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借贵、充电慢、归还难,共享充电宝还香吗?
共享充电宝,或许是用户最希望看到竞争终局的赛道。
2021 年被称为共享充电宝的收割之年。
艾媒咨询 CEO 张毅曾坦言,在疫情的冲击下,有相当一部分的玩家会退出市场,释放出一部分份额出来,这将加剧市场头部万家的马太效应。
与团购、网约车、共享单车等赛道一样,共享充电宝也经历了近乎复刻的剧情走向。
挺过了 2017 年王思聪 " 做成便吃翔 " 的魔咒,经历了 2018、2019 的资本、企业退潮,以及 2020 年疫情黑天鹅事件的冲击后,共享充电宝赛道的淘汰赛在 2021 年进入了下半场。
但用户们似乎已经等不及了,他们更希望行业能迅速在无序混战与一家独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在这个理想的状态下稳步前行。
至少,应该先解决租借能否更便宜,归还能否更方便这两大痛点问题。
共享充电宝,惹了众怒?
" 我手机充满用了 3 小时,加上找不到归还点浪费的时间,一下收了我 25 块钱。" 广州的共享充电宝用户小丁对 ZAKER 新闻说,之前在城区商圈租借了某共享充电宝品牌,充电速度慢是一方面,回到家附近还死活找不到对应品牌的归还点。
多跑了好几公里的路程,小丁好不容易找到归还点,却发现槽位都满了,没有空位可以归还。又等了十几分钟,有人借走一台充电宝后他才顺利归还。
" 共享的充一次十几二十块,这‘镶金’的电,充不起。"经历过这次糟糕的体验,小丁回家就马上网购了两个充电宝,准备养成出门自带充电宝的习惯。
实际上,共享充电宝普遍涨价的现象早已在多地见诸报端。
此前有北京媒体走访当地商圈发现,共享充电宝每 15 分钟 1 元、4 元 / 小时的收费已经比较普遍,而一些特殊场景则涨到 6 元 / 小时。
今年 4 月,有媒体报道称杭州西湖景区内的共享充电宝甚至出现了高达 10 元每小时的收费价格,随即引爆舆论关注,充电宝涨价的相关话题也冲上了微博热搜。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共享充电宝服务平均每笔订单的价格自 2017 年至 2020 年逐年上升,分别为 1.3 元、2.3 元、4.1 元、5.3 元,并预计于 2025 年达 8.0 元。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以街电充电宝为例,2018 年其每半小时的租借费用是 0.5 元,到 2021 年每小时的租借费用已达到 3 至 6 元不等,特殊场所甚至更贵,基本符合了弗若斯特沙利文的价格预测。
这样的增长幅度是个什么概念?简单来说,短短三年时间,共享充电宝的租金每小时涨了至少 3 倍以上。
业界普遍分析认为,共享充电宝纷纷涨价的原因还是在于行业所处的无序竞争阶段。为了抢占更多的线下商户资源,共享充电宝不得不以更优厚的分成让利来作为谈判筹码。
据媒体报道,共享充电宝企业与商家的分成模式,从此前的 6:4,不断上涨到了 7:3餐饮共享充电宝要钱吗,有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为了保证核心商圈店家的独家协议,甚至提出了让出 8 成利润给商家的承诺。
羊毛始终出在羊身上,共享充电宝平台需要在竞争中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筹码,但又必须保证自身的资金链安全,那么不断涨价,从用户端赚取更多收益便成了一个较为直接的可选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此前表示,本质上共享充电宝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未来是个存量博弈的红海。
但这并不意味着靠小时租金涨价提高共享充电宝企业的盈利水平是个合适的发展策略。盘和林认为,当共享充电宝达到定价 10 元 / 小时以上后,会引发市场的反噬,最终导致用户需求的退潮。
多位业界专家也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91 科技集团董事长许泽玮曾表示,共享充电宝价格如果涨幅过高、频次过多,忽视用户体验和感受的话,最终会让数年培养起来的用户使用习惯出现消退,将用户 " 逼 " 向自带充电宝,导致陷入行业用户流失、市场萎缩的境地。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在点评共享充电宝行业时也表示,如果侵害了用户合法权益,忽视了用户体验和感受,任何商业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
ZAKER 新闻从黑猫投诉平台中 8000 多起关于共享充电宝的投诉案例中也感受到了市场反噬的苗头。
用户投诉的问题大多集中在共享充电宝企业互相直接的割裂性,导致往往难以归还,充电速度越来越慢,每小时收费越来越高,归还后由于平台技术问题仍旧被乱扣费等等方面。
终局在何方?
上述影响用户体验的种种现象,体现的是整个行业缺乏精细化运营和深耕用户体验的弊病。
然而在市场还未进入到终局之前,只会持续受困于无序且激烈的竞争,这也必然谈不上所谓的精细化运营和用户体验提升。
经历过去数年的大浪淘沙及合纵连横后,共享充电宝赛道目前处于四强竞争的阶段。
美团充电自不必说,小电科技背后的第一大机构股东是腾讯,怪兽充电的大股东则为阿里。4 月 22 日,阿里旗下的饿了么便宣布全国上线共享充电宝服务,背后合作方就是怪兽充电。
而合并的街电与搜电,背后站着的是聚美优品。对,就是当年王思聪嘲讽聚美优品陈欧 " 做不成 " 的那家共享充电宝品牌。
结合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来看,主导未来竞争格局的关键先生,或许便是各家企业所属的互联网巨头阵营体系。
这其中最为尴尬的便是聚美优品与合并后的街电、搜电。虽然两家合并后的用户数突破 3.6 亿,日订单峰值达 300 万单 / 天,从市场份额的数据上做到了行业第一的位置。
但聚美优品似乎并没有巩固这个行业头名位置的防御能力,这也或将导致目前占有的市场份额,会成为其他玩家眼中未来可以瓜分的 " 肥肉 "。
这具体还是得归结到企业对线下商家覆盖能力的强弱上。从目前唯一上市的怪兽充电财报中便可看出端倪。
2021 年第一季度,怪兽充电的销售和市场推广支出高达 6.617 亿元,占总支出比例高达 93%。该费用相比去年同期也大幅上升,增长幅度为 107.4%。在此背景下,一季度怪兽充电的净利率仅仅为 1.8%。
业界分析认为,行业普遍高涨的 " 入场费 ",是造成怪兽充电营销费用暴涨利润却越来越低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共享充电宝的成本结构分为,支付手续成本占 0.5%,仓储物流成本占 2%,BD 成本占 10.5%,设备成本占 15.4%,商户入驻成本占 46.8%。
可见,营销推广和线下商户入驻的成本合计为 57.3%,成为了企业成本支出的大头。线下商家场景的覆盖也确实关系着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发展命门,想要争夺更多的点位,必然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而对于美团、饿了么来说,这也给了两家实现 " 降维打击 " 的底气。
线下商家资源无疑是美团、饿了么的强项,两大平台在外卖、本地生活方面多年积累的商家资源,为自家共享充电宝铺设线下渠道提供了现成的资源。
再进一步而言,美团、饿了么还可以通过外卖流量合作、营销费用补贴、订单抽成优惠、扩大分账比例等多种方式,提升共享充电宝业务与线下商家的合作黏性。
简而言之,商家接受美团、饿了么的共享充电宝进驻,如果可以在正常获得分账的基础上,还能提高更多的外卖订单导流的话,商家们必然会用脚投票。
对于腾讯而言,早在 2017 年共享充电宝风口刚起时就已入局。外界普遍认为,具备高频流量属性的共享充电宝端口,是力推支付场景覆盖布局的腾讯必须要拿下的战略要地。
而背靠腾讯的小电科技,也一路行驶在发展快车道上,目前已是坐拥 2.37 亿用户,冲刺港交所上市的共享充电宝头部平台。
相比之下,连自己主营的电商业务都节节败退的聚美优品,难以在商家资源上与美团、饿了么相抗衡,也远远无法与腾讯这样的互联网生态 " 巨兽 " 相提并论。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报告显示,2020 年至 2025 年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共享充电宝服务的市场规模增长速度预期,将比一线及二线城市快 6.3%。
此外,预期三线及以下城市共享充电宝服务的渗透率将按比一线及二线城市更快的速度增长,并预期于 2025 年将达到约 40%。
这也意味着,共享充电宝的赛道和市场还会越来越宽阔,但身处其中的玩家们,也注定会越来越少。
用户和市场都期待这场拉锯战的最后结果,最终脱颖而出的选手,或许还是会从腾讯、阿里、美团这中国三大互联网巨头各自押注的企业中产生。
打完架之后餐饮共享充电宝要钱吗,共享充电宝市场也该进入精细化、规范化、强调性价比的发展新阶段了。
ZAKER 新闻出品
文 / 曾宪天 实习生那文培
关注互联网、游戏、旅游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