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共享经济」?
这两天看到 keso 和霍炬在各自的公众号上谈分享经济的话题。keso 明显比较悲观,在他看来,分享经济是一个自我否定的命题,到最后会变成「所有被分享的,都是专门用于分享的」,而霍炬则乐观得多,他认为分享物质和分享时间有各自的逻辑。
我的态度介于他们两者之间,先说一个我的结论:分享经济将是在商业公司主导下的,一场新的消费主义观念的升级。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消费者会逐渐接受这种新的理念:一有需要,即可使用。
分享经济最初的定义,是说有效地匹配这个社会上闲散的资源,哪怕这个需求量很小,频次也很低。但是,这个最理想的假设,从供给方来说是不现实的,如果量小频低,分享经济甚至是更不经济的一种方式,而一旦真的进入了量级规模,其承载的平台会自然地成为扩张为一家商业公司。
商业公司的天性是垄断,是追逐利润,是扩张自己的规模。Uber 作为分享经济最出名的代表公司,你能说它现在还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中间平台吗?或许最初是,像 keso 提到的,那时候叫到的 Uber,司机还会为你开门送水,会和你闲聊有趣的事情,但是现在的司机,纯粹就是 Uber 的雇员,无非每个月的薪水,是通过补贴的形式下发的。
很多人会有一种错觉,认为分享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效率的变革,它还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化属性,例如 Airbnb、Uber 在刚进入人们视野时,都会打这张牌。但是这种文化属性很可能只是分享经济在初级阶段的偶然副产物,最终会随着规模的扩张而被抹平,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我希望你想一想分享经济最终的样子。Uber 会成为一个大型的交通系统,它拥有大量的车辆,但是没有司机,所有的车辆自动在道路上巡航,等待载客。这不是我的设想,而是 Uber 创始人和投资者对它的期望。你会发现,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最终就会是一家高科技的「出租车」公司。
我想表达的观点是,分享经济的深刻变革,在供给端被显著高估了,而在消费端则被明显低估了。分享经济最大的意义正在于,消费端的理念升级:凡是拥有使用权就已经能满足需要的,所有权都不再重要。
如果我们真的回过去看人们是如何消费的,几乎所有的一产二产,以及大部分的三产,都是获得事物的所有权,我们买需要吃的粮食,我们生产工业商品用于出售。但是,金融和互联网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资金是如何使用的,往往比资金是谁的更重要,因此有了杠杆和衍生工具;互联网上,如果你去仔细看各家的服务协议,你会发现 号甚至都不属于你,你只是有它的使用权而已。
直觉上,你可能认为分享经济是近几年才火起来的概念,但事实上,互联网的 Freemium,就是一种分享经济。从免费软件,到免费音乐、免费电视剧,你不再需要买唱片和影碟,随时随地只需要点击一下鼠标,触摸一下屏幕,内容就可以被消费。仔细想一下长尾理论那篇文章里说的事情,不管多么小众的事物,其对应的受众汇聚在一起,都有足够的规模。你没发现吗?这不就是分享经济谈的匹配闲散资源的使用权吗?
因此,按照这个逻辑来看,分享时间之所以不被 keso 看好,本质上时间还是一种所有权,而不是使用权。互联网从工具的属性上来看,正是提供了让内容接近零成本复制和传播的优势,得以在短短几年内,将 Freemium 的模式深入人心。
这一轮分享经济的热潮,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在其工具属性之外,以其理念的那部分,向现实世界入侵。前几天女朋友和我提到「摩拜单车」这个事情,在上海你可以用 App 找出附近的闲置自行车,前往外环内的任何地点,并把车停在任意位置。今天看到霍炬的文章才知道,这原来是前 Uber 上海总经理王晓峰的创业项目。
这一切就更说得通了,我积极乐观地看好这个项目。因为,在这个项目里,你猜自行车是谁的?不是来自于用户,就是摩拜单车自持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在供给端由商业公司主导,在用户端践行即需即用的公司。而整个项目本身,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的基础支持,根本就没有可能发生。你不需要专门为此去办一张卡,作为公司也不用太担心自行车被偷等风险因素,一切好像就是水到渠成的:在 App 根据地理位置搜索附近的摩拜单车,然后扫码解锁,用完之后放在路边,在手机上付费就行。
我再强调一遍这个模式,因为我深信,分享经济的未来,或者说未来的生产-消费结构,就是这样的:在供给端由商业公司主导,在用户端践行即需即用。
前面强调了对消费者理念的重塑,接下来再简单谈谈为什么是商业公司主导。
前面提到了 Uber 最终的形态如果是一家高科技的「出租车」公司,那么它和一家传统的出租车公司,仅仅只是科技手段上的差异吗?当然不是,在很多国家,出租车仍然是政府主导的公共交通的一部分,这不是我所说的商业力量。
我所说的商业力量,是像哈耶克认为的,在充分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最后活下来的那个人。国外有一种批判的观点认为,分享经济是一种巧妙包装的共产主义。要驳斥这个想法,最好的论点就在于:就算分享经济真的有那么一天,实现了共产主义的结果,即物质资源的盈余,充分到让人们即需即用时,两者在供给端的天壤之别确保了分享经济的独立性:分享经济不是由政府主导的公共项目,而是商业竞争下的结果。
事实上,分享经济随着商业力量的参与,还会有两点更深刻的变革:第一,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和设施,其外延会变得更大,不仅仅是水电交通,衣食住行之中,除了食之外,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新语境下的「公共设施」,即人们认为理应获得的服务和待遇,比如,即使你没有自己的车,也不用去挤地铁和公交,一样能坐在副驾上优雅地看着窗外的风景上班。这也正是 Uber 在上海投放的最新的广告。
第二,就在于这个公共基础设施,并不一定需要由政府来提供,商业公司的竞争和介入,会让消费者最终得到更优质的服务和商品,这一点可能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还很难有太深切的感受共享经济,但是在国外,最好的例子,就是近年来 HBO 和 Netflix 的大热共享经济,多少人还会留恋那些公共电视台?
在嫌弃上一代人观念迂腐之时,我也常常会想下一代人,他们所要经历的时代,会如何变得更好,才能使我们这一代人成为异端。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和现实世界泾渭分明的时代,而下一代人,可能会连这个界线都更加模糊,不仅仅是因为 VR 等技术的进步,更在于对于下一代人来说,你称它是分享经济也好,互联网时代的长尾理论入侵现实世界也好,在理念上,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加即需即用,这会是一个更好的时代。
本文由【子不语】原创,搜一搜微信公众号关注我:ZiChat。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