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天空下的道德思考
共享单车的风靡使“共享”一词成为公众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共享单车在方便出行的同时,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北京街头被破坏的共享单车成堆地被扔在垃圾堆之上,其对资源的浪费,虽然尚未引起注意,但实际上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共享本身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共享资源在互联网上早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共享经济,也是经济走向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被称为共享经济。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
共享经济在中国也不是新鲜事。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经济体制,使我们对共享早已习以为常。只不过关于经济共享的事例,在共享单车问世之前,共享带给中国人的,基本上都是正面帮助,没有什么明显的负面影响。而共享单车的到来,则暴露出了一些副作用。这种副作用,给城市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带了来负面的影响。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很显然,是少数人道德问题在作崇。虽然我国公共道德水准近年来实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情况是,依然有少数人道德水准过低,且往往在共享这个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共享空间中,比如地铁车厢内、酒店大堂中、餐饮店里,一些人大声地毫无顾忌对着手机吼叫,即使是在聊天,也用极大的声音。高速路上,也会偶尔见有飞驶的车辆上,向窗外抛物。更为另类的是,为了拍摄京郊居庸关花海列车美景关于经济共享的事例,有摄影者居然站在铁道线逼停列车,中国摄影家协会为此专门发文告诫协会会员注意遵守公德,抵制不良拍摄行为,央视对此现象发出喝斥:不要以摄影的名义耍流氓。这些事例听起来令人啼笑皆非,但它确确实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
共享天空下弥漫着道德阴霾。共享单车被恶意破坏、损坏、随处乱扔,是中国目前一些人道德水准的镜子,也为国人道德水准隐患敲响了警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国便开始了共享经济,从共享汽车到共享办公场所。共享经济本质上是节约社会资源的一种有效模式。随着共享经济的推广,很多负面的消息也随之而来,一些国家为此付出了成本与代价,但这正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阵痛,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避免。
从共享单车谈及道德水准,这并不是小题大作。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财富的巨大积累并没有带动全部人道德水准的相应提高。它们之间也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水涨船高效应。重要的是,道德问题应该被社会予以更多的关注,法律层面、文化层面、制度层面、社会舆论层面,都应对共享天空下的道德阴霾,有清醒的认识,有解决的办法。不过笔者坚信,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和走向深入,共享经济必然在这片沃土上枝繁叶茂。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