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差评,N个恐吓电话,消费者缘何没了“差评自由”?
差评,你敢打吗?
打一个差评,“送”恐吓电话、辱骂短信、网暴隐私
随着网购的流行,消费者评价成为衡量商品服务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有些商家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纠缠骚扰、甚至还威胁恐吓消费者。
宁夏银川市张先生最近在网上买了一双运动鞋,收到鞋子后觉得跟商家此前的宣传相差太大,鞋子品质也存在问题,与商家沟通数次无果,张先生打了差评。
没想到,商家对他进行了“电话轰炸”。一天能打十几通电话,拉黑一个号又换一个号,一接就是要求张先生删掉差评改成好评。“难道东西不好,我还不能打差评了?”张先生对商家的这种做法很是气愤。
浙江宁波市李女士在电商平台上买了一件衣服,收到货后因为质量不好打了差评。结果卖家屡次要求李女士删除差评,李女士认为情况属实没有同意,没想到商家自此每天打电话骚扰,还屡次发来辱骂短信,并威胁如果不删除,就将李女士的姓名、年龄、住址等个人信息公布到网络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受到商家骚扰时,多数消费者认为维权时间长、成本高,“为了一点小事不值得”,而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自认倒霉。
你是否因为这个原因,而收回了点“差评”的手?
差评的正反面:有老板因此发家,有骑手服毒自杀
上学时,老师给不同学生的作文打了低分。有的学生仔细研读老师的评语,不断修改,最终成绩得到提升。有的学生记恨起老师,觉得故意和自己作对,让自己回家遭遇“混合双打”。
是不是和顾客打差评的结局有点类似?
其实,差评不是洪水猛兽。
今年6月,封面新闻报道了福建安溪一位吴老板的故事。他曾因投资失败欠下了386万债务,2012年,他开网店创业卖起家乡的藤铁工艺家具。
现在,他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买了房,开着近百万的豪车,创办起自己的工厂。但他始终不忘创业初期遇到的一位“挑剔”的顾客。这位顾客的审美比较超前,对吴老板店里的款式不太满意,要求做一些改进。结果前后改动了半个多月,吴老板自己还贴了1000多块,而这款家具才卖顾客500块。
但吴老板很感激这位顾客,因为这个款式改出来后成了爆款,让他在2015年还清债务。由于年代久远,这位顾客的订单信息已经找不到了。于是,吴老板特意在网店页面上发布寻人启事,想为其定制一套全屋家具表示感谢。
而另一边,也有人因差评走向深渊。对外卖员来说,差评不仅意味着一单白送,还要因此被倒扣工资。因此,会出现外卖员威胁顾客取消差评,否则“弄死你”的事件。
也有外卖员一个月收到3个差评而心灰意冷,因为如果收到5个差评就可能被辞退,于是他选择服毒自杀。幸好被邻居发现,送医洗胃,才救回一命。
维护“差评权”,不能忽视买卖双方权益
一方面,商家的恶意骚扰让消费者不敢打差评。
“事实上,商家的骚扰行为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利。此时最好的做法就是保存证据,向警方报案店铺评分低却没差评,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丹妮说店铺评分低却没差评,侵权行为一旦发生,消费者应该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而维权指向既可以是电商平台,也可以是具体商家。
比如四川成都市贾女士在遇到电话骚扰后,马上将截图等证据发给电商平台。“我向平台投诉后不久,平台就对商家进行了罚款,还限制了商家的信用等级。最后经过协商,商家不仅给我退了货,还对我进行了一定补偿。”贾女士说。
此外,消费者还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我们接到消费者投诉后会开展调查,一经核实,我们将依法对商家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会取消经营资格。”宁夏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投诉科科长张丽说。
另一方面,很多外卖员和商家会诉苦说,有顾客是“恶意差评”。心情不好了打个差评,或者未经沟通就打了差评——其实,很多时候商家是可以通过解释和补偿让顾客获得满意的购物体验的。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门金玲建议,平台也应该健全完善评价原则,制定评价依据、细化评价标准,让消费者的每一次评价都有理有据、公平公正。“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信誉评价制度的完善上来,既要维护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和服务进行真实评价的权利,也要完善恶意差评的尺度规范。例如,可以增加消费者在给差评前需与经营者进行协商退换货等前置要件。”门金玲说。
目前,一些电商平台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在“申请投诉”页面上明确列出“骚扰他人”等项目,并且详细标注凭证示例等,方便消费者投诉。“监管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当共同发力,充分维护消费者自由评价的权利。”门金玲说。
你打过差评吗?
是否受到过报复?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