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解读】中国式共享经济空间有多大?
未来五年我国共享经济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农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有可能成为共享经济的新“风口”。
2月27日,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共享经济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农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有可能成为共享经济的新“风口”。共享经济的重头戏在生产制造领域,中国拥有最大的装备制造资源,共享模式的深入应用,将有效助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共享经济正在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延伸,产业互联网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仅靠复制概念还远远不够
共享经济是时代变化提供的大机遇,抢抓机遇,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共享经济的创新者和引领者。《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底,全球224家独角兽企业中有60家中国企业,其中具有典型共享经济属性的中国企业有31家,占中国独角兽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参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70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00万人,拉动就业成效显著。生活服务领域作为共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交易额高达1.3万亿元,占整体共享经济规模的26.9%,同比增长82.7%,潜力巨大。
现在有关共享的词汇众多,如共享停车、共享知识、共享房屋、共享玩具、共享办公、共享科研等。而前一段出现的一款解决上班族午休问题的共享产品——共享“睡眠舱”,从一夜成名到黯然离场,共享“睡眠舱”仅仅用了不到两周时间,成为了共享产品长长的“阵亡”名单上的一员。其实,共享“睡眠舱”到底是共享经济孵化的新事物,还是需要一大堆许可证的传统“钟点房”?类似的争议在过去一年中,反复上演。很多人看不懂:共享书店与中小学校门口的租书小店有何不同?贴上了二维码的马扎就能变成共享马扎了吗?舆论普遍质疑,共享经济在中国是不是变了味,很多产品添上了“共享”的标签便引来了资本的追捧,结果造成资源浪费,与“共享经济”的本意恰恰背道而驰。
那么,共享经济究竟是什么呢?国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师张新红这么定义:“所谓的共享经济,指的是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整合、分享社会上海量的闲散资源,尤其是通过使用权的分享,来实现供需之间的智能化匹配,这样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共享经济。这不仅局限于C2C的模式,也包括一些B2C的模式。”
也就是说,共享是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你不用买车,而只是使用车。但同样是使用权的共享,从Uber和Airbnb发展而来的共享经济强调的是重新调整社会闲散资源,使用权的转移是从个人到个人。而从中国兴起的共享单车也代表了另外一种共享:分时租赁,由公司提供可以分享的标准化的服务和产品,再出租给个人。共享单车的成功也刺激了更多的跟风者,通过简单复制,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冰箱、共享洗衣机等项目纷纷出炉。但时至今日在北京、杭州两地调查,发现这些项目早已来去匆匆,难觅踪迹。
为什么复制者难以成功?这就回到了对共享经济本质的讨论。网上的一篇文章《共享经济已死》,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文章主要的意思是,共享经济应该改名了,重要的不是出租“使用权”,而在于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共享经济总讲共享使用权,但更多的是大家对拥有权没有那么重视。以前大家想买是因为想要随时随地使用,随时想骑车,就到楼下把车打开骑了。如果马路上到处都是车,随时可以用,这就没有必要买了。随时随地使用更重要,这就是ONDEMAND(急需)的概念。
道理很简单,有美国人做过研究,一把电钻整个生命周期只有12到15分钟,似乎租用更加划算。但大多致力于社区共享的创业公司都陆续倒闭了。因为网购一把电钻只需30美元,快递送货到家,没有人真的花费25分钟去某地取电钻,付15美元使用一天,然后再还回去。当技术将线下商品像流水一样被带到人们身边,共享才会被大众接受。
何为共享经济的源动力?
共享经济是什么、共享经济靠什么、共享经济能够带来什么?
曾经市场上很多创业者认为共享单车的商业逻辑是:用更快的时间铺更多的车,消费者看见了、租用了,就成功了。可如果没有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核心技术,盲目铺下去的自行车最终只能堆成垃圾山。复星资本上月刚刚入场共享单车下半场,领投哈罗单车,复星新技术与新经济产业集团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丛永罡表示:“你有好的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对冲用户的道德水平、文化水平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没有好的阶梯计费的方式,是不是能追踪哪个人有坏的行为等,不仅仅是数据化,还有很多技术手段来完成这一切,配合你去完成这些运营的策略。”
一位曾为Uber中国创始团队的一员的研究者认为,很多人以为Uber和滴滴是全国的打车公司,实质上它们是大数据流公司。其实,Uber和滴滴不会天天跟车打交道,他们天天跟数据打交道,这些公司其实是把车辆和车辆的服务虚拟化变成数据,用数据的方式去进行高效的车辆和乘客之间的匹配,用数据的方式去进行命名,实质是数据公司。
同理,知识共享能一夜走红,随时查找、方便下载、一秒支付是基础。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未来几年,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交易规模将占GDP比重的10%以上。有行业专家认为,与欧洲国家相比,包容宽松的政策环境是中国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人们提到共享时代时,脑海里可能会浮现起万物可共享的画面:住着共享房屋,工作在共享办公室,骑着共享单车,为共享经济服务……而这一切简单理解共享经济,很有可能是技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有人说移动互联网+共享,我们有了滴滴;物联网+共享,我们有了共享单车;大数据和智能化生产+共享会带来什么呢?仅仅是流量共享和数据共享吗?
当我们探讨如何定义共享经济时,反而要走出认识的“围城”,跳出定义谈定义——重要的不是共享经济应该叫什么,而是共享经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无论是“人无我有”的分享,还是“以物为媒”的共享,其内涵不仅是互联网场景下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再利用,更是“人”与“物”关系的重塑。在共享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谈产品、谈信用、谈模式,都离不开技术进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的那样,“抓住新的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是的,当我们在技术进步的浪潮中更快一步,或许就能在共享经济与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结合中,获得更大的想象空间,甚至能够向世界定义“中国式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新“风口”:
农业、教育、医疗、养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共享经济”的火热,并不过分。共享经济在我国高速发展,不但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而且各类创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除了大众熟知的共享单车、共享住宿等,眼下,新的“风口”正在出现。
此次发布的《报告》预计,农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有可能成为共享经济的新“风口”。张新红说:“这些领域大家都比较关注,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痛点也比较明显。同时,商业模式基本上都已成型,但是目前还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所以这些领域很有可能会成为共享经济新的增长点。”
以农业领域为例,2017年6月,财政部下发通知,确定要在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其中简单理解共享经济,作为试点省份之一的海南,就提出了以发展“共享农庄”为抓手,建设田园综合体和美丽乡村。一共享农庄运营负责人介绍,“共享农庄”就是把农村闲置住房进行个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并根据需求改造为市民田园生活、度假养生等多种模式,再通过互联网对外出租。
据了解,共享农庄的房屋的所有权还在农民手上,只是农庄经营者把它的经营权共享和让渡出来,获取一些收入。共享农庄可以把城市一些先进的文化理念与观念和乡村的民俗、传统文化相融相合,然后改变乡村面貌,促成美丽乡村的建设。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认为,教育培训领域也将出现共享经济的模式。有专家指出,随着信息的畅通和平台的不断建立,未来以个人或者以工作室为主的高质量培训会不断出现,这也就是培训的分散化。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每个分工之间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会结合得越来越方便,也就是说,在培训领域里,也会出现共享经济的模式。
此外,医疗和养老领域也都在进行共享模式的探索。2017年9月,全国首家“医疗商场”在杭州开业,这是一家由多个医疗机构“拼”起来的医院,实行医疗资源共享模式,患者可以就近得到“一站式”的医疗服务。而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首批入住北京市首个共有产权养老试点的老人们度过了他们的第一个春节。这种“共有产权养老设施试点”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养老的共享化,为养老破题提供了很好的选择。
一些共享经济从业者和创投界人士认为,中国共享经济可能形成自己的模式,并在未来引领世界潮流。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美国与欧盟网民数总和,这是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的最大市场优势。笔者认为,共享经济的治理需要大智慧,核心是要区别对待长期性与短期的问题、深层次与表面的问题、整体共性的问题与个别平台的问题。共享经济的治理要强调多方参与、动态调整、协同治理。同时,要辩证地认识共享经济,共享经济的大局是积极的、前景是广阔的,不能夸大共享经济的个案问题,要善于利用分享的思路解决分享的问题。
(网络编辑、制作:张聪)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