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共享经济,告诉你一组方法论
共享经济太火了共享经济的四个要素,以致于克强总理都站出来力挺,据CECRC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达3.9万亿,增长率更是飙到了76.4%。从共享覆盖的领域来看,多集中在出行(长短距离)、住宿(长短租)、物流(快递搬家)、金融(众筹、P2P网贷)、生活服务(到家、仓储)、知识(技能教育)、基础设施(WiFi、电量)和二手货等。
看完这组数据,我倏地产生了一种新认知:一个概念就是一个行业,概念的外延就是市场规模,概念的本质就是市场经营策略。共享经济的强大之处就是,它不是特指某一个行业,而是特指众多行业的一个共同思想: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按照我的理解,共享经济的盛行是消费升级的必然,即从复合式的“拥有权交易+使用权体验”,迭代为单纯的使用权体验的升级,而共享经济从业者们,干的就是供给侧改革的事儿,即,找到一个需求未被满足的市场(要么是场景空缺,要么是产能落后),把一套标准的服务产品植入该场景,再利用互联网的链接效应,火速圈够用户量,然后再利用自己娴熟的商业模式进行规模化变现。这大概就是共享经济的内部原理。
当然,关于共享经济的概念,也出现了一些分化,比如嘉御基金CEO卫哲先生就明确提出,共享经济和分享经济是两码事儿,前者好比是京东,集体采购、标准化供应,后者好比是淘宝,把闲置产能分享出来,赋予其商品意义,抛到市场上流通。商品原材料的来源不同,也造成了商业模式的各异,但无论哪种,凡是涉及到产品为硬件的,大都有一个共同的商业模型:分时租赁,包括个人技能,本质上都是在玩租售的把戏。
一般来说,探讨共享经济的概念是个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老百姓信仰的是“不论是非、只谈得失”,就包括投共享经济项目上瘾的虎哥,挑明说了,“共享还是租赁不是重点”,赢得市场赚到钱才是重点。乍一看还真是这个理儿,可对概念的理解深度,恰恰就是一个项目的战略高度,它决定着商业模式的优劣,Pony和虎哥在朋友圈的撕逼大战,表面上看是一把智能锁引起的纠纷,本质上是对“锁钥匙”认知维度的一次公开show。毕竟,嘴上喊着提高认知共享经济的四个要素,出手却劣招频出的人,不在少数。
由于工作的原因,平时喜欢研究项目,尤其是习惯于把一些纷繁复杂的商业现象总结成一些条条框框,甚至公式,因为这样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受芒格先生的栅栏思维影响太深)。就“共享+”的项目来说,用商业模式的框架做评判,或许有用。
关于商业模式的框架,市面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就捡个最简单的来套,比如周鸿祎先生对商业模式的四要素概括:用户模式、产品模式、流量模式和盈利模式。接下来,我们按照四大模式、九个细分点,对共享类项目做一个框架性解析。
一、用户模式
1、刚需程度。不错的共享项目大都有个特点,即解决的是刚需、准痛点,如果刚需用户的规模足够大,这个项目的成功概率就会上升几个百分点,比如WiFi、出行,只要开手机就得用,只要出门就会遇到。
2、使用频次(甚至是交易频次)。为啥要提到数据呢,很简单:考虑到盈利模式的设计。因为共享产品的使用频次就跟一个APP的打开率和使用时长一样,只有频次上来了,才会有更多的注意力场景诞生,即流量分发的盈利点才有支撑。这一点上,共享单车要比共享充电宝好很多,就目前来看,单车的频次在2次/日,充电宝的频次约为0.4~0.7次/日,如果乘以投放量,基本可以算出该场景里能否出一个分众传媒了。
二、产品模式
3、体验效率。互联网人重新做一遍传统行业的最厉害之处就是,这些人天生带有产品经理的基因,用做软件的思维来做硬件,如果共享类产品不符合“7秒钟定律”,可能就要被用户舍弃掉,你身边的共享产品需要几秒才能体验到,说说看呗。
4、资源壁垒。投资人大都喜欢“护城河”这个词儿,除了因为河里有水、水代表财之外,主要是因为护城河高了,容易享受到市场集中度的红利,就目前来看共享类项目的壁垒主要是投放规模,以及用户高频体验后的品牌记忆,但也有些项目属于资源排他性的,比如空间类的共享仓储,你提前抢占了这个位置,竞争对手再想进来,死活没招,安东自助仓就是这么一个案例。
5、成本结构。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大大的井坑,很多没有过实操的脑热玩家,容易在这里犯下自作聪明的错误,因为大家喜欢算软硬件这些明账,而很少人去关注运营成本这个深不见底的暗账,再加上烧钱成瘾、融资节奏加速、对国民人性低估等,好好一个模式因为积重难返而不得不折戟沉沙。所有,每当有人算一辆单车的投资回报周期时,我就嗤之以鼻孔,因为这样的错误曾经在网约车早期也发生过,出租车司机的第一桶金就是网约车的沉没成本,甚至分众的市值很大一部分是被这些不合理的成本结构给催起来的,只是很少人在明面上说而已。
三、推广模式
6、教育成本。有需求不等于用户就会为此买单,这里还会涉及到一个跳转成本,如果顺应习惯、解放人性中的懒惰,教育成本就会很低,另外,教育成本的降低也很依赖行业成熟度,所以,数一数该领域的竞争对手数量及市场投入规模,对判断自己行业的窗口期也有帮助,但对于一些伪需求类的项目,谈教育成本等于是推石头上山,没啥意义。
7、规模复制性。推广的速度和规模,非常依赖于“可复制单元”,这个颗粒越小越容易复制,要是带有“蒲公英属性”(自传播、落地即活、体验零损失、巧遇风口),那再好不过了,资本的钱主要用在放量上,但它对没啥传播基因的团队和产品表示无感。
四、盈利模式
8、投资回报周期。对重资产类的共享项目,大家喜欢算这个账目,因为这个数据直接关系到资产利用效率。当年虎哥投某充电宝项目时掐指一算,我靠,一个充电宝两到三个月就能回收成本,二话没说,半小时就敲定了这笔投资。所以,在关注该类项目时,你不妨也学一下虎哥算算账,一个经典的最小财务模型很值得被反复考究。
9、盈利层级。之所以把盈利层级放在最后,因为它是压轴大戏,也是被诟病最多的点,因为只要涉及到赚钱,大家就不愿意明说,而外人又喜欢猜来猜去。
比如Pony和虎哥撕逼点,本质上是盈利层级的不对等,虎哥手下的ofo走的是规模扩张路线,其盈利模式本质是纯租赁,所以它才那么在乎投资回报周期,从而牺牲了智能锁,被Pony戏谑为一个个的哑终端(ofo已经在弥补了),摩拜则不同,人家要的是短距离出行这个场景的数据,有可能是为腾讯搞人工智能做准备的,有了这些数据后,即使短期变不了现又能咋地,反正有腾讯给输血输流量,大家各取所需,挺好的。
但不管怎样,一个共享项目的成败,不是说在商业模式上跑通就代表万事顺遂了,冠军就那么一个,有时候还得靠命。甚至说,同一个项目,不同的投资人在不同阶段助力,最后的结果也大相径庭,成功往往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拼图,少一截儿都画不成圆。
共享经济是不是一阵风不知道,但它的确是离钱最近的赛道之一,尤其是使用即交易。另外,但凡火爆的共享项目还有个共同的商业模式,既不是to B、to C,也不是to VC,而是to BAT,因为在线上流量被BAT瓜分后,线下场景的流量入口成为BAT们忌惮的蚁穴,共享经济创业者如果不审时度势、在商业模式上布设“+BAT”的触点,会很容易被当今霸主们舍弃,就提醒到这里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