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用工中共享经济平台模式的法律关系
最近看到两则有关灵活用工中,共享经济平台模式法律关系的新闻:
5月30日消息,旧金山市检察官周二向Uber和Lyft发出传票,要求其提交与司机归类方式以及司机的工资、医疗和其他福利有关的记录。
旧金山向Uber、Lyft发出传票 要求证明司机独立合法
Uber和Lyft司机被归入独立承包商,多数人都不享受带薪病假或休假,而且还要自己支付车辆保养费和汽油费。
法律专家表示,包括Uber和Lyft在内的很多公司可能会因为上月的这项法院决定而增加工资和福利支出。按照新规,如果想把劳动者归入独立承包商,企业就必须证明这些劳动者并没有受到他们的直接控制,没有从事企业的核心职能,而且从事一项独立业务。
共享经济第一案:“好厨师”APP被认定是劳动关系用工
“快乐公司对张某进行指派、调度及奖惩等,按月发放张某较为固定的报酬,张某受快乐公司的劳动管理,在快乐公司安排的工作地点,代表快乐公司从事该公司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双方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快乐公司仅经营厨师类业务平台,张某主要提供厨师技能,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应当认定双方具有较强的从属关系,而从属关系正是认定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
共享经济平台涉及的几种方式
在灵活用工中,共享经济平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平台撮合方式:例如滴滴的顺风车平台和打车平台,本质上是撮合有出行需求方,和运输提供方(出租为专业运输承运方,顺风车主是剩余运力的提供方)。
转包平台方式:某些专业领域平台,承接企业或个人的服务需求,再拆分转包到平台上的服务提供者,包括不少地推类、家政类平台,都是转包平台模式。
派单平台模式:比如“闪送”、美团、饿了吗的“自由骑手”模式共享经济平台,即服务提供者自行登陆平台,自主决定是否接单。
平台模式的法律关系
从上文美国和中国两则新闻,可以看出,目前对共享经济平台模式用工,都处在一个新模式开始广泛应用,但平台与灵活用工个体法律关系定义的探索时期,不过美国检察官和中国法律工作者,都强调了类似的关系认定观点:
共享经济平台对个人是否直接控制,是否形成了从属关系,是判定是否形成雇佣关系的核心因素。
我们再来看看北京的一组数据:4月10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发布:互联网平台劳动争议新闻通报会。2015年以来188件,涉及司机、家政员、美容师、美发师、厨师等领域。争议焦点60%集中在劳动关系确认上,其中确认劳动关系39件,占比37.1%;未确认劳动关系58件,占比55.2%;认为双方建立劳务派遣关系的8件,占比7.6%。
本质上,大多数共享经济平台的商业模式设计共享经济平台,都采取与个人建立经营合作的形式,无论是撮合方式还是转包或派单。但是由于大部分共享经济平台没有人事劳动专业能力和经验,或者希望通过建立行业服务标准提升运营能力实现快速增长,而往往忽略了控制法律关系,一旦发生争议,造成“被认定劳动关系”而产生不必要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平台类机构在搭建商业模式和日常运营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不能以“平台自雇”人员对外宣传;
不能对平台提供服务者进行各种形式的直接控制,避免形成服务者对平台的“从属关系”;
提供服务者可根据自我意愿,决定是否承接任务;
应向服务者按次结算,不应为增加服务者粘度而出现“无合作有付费”或按期支付的方式;
不应要求服务者到指定地点工作或报到。
灵活用工期待明确的定义和认可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及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初步估算,2017年我国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 7 亿人, 比上年增加 1 亿人左右;其中参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 7000 万人,比上年增加 1000 万人。
对共享经济提供服务者7000万这一人群,期待国家有进一步的概念定义和关系认定,一是让这部分提供服务者可明确与发包人、平台的法律关系,二是能够专门出台针对共享用工的社会保障,让服务提供者没有后顾之忧,三是让有需求的发包企业可以合规、合法地采用新模式,实现自身的组织变革和业务革新。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