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姐用滴滴打顺风车遇害 你对共享经济的信任还在吗?
滴滴投资人打车时被滴滴司机打伤的消息还未冷却,又传出21岁空姐深夜通过“滴滴打车”乘坐顺风车遇害的不幸消息,并且这种恶性事件还不是第一次发生,同样是在5月,2016年,一位深圳小学女教师乘坐滴滴快车遇害。
在此次顺风车乘客遇害事件之后,滴滴周五(5月11日)宣布,顺风车平台业务全国停业整改一周。
每当此时,各种媒体会千篇一律地发布各种女性出行自卫手册,然而,恶的存在从来都超出我们的想象力,防不胜防。个体自我防护意识固然重要,但安全的出行环境才是根本。
在传统出租车时代,打车难、打车贵为人们所诟病。新兴的共享出行解决了上述部分的问题,但“打车危险”又成为出行人新的顾虑。
尽管有人认为滴滴打车算不得是真正的共享经济,而仅仅是一个互联网打车平台。但其作为一个网约车平台,确实实现了让部分闲置私家车资源“活起来”——既包括时间上的闲置,也包括空间上的闲置,继而让闲置资源创造价值。
所谓共享经济滴滴打车的共享经济模式是什么,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已经达到49205亿元,较上年增长47.2%,其中共享出行就达到2010亿元。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实质上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解决了资源运用效率的问题。共享资源原本也是“社会人”的常态之一,但这种资源共享达成的前提是,双方都值得信任,诚实可靠。
但现实并不如此理想,比如说共享单车,初期被恶意破坏等种种乱象,就像照妖镜般,放大了某些人贪婪、自私、毫无公德心的一面。使用者妍媸自别。
而滴滴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其C2C模式也决定了,司机和乘客双方的可信度是共享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个体主要注册成为滴滴司机就可以接乘客的单,但平台通过智能手机上传的资料进行非现场审核,使得“狼”可以借助于“羊皮”达到目的。
作为平台,不仅应重视注册前的审核,也需重视注册后的监管。但现状是,平台只实现了第一步,并且颇多疏漏,很多网友反映乘坐车辆的信息与认证不符。
据澎湃新闻报道,杀害空姐嫌犯刘某的爷爷表示,刘某是独生子,涉事私家车系贷款购买,且称刘某经常不回家,曾把他的养老金补贴领走。刘某父亲称,刘某欠账四十多万,曾骑摩托车交通肇事把人撞成植物人。
然而,这样的一位显然并不可靠的人,也毫不费力地注册成为了顺风车司机。
事实上,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也强调滴滴打车的共享经济模式是什么,信用体系不完善已成为制约共享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
无论是说共享经济,还是说数字经济,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应成为其基础和基石。
可以说,一个恶魔式司机(抱歉只能用这种夸张的形容词表达个人对害人者的心情了,不管其目前是否已被定罪)的背后,是有多个信用漏洞的。作为平台来说,完美的危机公关策略能够短时间内平息舆论的质疑,但所导致的“信任创伤”却难以一时抚平,对平台的消费信心也将随之受创。
短期整改可应急,可表明负责的态度,但对司机信用的严格把关,相关审核体系建设和严格监管的密而不疏,恐怕才是舆论叩问的要旨所在。
(本文为原创作品,谢绝无告知转载,抄袭必究!)
举报/反馈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