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争论的并不是那盘番茄炒蛋,而是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一盘番茄炒蛋引发的争论
前段时间一波关于「油腻中年人」的讨论刷了屏有没有教做菜的视频,11 月 2 日起,一条关于番茄炒蛋的广告又刷屏了。
其实这是一条招商银行留学信用卡的广告,广告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图片均截自广告):
刚到美国 8 天的中国留学生准备和同学开 potluck(每人自带食物的派对),于是他决定做中国的国民菜 -- 番茄炒蛋。
而来之前不会做菜的男主当然是选择向老妈发微信求助。
但是收到语音后,因为语音杂乱,男主说听不清,而老妈则是出乎他意料地发来了亲自下厨教学的小视频。
按照老妈的教导一步步成功做出番茄炒蛋的男主受到了外国朋友的好评。
而在聊天时,朋友问男主中国和美国时差是多少,他回答 12 个小时。直到这时,他才反应过来,爸妈居然是为了他在凌晨 4 点起床给他演示做菜。
这条 4 分多钟的广告就讲了这么个简单的故事。而为什么引发刷屏?因为这条广告话题性十足。网友们的意见也大概分成两派:
一部分人觉得这条广告很感人,触及了心底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另一部分则表示完全不理解,并直呼该广告男主「妈宝男」。
最后当然双方谁也不能说服谁。
争论背后的逻辑
作为曾经的英国留学狗,我能对这条广告里父母对万里之外孩子牵挂之情产生共鸣,因为父母的爱永远很真实;而在外报喜不报忧的「准则」同样也让多少让我像很多人一样对这条广告的立意产生了些许疑问。
每个人生活背景不同,看事情的出发点自然不同,得出来的结论当然也不同。但无论是看哭也好,气炸也好有没有教做菜的视频,其背后都是殊途同归:
它们都是每个人对自己对他人的一种理解与期待。
为什么这么说?
对于像视频中出现的大部分 60 后父母来说,因为独生子女政策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孩子就是他们人生中的全部。当无止尽的付出成为了生命中的本能,这份时刻无法放下的的牵绊就成了生命的主题。
视频中那句「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他们对子女的爱也从一次次的「来麻烦我吧」中得到巩固。
而对于稍晚出生的 70、80 后父母来说,他们接受到的教育让他们更多地开始注意到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放手」成了他们对爱的理解与具体实践。
也许为了孩子半夜起来录视频教做菜的行为不会在这一代人身上出现,但是我们能看到的是,这一代的父母从孩子没出生起就买各种育儿书籍、进口奶粉;孩子出生后立马操心起学位,在培养孩子上毫不含糊,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爱这件事上,他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
▲图自网络
而在现在已经达到结婚生子年龄的 90 后的眼里,独立自由概念的优先级似乎被提得更高。
不难发现,对这条广告「气炸了」的大多都是这一批未婚或者有孩子也不大的一代。
凌晨 4 点,孩子:妈,番茄炒蛋怎么做?我:MDZZ
虽然这种回答比较严厉,但其背后何尝不也是自己对孩子的一份独立自由的期许呢?
极客君有话说
当你带着预设的观点出发,当然就只能要么「看哭」要么「气炸」,而事实是我们不能就因为广告里男主的缺乏独立而忽视掉父母与孩子间爱的存在;也不能只要爱而丢掉对更独立人格的追求。
在这次刷屏中,双方都想盖棺定论的争论从某种意义上只是内心情感破坏欲的一种看似体面的表达罢了。谁也说服不了谁的窘境对于解构事件、构建一个良性的公共领域作用甚微。
在《神探夏洛克》里,夏洛克和房东太太在讨论婚姻时,从房东太太的话里不难看出一种随着时间对事物认知逐渐转变的过程。
为人父母和为人儿女的心态当然可以是不一样的,但这不妨碍二者间的相互理解与转化。但是只固守事物的一面而忽视掉其他的看法,难道不是一种遗憾吗?
无论你是看哭了还是气炸了,能与别的观点进行开放地讨论或许对于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来说都是一种更「有爱」的做法吧。
举报/反馈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