅这个人;
2.投黄太吉,是看好它的商业模式;
3.餐饮O2O的大趋势可以帮你写爆款文案的AI系统,这是下一个爆发的大的风口。
翻译成简单易懂的“人话”就是:赫畅牛逼!黄太吉商业模式牛逼!餐饮O2O牛逼!
既然早就承认自己难吃了,那么只有揪着这三点来批判了。正好现在商业模式貌似出了问题,所以就赶紧集中火力来攻这一点了。
但是,在传统餐饮理念里,食物是否好吃是评价一家餐厅优劣的唯一标准。
可能有人会说,黄太吉做的不是传统餐饮;赫畅自己也说过,规模化和标准化对快餐行业更重要。
这些人都弄混了一个概念黄太吉商业模式,那就是“不好吃”与“难吃”。“不好吃”即凑合,“难吃”即凑合都凑合不了,它们中间隔了一万个“来都来了”。
解释“难吃”这个词并不是为了黑黄太吉,而是它真的大量出没于各个平台的美食评价里:
黄太吉就像个倔强任性的小孩子,别人说你食物没有味道一定不会成功,他就偏要证明自己没有味道也可以。
黄太吉用的各种“互联网思维”的招数,只是利用了人们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而已,为了将“生命”延续下去,他不断制造话题、制造噱头、制造新的概念,从黄太吉1.0升级到黄太吉2.0的多品牌,再到黄太吉3.0的品牌店+工厂店外卖... ...
最终这些只能“续命”,却不能“救命”。
黄太吉的遭遇证明,虽然故事讲得好也是本事,但对于餐饮和食物来说,核心依旧是味道。既然是众所周知的“难吃”,那么剩余就是时间问题了。
—— 自媒社精选 ——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