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松:20年后,我们将看不到共享经济
打着共享旗号的租赁服务
不得不承认,我们生在了一个奇迹频生的时代,以前我们不敢想,或者觉得非常不靠谱的事,在如今都有可能成为现实。比如说,你能想到被三星、小米干掉的那些充电宝厂商,换了一层外皮,就高大上地出来跑马圈地了吗?
没错,我说的就是你想搞共享经济但是没钱,共享充电宝。
4月刚过了一半,就有一大批共享充电宝创业企业宣布融资成功。毕竟现在找个好项目不容易,资本们看见风口,一拥而上也在情理之中。问题是,道理我都懂,可为什么偏偏是共享充电宝?要知道,充电宝和自行车不同,这东西不大,基本上人手一个,甚至人手N个。在一些火车站、机场也设有充电桩,让人很难理解共享充电宝的意义所在。
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共享充电宝不仅玩得好,还玩得大。不到十天的功夫,共享充电宝拿下5笔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近3亿。而且这些数字还在不断扩大,甚至有机构提出了“百城百万点”这样的口号,并与蚂蚁金服达成合作,推出了信用免押金服务。
看似毫无理由的疯狂背后,逻辑并不复杂。因为你的产品或服务只要和共享经济挂钩,就意味着拥有庞大的用户群,有用户还愁没钱赚吗?其实仔细分析,共享单车也好,共享充电宝也罢,提供的并不是共享服务,而是租赁服务,共享的是企业提供的服务,而不是其他用户提供的。这样的共享经济,多少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纤细,是在蹭共享经济的热点。因为按照这个逻辑,保姆市场也可以叫共享保姆,视频网站提供的付费观看影片是否也可以叫做共享电影呢?
“不专业”才能共享
在我看来,真正的共享经济应该是由企业提供平台,而由用户负责提供具体的工具或服务,像滴滴和短租房领域的Airbnb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这样的共享经济有一个特点,就是门槛低。
之前有个人人猎头,模式是让职场上的每一个人成为猎头,把身边人的信息共享到平台上,由平台撮合用人单位与人才,而提供信息者赚取佣金。但人力资源本身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需要面试、背景调查、信息采集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普通人很难完成。而且这样的举荐系统也无法保证的信息的真实可靠,最终人人猎头折戟沉沙,原因就是无法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难以获取用户。
因此,共享经济一定是不具备较高专业性的。比如有个程序员想要提供自己的技术,他可以上网找平台发消息,或通过人际关系找外包项目。如果有个平台负责公布他的信息,这个平台是否可以叫共享程序员呢?可以,因为这符合共享经济的模式啊。但一般人用得到编程服务么?我无聊了想玩个游戏,于是通过平台找个人给我开发一个我想要的游戏,这不靠谱啊。
共享经济这顶帽子很大,好多行业都可以戴想搞共享经济但是没钱,但如果这个服务和受众没有普遍性,共享是要打折扣的。而我们市面上很多企业非要戴这顶帽子,就是因为这帽子好看、光鲜,容易引起资本和用户的关注。归根结底,是营销的手段。
共享经济的“原罪”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把闲置的人力和物力利用起来。由于共享经济本身并不生产和创造,所以它会对人类长久以来建立起来的经济架构造成冲击。当人们都去找兼职而不做全职,社会秩序就会受到影响,人们又如何确保自己的稳定收入?当“共享”胜过了“拥有”,实体经济是否会受到打压?
同时,共享经济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连接起服务提供方和服务使用方,这其中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赢利点,相反到是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在购买产品或选择服务时,都会选择名牌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在质量上往往有保障,出了问题也好维权。但共享经济强调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易,个人要如何来展现自己的品牌?通过历史数据?个人不比企业,具有太多不确定性。一些滴滴司机的违法行为,还有Airbnb的租房者在别人家里拉翔的事,都具有普遍性,所以在一般用户进入共享经济时,首先面对的就是信任问题。
而我们在使用摩拜或ofo自行车时,会考虑信任问题吗?不会,因为这些车都是厂家批量生产,质量上有保障,在没有人为破坏的情况下,不会骑一半“掉链子”。但共享单车并不属于共享经济,它的本质是租赁服务,不该和滴滴、Airbnb放在一起比较。
真正的共享经济,本身面临着信用、盈利、监管、专业性等一系列问题,能渗透的领域十分有限,只能为虚拟经济锦上添花而无法成为主流。至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当资本完成了圈地运动,也会逐渐回归租赁的本质。共享,只是个噱头,20年内,就会有更成熟的技术或服务取而代之,到时候,我们可以再来缅怀今天的共享经济。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