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共享经济如何在中国落地
本文作者:「厅客」联合创始人兼CEO林超,连续创业者。成功创办过三家高科技和互联网消费类公司。中山大学数学和金融双学位。在厅客的第二职业是:人类学家。厅客目前获得PreA 数千万人民币融资。
最近CCTV财经频道制作了一期共享经济的节目,节目提到“共享经济正在从一个新鲜事物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新时代被开启了。”共享经济的话题在中国又热起来了;这一次,可能不再是虚火。
观点1: 如果一个商业创新的提法经历了波峰波谷仍然能重新崛起,那么它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商业创新。
实际上,共享经济这个概念也热了几年了,在020大热之前,共享经济就火了一把,后来上门服务,按需经济,懒人经济等各种名词开始抢占它的风头,当时大家似乎觉得共享经济也不过如此。不过现在它又火起来了,这让我想起了高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
事实上,如果一个商业创新的提法经历了波峰波谷仍然能重新崛起,那么它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商业创新。
那么共享经济为什么有旺盛的生命力?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对人类演变的力学结构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所以,这里我们会抽一点时间探讨一点人类发展史的内容。
观点2:影响人类社会变迁的两股推动力:技术&文化。
纵观人类的近代发展史,从公元1500年前后的科技革命开始,社会是由科技发展与文化变迁这两股力量共同推动的。这其中科技发展是不断叠加的上升力,文化变迁是一股周而复始的循环力。这两股力量的叠加,构成了人类历史的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正如上图,如果我们做力的分解,就会发现直线向上的力量就是科技积累,旋转反复的力量就是文化变迁,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是文化变迁的特征。
如果我们打一个形象的比方,科技发展就类似于增加了人类生活可能性这道选择题的选项数量。而文化变迁则是不断改变人类选择选项的价值观。任何一次大的产业变革,都是因为科技发展和文化变迁两个因素都成熟之后,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们就从文化变迁的循环力量说起。
人类历史上的六次交易文明变革
第一阶段 村落里的信任交易,没有信任中介,没有交易凭证,全靠长期相处的信任实现交易背书,这是一个最天然但是又最低交易成本的交易环境。
第二阶段 人类开始走出村落,到城镇里进行交易,由于大家都是陌生人,没有信任基础,于是开始出现集市管理者,他会做身份审核和安全背书,也制定游戏规则。
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出现公司,于是第一次出现了一种叫“法人”的东西,人不在和人直接交易,而是和“法人”交易。这时同时出现银行与合同,约束人与法人,法人与法人之间的交易。
第四阶段 全球化公司出现,这个时候“法人”大的无边无际,全球化的货币,全球化的交易规则,全球化的银行纷纷出现。这个阶段是人类契约性交易的巅峰时期,为了达成交易信任,人类创造了庞大的衍生体系,以保证每个人都可以信任那个纯粹概念性的“法人”。
第五阶段互联网革命,开始重新解放个人。于是我们看到了下一个交易文明的诞生,利用网络技术,重回人与人交易的时代,这个模式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对1000年前集市交易文明的回归。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就是Ebay,还有淘宝。 这个模式至今仍然有生命力。
第六阶段:移动互联网革命,我们知道下一个交易文明正在兴起,但是它到底长成什么样子,现在还很模糊,不过从文明更迭的大循环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次的交易文明革命一定是进一步削弱平台作为信任中介需要扮演的角色,进一步把自由还给个人,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回归到更早期的村落天然信任阶段。
第六阶段,现在大家称之为“共享经济”。从文明变迁的循环力来看,21世纪我们即将绕一个大圈,回到人类交易文明最初的状态。
这里可以用一句话总结第五和第六阶段的差异:
旧的交易网络是让人们在虚拟世界建立冷关系,新的交易网络是让人们在真实世界建立暖关系。
从上面的推论来看,我们确实正在回到一个更加具有亲密感,具有普适信任,社会资源更加频繁流动的交易文明。
这种就像的村落中具有社群信任的人情化交易一样,只不过我们把自己生活的城市甚至是全世界当成了一个到处都是“自己人”的大村落。
其实这种社会形态并不是什么新鲜设想,早在150年前,我们敬爱的马克思爷爷就提出过类似的设想了。可是,没有成熟的技术支撑,再美好的社会都是幻想。
所以,共享经济可以成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相关技术的成熟。
那么,哪些技术趋势对共享经济的兴起是至关重要的呢?
实名社交网络、移动设备普及、移动支付、大数据技术、云计算。
上面的五项技术,使得一个随时随地,有高度信任基础和支付便利性的创新基础架构被搭建起来。也是的我们在现代都市里极大的扩大的“自己人”的范畴成为可能。
观点3:共享经济在美国是个环保问题,但在中国却是个再就业和挣外快的问题
那么,诞生发源自美国的共享经济成功模式迁移到中国来适用吗?直觉告诉你,肯定不适用。可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下面两张图。
第一张是《经济学人》杂志某一期专门探讨共享经济主题的封面
从这张图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是怎么理解共享经济的。
在图中一个出现了三个人,一条狗,一栋3层楼房(7个房间),门口大草坪,两辆车(一辆在车库),一艘船!(好吧,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自行车,等等等等。
总结起来,我们看到了两样东西:
第一:人不多,
第二:东西很多。
第三:天!很!蓝!!(冒着被批评数学不好的风险也要说出来)
所以美国共享经济的关键在于:不要增加更多东西了,让多余的东西流转起来吧。
这个可以解释美国为什么诞生了共享经济的两大鼻祖:airbnb 和 UBER 。 他们都是分享资产的,因为美国就是一个人均重资产过剩的国家。
好了,接下来第二张图回到我们伟大的祖国!
看图说话,请问如何用20个字描述上图。
答案是: 人,人,人,人,人,车,人,人,人,人,人,房,人,人,人,人,人,车,人,人。
各位中国什么最多?人!跟人比起来,中国的汽车,房子都是配角。当美国群众一直在发愁自己家的东西,房间,车怎么这么多,如何利用起来的时候;中国群众在发愁的是自己挣的不够多,工作不够好,没时间旅行,地铁太挤,吃饭太贵!
所以:
共享经济在美国是个环保问题,其实在中国就是一个再就业和挣外快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看去年两家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大家可能并不了解的公司。
一个是达达快递,一个是回家吃饭。这两家公司对应的共享经济模式在美国并没有特别成功,但是放在中国却显得前途无量。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都成功的应用了移动互联网蓬勃带来的新技术能力,解决了以前无法解决的特定人群劳动力的碎片剩余价值释放的问题。
坦率的说,中国共享经济的创业者如果不了解中国的人口特征,没有最起码的社会学素养。恐怕在创业方向的判断上,要吃很大的亏。
观点4:中国特色的机会
那么,中国的劳动大市场到底有什么主要特征呢?如果你是一个共享经济的创业者,那么这里有三个维度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中国的独特性。
理解中国人口国情的三个维度
要理解中国的国情,有三个层面,就是 代际鸿沟,城乡二元化,还有教育资源不均衡。量化的来说,他们可以抽象为以下三个维度指标。
城市维度
文明的发展必然带来局域内聚性,当今的中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早已不是全国山河一盘棋,而是分化为一个多层级多区域的分布式体系。中国各地城市化进展差异极大,其区域之间的差异甚至比欧洲国与国之间的差异还要大。
如上图,麦肯锡把中国定义成22个城市群:众多小城市将围绕在超级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周围,形成中心-辐射格局,而且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当然,对于互联网公司,我们未必需要针对不同的地区推出不同的产品,只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城市格局的多层次特征。
为了简化理解,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城市抽象成:乡镇,四线城市,三线城市,二线城市,一线城市五个层次。
学历维度
这个维度,相信是大家最好理解的,所以我就不做过多解释了。
中国的劳动人口的学历维度可以分为:小学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学历,大专与普通大学学历,211/985大学学历。
年龄维度
年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信息文明高速发展推动的年龄代际更迭使得每个年龄层的互联网使用者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所以,我们先粗略的把用户分为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
把这三个维度组织起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三维的劳动力人群划分图
上图,实际上就是我们理解中国人口国情的一张藏宝图,三个维度分别切分成五个类别,5的三次方,可以划分125个区间,每个区间的劳动力激活都可能产生机会。
比如,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达达快递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的能力,成功的激活了在一二三线城市居住的,8090后,中专及以下的劳动力的碎片化时间挣外快问题。
回家吃饭便是满足了一二线城市居住的,5060后,中专及以下的劳动力再就业需求.
厅客则是满足了一二线城市居住的,8090后,大专及以上劳动力的探索人生另一种工作方式的需求。
当然什么因素是共享经济特征,光是了解中国的人口结构也是断然不足以支撑你构建一个有生命力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毕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我们对中国人口国情的研究就是出奇,(反正你看美国人写的书是不研究这类东西的)而对共享经济模型本身的理解便是守正。
所以,在文章的最后,我也会再讲以下我观察到得共享经济的几个核心要素。
观点5:共享经济交易平台的六大要素
共享经济的关键因素,分成三个黄金要素和三个白银要素。黄金要素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决定生死的因素,而白银要素则是任何共享经济平台都要面对的基础因素。
三个白银要素分别是:
1. 评价体系
2. 信任与安全系统
3.沟通系统
这个三要素在2014年JASON TANZ写过一篇非常好的文章《How Airbnb and Lyft Finally Got Americans to Trust Each Other》里面有过非常详尽的叙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搜索一下。在这里我就不累叙述了。
下面我来说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的三个黄金要素。
共享经济平台三大黄金要素
黄金要素1:打开频次
作为一个交易平台,高频打低频的理论相信大家也是耳熟能详。不过,到底为什么高频产品可以侵蚀低频产品呢?这个可以看成是一个进化生物学问题,不过最终还是一个数学问题。
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里面对于原始海洋中基因间如何竞争有过精彩的描述。
“如果A型复制分子复制自己的平均速度是每星期一次,而B型复制分子则是每小时一次,显而易见,不需多久,A型分子对关键资源的抢夺就会失败,即使A型分子的寿命再长,结构再稳定也无济于事。”
进一步用数学来解释这段话,如果有AB两个产品:
A产品用户体验非常好用户满意度极高,每次使用都能产生200%的传播,但它一个月的时间只有5次用户打开。
B产品用户体验做的一般,用户满意度一般,每次使用只能产生5%的传播,但是它用户打开频率很高,一个月能打开200次。
那么一个月后,A产品传播结果为243,而B产品的传播结果则是惊人的17292。 这个结果,会使得B公司在更短的时间内积累下势能,从而融到更多的钱,并且有人才和精力持续的改进自己的产品体验。而相反的A公司则可能迷失在不断试图通过优化体验来提升数据的迷途中,最终彻底拉开差距。
所以,一个自我复制频率高但是每次复制能力低的产品,会胜过一个自我复制频率低但是每次复制能力强的产品。
这就是打开频次的重要性。
黄金要素2:需求场景
需求场景,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可明显感知的一系列时间,地点或者心理状态,需求状态之间的耦合。
上面这句话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是可明显感知,第二是多因素耦合。
那么,在讲共享经济的时候,我们为什么重点强调场景呢?是因为场景选择和品类选择在很多场合下,其实两种不一样的逻辑。 只是因为两个共享经济的鼻祖在核心场景上对应的是单一品类,所以大家经常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容易造成混淆。
比如,我们可以说 uber 捕捉的是打车需求产生的前后5分钟的场景。Airbnb捕捉的是在旅行中最关键的住宿选购的场景。
也可以说什么因素是共享经济特征,UBER切的是汽车的共享,Airbnb切的是房子的共享。
第一种说法从使用者的场景视角看问题,第二种说法从服务品类的视角看问题。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品类的场景引力不同。
只有重资产的品类会形成场景引力,轻资产品类往往会被其他的场景引力吸收。比如,房子非常重,车子非常重,孩子非常重,健康非常重,所以围绕他们就容易形成场景。但是,灯泡很轻,凳子很轻,电钻很轻,吃个便饭很轻,所以他们往往会融入到其他的场景中。
当你切的共享经济类别相对轻的时候,品类自身的引力不够形成周边场景,这个时候你就要转化思路,主动融入其他场景考虑问题。
比如,如果你是做饮食这个品类的共享经济,那么这个就是一相对轻的品类,他们的使用需求会被其他场景的引力牵引。要做好这个品类,一开始就要有场景意识。你是切office下午茶场景,还是商务宴请场景,还是平时的三餐场景,差别可能非常大。如果死抱着一个品类思维来做而忽略场景集中度,最终可能落得无而终的结果。
黄金要素3:供给者生态
在供给者生态中,有两点是比较重要的:
A 供给者全职指数
全职指数就是平台上借此为生的人/商户的比例。一个平台上全职指数越高,表明自己的供给者生态越稳定。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一个间歇性的以兴趣或者一时冲动为支撑的供给者生态,对于早期交易平台来说是非常不容易形成消费者的稳定预期。也不容易形成良性交易闭环。
滴滴和快的打车在跟专车类竞争对手竞争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全职供给者的稳定性带来的价值。 的士司机都是全职开车的人,他们提供的是稳定的可预期的服务产出,而早期做的最好的摇摇召车的司机却都是业余开车,有空才接单,这使得摇摇要花大量时间去进一步控制供给端质量,并且同时还要应对大量的不满意用户。
滴滴可以不用在意用户满意度,专心拓展单边的士司机数量,而专车平台却需要考虑到双边满意度,分散精力,导致后来越来越被动。
B 供给者进入门槛能够持续降低
供给者的进入门槛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早期平台,对第一批供给者进行资格审核和筛选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长期而言,如果门槛无法持续降低,就会很危险。
如果平台的商业逻辑取决于持续的引入高门槛的供应者,那么就会导致平台出现少数优质供给者垄断的局面。
作为平台而言,最终能否自带附加价值,使得普通的供给者也可以顺利出售自己的服务,从而引发供给增量,是一个共享经济平台的关键能力所在。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