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床铺和共享书店 “共享经济”到底如何发展?
最近几年,共享经济持续成为投资的风口,诞生了数家价值以百亿美金计的公司。这股趋势先是从共享出行刮起,共享单车进入各大中城市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现在已经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之一,每天路上都可以见到骑着共享单车的上班族、学生。人们围着“共享+”的概念一窝蜂的在搞项目,安徽合肥的共享书店、北京上海的共享床铺等,但是这两个共享项目却和共享单车的命运不太相同,共享书店引起不受网友的怀疑,共享床铺被相关部门叫停。
共享床铺为何被叫停?
面对叫停,有些人建议,让共享床铺像其他项目一样在市场里摔打,自然在竞争与发展中会逐步完善。但真的可以放任共享床铺自己摔打么?答案是否定的。
共享床铺入住不需要登记身份证,也不需要知道姓名,这就意味着你根本不知道睡在你隔壁的是什么样的人,甚至是不是中国合法公民你都无从得知;共享床铺的睡舱为塑料材质,容易损坏,隔音效果也差,入住的体验可能并不是太好;一次性床单和自动紫外线消毒也并不能完全消除卫生安全隐患,而且一次性床品在使用之后依靠顾客自觉投扔垃圾桶,这也就意味着是否投扔全靠用户的自觉,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着高度的自觉性。
无论是共享出行还是共享单车,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诞生之初也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对其约束。所以这两个行业都是边发展边管理。共享床铺的遭遇和之前共享出行、共享单车都不一样。共享床铺没有享受到其他共享项目的法律法规缓冲期和包容的发展期,而是一开始就被监管部门“盯上”了。这是因为共享床铺一诞生就触及了监管的底线,与住宿有关的创新也要符合与之相关的法律(比如消防、安全的要求)。
既然是有法可依的行为,那么查封共享床铺与包容新生事物就毫无关系了。虽然共享床铺方便了周遭的白领人士,但监管部门亦要考虑用户的安全与产品的合法合规。所以在这些共享床铺上好证照、有了合法身份之后,谈论管理与包容才是有价值的。
共享书店模式能否持续走下去?
7月16日,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店开启了“共享书店”的经营模式,这家因被写进2017年山东高考作文题而成为“网红”的24小时书店又一次吸引了舆论的眼球。读者在线支付99元的押金即可享受单次扫码借阅总价低于150元的两本图书,不过需要在10天之内归还。读者还可以在此APP中展示自己的藏书,记录图书的评价并以书会友。
共享书店的店长表示,共享图书的初衷是为读者消除阅读成本、降低阅读门槛、提高阅读频次。有些家长会为孩子购买很多图书,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图书便不再为孩子需要,造成了一定浪费;同时年轻人购买畅销书,读过一遍后也不会再读,也造成了一定浪费。因此基于这些原因,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决定启用“共享书店”模式,促进图书资源的有效利用,并用借阅的时间期限督促大家读书。
简单来说,共享书店的模式相当于“书店+图书馆”。虽然共享书店的初衷很好,但是很多网友对这一模式仍持怀疑态度,认为其与图书馆和小时候的租书店的作用相差无几,虽然在经营模式上有一定的创新,但是仍然有跟风共享经济、借势炒作之嫌。所以,共享书店这一“半”创新的共享经济能否继续走下去、甚至推广至全国,还需要时间以及读者的检验。
共享:有底线 不跟风
共享床铺的遭遇给我们提了个醒,“共享经济”正在成为一些人和项目的挡箭牌和偷梁换柱的手段。一些人认为,提到共享,就可以将范围局限于个人领域,进而成为法外之地了。
一旦这些共享行为依托于有公共影响力平台,或者进入了公共空间,那么法律和监管就必须到位。如果出现了共享出行的乘客被害或者被骚扰的事情共享经济城市发展,平台也不能以共享出行而罔顾平台责任,监管与平台就需要一起制定司机的准入标准。创业创新的行为是被包容和理解的,但这种包容和理解也是有限度的,底线在于法律。面对那些触及底线的创新,有关部门切不可畏惧人言,怕担上阻碍创新的责任共享经济城市发展,应及时出手将其拉回底线之内。
共享经济能够大热,有一种猜测原因是在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使用比拥有更重要,分享比使用更重要。这样的判断靠不靠谱另说,但至少是对未来社会气质的一种猜测。但我们还需要意识到,这样的时代气质完全形成还需要时间,对于社会和市场的预测不能盲目乐观,不同产品也需要具体分析。第一个吃螃蟹者的伟大,并不妨碍跟风者可能因饥不择食而被噎死。从社会成本角度看,未必一共享就必定“经济”;而从创业成功率看,共享领域已经倒下一大片。如果共享只是创意匮乏下的“挂靠”,是资本病急乱投医的结果,难免陷入“非理性繁荣”,造成资源浪费而不再经济。
(根据澎湃新闻、界面新闻和知乎综合整理)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