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公车改革”为何会与“网约车”走到了一起?
摘要
政府的事为何要外包给市场?道理很简单:“市场化更高效,社会化更专业。”如果市场比政府做得还要好,而且更省钱,为什么不呢?
即便没有“网约车”,也并不影响“公车改革”的社会化、市场化,比如外包给传统的汽车租赁公司。但问题是,“网约车”出现了,它把“分享”做到了极致,把资源的充分利用做到了极致,把“共赢”、“多赢”做到了极致,因为它是最优的,所以也就成了“公车改革”市场化方向的不二选择。——翟春阳
在“公车改革”上一直走在前列的杭州又出新举措——日前,杭州市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与滴滴出行签订了出行服务协议。根据协议,滴滴将为杭州所辖13个区县的公务员提供公务出行及上下班通勤服务,满足公务员乘坐专车、快车等多元化的出行需求。
相关报道没有给出更多的细节,尚不清楚双方的合作将采取何种方式。但大致情形也可以推想共享经济 公务用车,应与滴滴出行的“企业版”差不太多:开通了“滴滴企业版”账户的企业不用再买车、养车、养司机,需要用车时“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也可以提前预约共享经济 公务用车,分时段、分车型包车。“滴滴企业版”大幅缩减了企业的用车成本,据估算可以缩减50%以上。
其实早在2015年6月份,滴滴就已经推出了“滴滴政府版”,而且旗帜鲜明地宣称要为“后公车改革”提供方案。这倒也并非滴滴有先见之明,因为“公车改革”的“市场化”、“社会化”方向,是中央早在2014年就已明确的目标。而杭州,恰恰是国内最早启动公车改革并取得卓然成效的城市,2015年12月全国首个“公车改革推进指数”发布,杭州排名榜首。所以杭州今天又一次充当了“先行者”的角色,并不让人意外。
“市场化、社会化”不仅是公车改革的方向,放在更大的层面上,也是政府公共服务改革、公共治理创新的应有之义。值得一提的一个例子是,2016年12月15日,杭州市政法系统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协议,确立了“协同共治——社会治理”的合作项目,旨在通过共同研发、购买服务、项目外包等多种方式,发挥好互联网企业“大数据”的优势,再造一个社会治理领域的“阿里巴巴”。
政府的事为何要外包给市场?道理很简单:“市场化更高效,社会化更专业。”如果市场比政府做得还要好,而且更省钱,为什么不呢?
而滴滴出行亦即网约车之所以成为杭州公车改革“联姻”的对象,不仅仅是因为“专业”,更因为网约车作为“分享经济”的典型,与公车改革所要追求的“节约经费、减少浪费”如出一辙。“分享”即是“共享”,“分享”不是“5÷5=1”,而是“5÷5>1”,甚至“5÷5=5”。“分享”的对面是“独享”,一辆车5个座,1人乘坐是“独享”,再拉4个人上来是“分享”。如果人人不愿“分享”,法律禁止“分享”,那么5个人就需要5辆车,这岂非巨大的浪费?又岂止巨大的浪费——更多的车意味着耗费更多的生产资源、道路资源,更多的车还意味着空气的污染、车祸的增多。
当然,即便没有“网约车”,也并不影响“公车改革”的社会化、市场化,比如外包给传统的汽车租赁公司。但问题是,“网约车”出现了,它把“分享”做到了极致,把资源的充分利用做到了极致,把“共赢”、“多赢”做到了极致,因为它是最优的,所以也就成了“公车改革”市场化方向的不二选择。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众。”中国古代先贤的“共享”或者说“分享”理念历久弥新。打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引入市场竞争,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分享经济”的智慧,就是“网约车+公车改革”的真义所在。
乐见杭州公车改革与网约车喜结连理,这一事件再次见证了杭州“敢为人先”的魄力。但回过去头看,又不能不说,杭州在对待网约车的态度上,在面对“分享经济”的态度上,并非总是有这么有魄力,而多少显得左右摇摆、左支右绌。杭州去年出台的“网约车新政”虽然相对于其他城市较为“开明”,但新政的主流是“限制”而不是“开放”。一个有趣的观察点是:杭州政法系统要向阿里巴巴购买服务,杭州公务用车要与滴滴出行展开合作,而杭州交通管理部门则对“网约车”加以限制。那么就引出两个问题:其一,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对于“市场化、社会化”的态度,是基于部门利益呢,还是基于整个城市的整体利益?其二,推进“放管服”改革,建设智慧城市,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应是杭州的整体发展战略无可置疑,那么局部的战术与整体的战略可以不一致吗?
最终重点推荐当下最新最火的商业模式 不管你是想创业找项目的,还是自己开实体门店的,猪小侠是目前市场独一无二的实体门店引流商业模式 猪小侠属于消费返现平台,即消费者消费多少就有机会返现多少,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消费者复购和分享,提升门店的客源 更多详细了解点击进去 猪小侠全民共享系统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