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角兽到过街老鼠,小黄车们彻底黄了?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继“退押金”事件后,ofo再次遭遇挫折。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ofo的合作方顺丰因运输合同纠纷,深圳市顺丰综合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向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的申请,请求冻结被申请人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峡大通”,其为ofo小黄车运营主体)在招商银行天津分行鞍山西道支行所设账户11×××06的账户存款人民币1375.06万元,同时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为申请人提供相应担保。
针对顺丰向法院申请冻结ofo小黄车银行账户存款一事,顺丰方面1月3日早间回应称,“我司对于ofo的催收行为属于公司正常的业务款项收款流程,我司在多次催款无效后,才依法提起诉讼。”
四面楚歌之下,ofo的日子举步维艰。
谁使ofo陷入困境
网络上曾疑似流出马化腾评论ofo败落的原因,是“戴威”。
在ofo的董事中,戴威、朱啸虎、经纬都有对ofo的一票否决权。此前朱啸虎对于当前共享单车局势,曾希望将摩拜和ofo合并;戴威不答应。而同样看破局势的朱啸虎选择将手中的股份卖给滴滴和阿里。至此,阿里、滴滴、戴威都有对ofo的否决权。
2017年,ofo的第一大股东是滴滴;摩拜的第一大股东是腾讯。当时的合并方案来自摩拜CEO。ofo的创始人分别担任新公司的联席CEO,董事长由滴滴决定,对于滴滴和腾讯来说,这样的结果很满意。出现任何情况,双方都可攻可受。不过对于戴威来说就不一定。这场合并中,很可能会导致戴威出局。阿里将会失去共享单车的话语权。也正是这样,戴威赶走了滴滴的工作人员,这其中阿里给了戴威很大的决心。
虽说滴滴有着一票否决权,同样戴威也有。2018年4月,正值共享单车步入窘境,收入锐减。滴滴曾表示收购ofo,被阿里一票否决。主要的原因还是滴滴和阿里系没有谈妥。此外,除去创始人和团队的管理失控,各路资本利益方的复杂博弈,资金缺口成为导致ofo难以为继的直接原因。
共享单车演变共享泡沫
ofo只是共享经济模式的一个缩影。
2016年,共享单车迎来了风口,先后兴起的摩拜、ofo、哈罗、小蓝车等纷纷挤入市场。此前腾讯科技联合数可视发布的一组数据披露,仅2016年就有超过20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共存,一年时间里,这些公司的融资总额超过30亿元。用户规模也呈指数级增长,2016年共享单车的用户规模达到了1886万人顺丰车是共享经济吗,同比增长达到惊人的700%。一年前,宣称进军国际市场,遍布全球的单车公司,短时间内迅速的崛起,但好景不长,随着生存问题日益繁多,纷纷陨落。
2017年至2018年初,悟空单车、酷骑单车、小蓝单车等相继倒闭,共享泡沫破灭,共享单车领域陷入倒闭潮。在过去一年里,超过50家单车公司相继死亡,行业第一摩拜单车在一场美团主导的收购中被短暂拯救,作为美团的负资产而存在;位居第二的ofo则没那么好运,因对市场规模、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的错判,其企业生命或许已进入倒计时。
谁是主谋?
随着共享单车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市场逐渐饱和,共享单车的热度也慢慢的退却。一些社会弊端也逐渐显现。
在创投圈认为,失败的“烧钱”不可避免。以为可以通过资本催熟市场和行业。但共享经济的溃败,很难让摩拜与ofo自我证明。随着寒潮的到来。创业者和投资方才意识到了此前盛行的共享经济只不过是一场互联网实验。
巅峰时期可拼成颜料盒的共享单车,终究没能逃过烧钱大战。经过几轮烧钱洗礼,只留下了ofo、摩拜两大共享单车巨头。之所以能够留下,离不开的依然是钱。据公开消息披露,在共享单车盛行时期,整个互联网行业的融资金额中,占据大头的就是共享单车,其中ofo和摩拜拿走了85.3%以上的融资金额。资本的入驻并没解决ofo的命运。
1.资本运作
账面上的收紧从年初就开始显现。2018年1月有媒体曾曝出,ofo公司账户上的可用资金仅剩下不到6亿人民币,若按照ofo每月4-5亿元的人员工资和运维等支出、以及持续流出的押金计算,ofo手上的现金仅能支撑一个月。日订单量也降到了1000万单左右。
以租赁为本质的共享单车,采用重资产运营模式。而单车的投放及维护需要耗资巨多。此外,共享单车的收入来源中,押金占比最大,而广告费等营收只占用很小的比例。这就决定了它的造血能力。仅依靠押金实现盈利并不成立。以ofo为例,此前的1000亿押金难退问题正是于此。
那么曾经分庭抗礼的摩拜单车境况如何?
同样的问题,摩拜遇到了也是一样。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看,胡玮炜比戴威要实务。资本的风口来的快去的也快。一切坚守没有意义。
此前,美团曾在招股书中对于摩拜的亏损做过描述。截止2018年4月30日,仅美团收购摩拜20天的时间里顺丰车是共享经济吗,摩拜毛损为人民币4.07亿元,平均每日亏损超过1500万元。直接影响到美团的整体盈利情况。也正是这样,摩拜才存活于美团的负债下躲避共享经济的寒冬。
投资者看重的是共享单车的用户规模和用户质量。希望以此为流量入口和交易场景,进一步激活,实现盈利。但寒流来临,那终将是梦。
2. 低转化率
资本市场的转冷会更加突出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早期的共享经济平台崇尚“轻资产”模式,在共享经济中有着多年经验的Airbnb和Uber为例,都以不持房和不持车为公司的融资卖点。但到了后期,这样的模式意味着公司在面对竞争的时候无论在资产端还是消费端,都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就像一家新兴的共享租车企业,可以通过补贴等手段迅速的让原本的司机和乘客纷纷倒戈。
此外随着众多“以共享经济”为名义的产品崛起,现今共享平台间服务差异甚微,消费者的转化成本很低。很容易放弃一个平台选择另一个平台使用。这可以使平台快速崛起,也可能快速陨落。
如果两家差不多的公司,产品差异性较小;使得他们必须常常使用补贴促销的方式来吸引或留住用户,这样的竞争状况使他们在本业营收的部分一直没办法达到预期。
3.隐形泡沫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中国流行的共享业态,更像是公共设施租赁。但从结果来看,依然实现了消费者从拥有权向使用权的转变。长远来看,有可能通过精细化生产与运营,节省社会资源。
虽说可以将闲置的东西合理利用,在短期内使得资产大涨,不过庞大的成本和折旧费用可能使企业策略的调整和资金分配都不够灵活。就比如共享单车。
此外网约车带来的优惠和补贴,使得人人都可以打到车的时候,对于传统行业会带来冲击力,不过更多的是为城市带来交通拥堵。
大势已去,共享经济何去何从?
一个创业项目首先得有基础的变现能力,即使是烧钱攻城略地,也应该在快速扩张之前衡量到底多大体量的资金能烧出多真实的壁垒。如果只是一味的投入,只会促使共享经济的泡沫大崩盘。
而爆发式增长回落后,共享经济暴露出运营模式的弊端。资本冷静下造就“大浪淘沙”。共享经济大退败只是资本寒冬的一个缩影,低谷可能还远未到来。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