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滴滴、哈啰同入局,共享单车通电后又是门好生意?
沉寂已久的两轮车战场,硝烟或将再起。
在共享经济火热时,除了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也曾悄然兴起,无奈并没有掀起多大风浪,玩家们也黯然收场,幸存者寥寥无几。
但最近风向开始变了,哈啰、美团、滴滴等大佬纷纷入局电单车共享电单车经济,一场新的战事正在打响。
单车通电,市场再变
疫情影响下,大家的出行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不少挤地铁、公交的人换成单车和电动车,阴差阳错之下共享出行领域迎来第二春。
面对商机,阿里的哈啰和滴滴的青桔先后传出巨额融资消息,在保持共享单车运作前提下,现金流纷纷落到电单车上。
同时,另一位出行巨头美团也被曝出采购超过200万辆电单车,并将此业务作为投资重点。
不过,共享单车是不是门好生意,ofo的悲壮结局和巨头们的盈利迷局早已给出答案。如今,当单车升级为电单车,命运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全球电动车网曾对共享电单车的成本进行核算:每辆车成本在3000元左右,计费方式为每15分钟2元,平均每辆车日均使用时长为60分钟。
也就是说,如果共享电单车运营顺利,8个月即可回本,再保守一些也能在10~12个月内回本。
宁波市公路运输中心也公开过一组数据:宁波街头现有近28万辆共享单车或电单车,截至2019年底,单车日均周转量约3.5万次,周转率为13.29%;电单车的日均周转量达5.6万次,周转率为340%。
由此可见,共享电单车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好生意,即使单辆车运营寿命不长,厂商也能在期间赚到数倍收益。
然而,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好事,这种计算方法无疑过于理想化,现实中还有更多因素需要考虑。
生意虽好,门槛很高
说到底,共享电单车依旧走在共享单车的老路上,每桩好生意背后都藏着一道深渊。
首当其冲的就是生产成本。
早年间的单车大战,品牌们拼速度和规模,大家纷纷降低成本导致车辆报废率奇高,最终变成废铜烂铁被运往单车“坟场”。
电单车无疑更需要注重骑行安全共享电单车经济,这就使得同等技术条件下,造车成本短时间内无法大幅降低。
同时,市面上电动车电池主要以铅酸电池与锂电池为主。前者寿命一般为1~2年,后者虽有4~5年但价格更高。
可见,电单车高昂的造价和电池更换成本,都是厂商的前期投入,稍有不慎便会沦为“不可承受之重”。
另外,国内充电站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车辆被偷等问题也让共享电单车的盈利模型再打折扣。
结合雨雪、高温等外部环境影响,即便电单车使用单价更高、覆盖范围更大,短期内盈利都是一种奢望。
况且,ofo们早已验证,相较于运营成本,单纯依靠用户的租赁费用几乎赚不了钱。
巨头一来,加速洗牌
诡异的是,美团、滴滴、阿里无不趟过共享单车的浑水,为什么还要对共享电单车趋之若鹜?除了害怕掉队,雄厚的实力也是原因之一。
或许中小玩家仍受困于电池技术和市场规模,但巨头们没有这种烦恼。
比如,美团本次订购的车型锂电池续航能力为60公里,较小品牌车辆有很大续航提升,若车辆每天被骑3次,单次骑行3公里,换电一次即可保障一周左右的运营,成本控制更有优势。
哈啰方面也在2019年与宁德时代、蚂蚁金服成立了合资公司,探索标准化的换电柜、换电车等产品。
简而言之,共享电单车成本和准入门槛高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巨头眼中无非就是拼规模、运营和成本,而这些正是他们的强项。
说到底,共享电单车只是巨头的机会,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品牌影响力,相比小品牌都有压倒性优势。
总之,有了共享单车的前车之鉴,共享电单车的战争势必会夹杂着残酷二字,即使不会有疯狂的“烧钱大战”,也会让大批中小玩家变为牺牲品。
不过,对消费者来说,大佬入局加剧竞争并非坏事,先不说车辆质量,单凭不用担心押金难退,就足以让我们用脚投票了。
举报/反馈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