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社会学研究
共享经济的社会学研究
一.引言
“共享经济”,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词,不论是共享单车,免费WiFi还是各种在线答疑的平台,都属于共享经济。虽然这种经济模式当前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的比重不大,但其实际上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了。
二.定义、本质与特点
1.定义
从狭义来讲,共享经济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模式。这其中主要存在三大主体: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平台。共享经济平台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产物,通过移动LBS应用、动态算法与定价、双方互评体系等一系列机制的建立,使得供给与需求方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
2.本质
共享经济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让他们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3.特点
1.由于供给方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是闲散或空余的,而非专门为需求方提供的。供给方从商业组织演变为线下的个体劳动者。因此,存在一个平台对数量庞大的需求方和供给方进行撮合,也就是共享经济的平台公司。
2. 去中介化和去机构化:去中介化指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劳动者对商业组织的依附,他们可以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去机构化指共享经济平台成为劳动方和需求方的中介,帮助他们参与到“比较复杂的市场经济职业”。在前端帮助个体劳动解决办公场地(WeWork模式)、资金(P2P贷款)的问题,在后端帮助他们解决集客的问题。
3. 共享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所说的“共享”是指对个人闲置资源的共享。其值的是对个人所有的资源进行共享,并获得一定的收益,而远非利用公司的、公共的资源进行共享,并为共享者带来利益。而这其中涉及的公司保密问题、公共资源侵占问题,都并非是共享经济的初衷。
三.起源和发展
说到共享,这个概念早已有之。在传统社会,朋友之间借书或共享一条信息、包括邻里之间互借东西,都是一种形式的共享。但这种共享受制于空间、关系两大要素,一方面,信息或实物的共享要受制于空间的限制,只能仅限于个人所能触达的空间之内;另一方面,共享需要有双方的信任关系才能达成。
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虚拟社区、BBS、论坛开始出现,用户在网络空间上开始向陌生人表达观点、分享信息。但网络社区以匿名为主,社区上的分享形式主要局限在信息分享或者用户提供内容(UGC),而并不涉及任何实物的交割,大多数时候也并不带来任何金钱的报酬。
2010年前后,国外随着Uber、Airbnb等一系列实物共享平台的出现,共享开始从纯粹的无偿分享、信息分享,走向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共享经济”。
在国内,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共享模式成为众多创业者的重要选择,从在线创意设计、营销策划到餐饮住宿、物流快递、资金借贷、交通出行、生活服务、医疗保健、知识技能、科研实验,共享经济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领域。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主要集中在金融、生活服务、交通出行、生产能力、知识技能、房屋短租等六大领域;分享经济领域参与提供服务者约为5000万人(其中平台型企业员工数约500万人),约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总人数保守估计也有超过5亿人;预计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
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市场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未来十年中国分享经济领域有望出现5~10家巨无霸平台型企业。腾讯研究院于2016年3月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全景解读报告》也指出,2014到2015年共享经济企业出现井喷式爆发,新增共享经济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倍,席卷十大主流行业,超过30个子领域,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规模约占GDP的1.59%,共享经济领域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有46家,覆盖八大行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共享模式创新也风生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出现了能够让用户分享自己WiFi网络的WiFi万能钥匙平台,其用户已遍及223个国家和地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沈阳机床厂开发了“i5智能化数控系统”,打造了i5云制造平台,实现机床闲置时间的共享。新能源领域,能源互联网和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有力推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共享创新,如全球运营总部在上海的阳光动力能源互联网股份公司(SPI),提出让人人都能成为太阳能的生产者与收获者。新能源汽车领域,涌现出了北京一度用车、上海EVCARD、深圳金钱潮、杭州车纷享等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企业。共享经济优势,发展问题及未来展望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传统商业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共享经济便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竞争市场固有的活力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使得生产和交易成本不断下降,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无限趋近免费,基于市场供求关系力量的“交换经济”便渐渐地转向基于分享和非稀缺商品的“协同经济”或者共享经济。
四.相比传统模式的优势
1.更加合理的配置资源
由于一些资源存在丰裕性,造成过多的闲置,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浪费。要用于共享经济进而盈利,还需对闲置的同一资源标准化。
在互联网时代,还可以运用p2p技术来促进信息的高速流通从而减少不对称性,从而获得更加廉价的,实惠的资源。
通过使用权的转让开展运营,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让物品向更多人开放。
2.弥补个性化市场的需求
由于传统生产模式为了生产规模,产品往往高度同质化,缺乏适应当下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品味的个性化需求。而共享经济在这方面则有较强的适应性。比如Airbnb不同于酒店的统一设置,能够让旅客切身感受当地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共享模式也能对应人们的刚性需求与高频需求,例如,Uber采用共享模式为用户提供出行服务,Eatwith则在餐饮方面满足人们对美食的需求。
3.共享经济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正效益
随着共享模式的兴起,个别的、细微的消费行为变化经过集聚整合最终将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变革和社会变革。
共享模式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共享模式实现了消费模式从“扔掉型”转变为“再利用型”,通过社会存量资产的调整,实现了商品价值的最大程度利用,例如,每辆共享车平均可替代20辆普通汽车,同时减少了因购车后边际成本降低而诱增的无效出行。可以说,共享模式以接近免费的方式分享绿色能源和一系列基本商品和服务,这是最具生态效益的模式,也是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共享经济降低均衡利率水平。共享经济一方面盘活存量资本并提高新增资本的利用率,降低了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了消费需求,降低了储蓄需求。?基于总需求相对于总供给不足的判断,整个经济应该呈现储蓄相对于投资需求过剩的压力,带动均衡利率水平下降。
4.让供需两方的需求最大化
对于需求方来讲,他们获得的却是比市场上价格更低,体验更好的产品。另外,这些产品相对于市场上推出的绝大多数的产品来讲性价比更好,需求方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获得这些产品的成本更低,更加易于接受。
通过改造能够赋予闲置资源超过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能量,那么对于供应方来讲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5.进入门槛低
共享经济所体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理念,其以各种创新技术作为支撑,当人们利用共享经济的平台分享自己的资产、时间、技能等闲置资源时,不仅进入容易、成本更低,而且获取的收益更高。
虽然拥有众多优势,然而实际发展中,共享经济还会面临诸多阻碍,由于共享经济迅速发展,监管体系还未来得及迅速适应这一变化,许多行业在灰色地带打擦边球,相关的政策法规,亟待完善。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分享经济的理解还只是实证分析和现象观察,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比如,分享经济发展的社会财富效应对社会就业总量和结构的影响、相关宏观制度设计等,既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也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现有的很多法规是在多年以前制定的,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有很多细则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实践发展。既不能鼓励创新,甚至阻碍了创新,也无法继续发挥有效的监管作用。这些法规既不能解决行业准入门槛、从业人员社保、税收监管、信息安全以及信用体系建设等 36 共性问题,也无法解决行业差异化带来的具体问题,如在房屋分享领域会遇到卫生、消防缺乏统一标准问题,在 WiFi 分享领域会遇到网络注册实名制问题共享经济 社会学,在送餐行业会遇到服务标准化和员工培训问题,在家政服务行业会遇到特殊的劳务关系及劳动保护问题等。
五.案例分析
1.成功案例--共享汽车
打车APP开创了一个互联网营销的奇迹。它的成功基于以下现状:打车难。
全国各大城市都存在打车难的现状,一方面乘客打不到车,如上下班高峰期、节假日、偏远地区或者恶劣天气;另一方面出租车司机选择性接单,接单以扫街为主、更愿意接中长途和顺风车生意,这样造成空车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
1.出租车市场供需关系失衡
2.乘客和司机之间信息不对称
各种打车应运而生,再次以“滴滴打车”为例分析它成功的原因
它有以下几大特点确保它的成功:
1.有强烈的市场需求。
2.全面的软件下载渠道以及接地气的推广。前期,线下滴滴团队经常在机
场、车站、加油站等地设立服务区,为司机免费安装APP,并指导其使用;
3.巨额的资金投入。其实就是“烧钱”,不管是司机还是乘客,只要使用滴滴
打车就能拿到补贴,推荐新用户还有返现,安装APP也有奖励,甚至没手机都可
以送你一部手机;
4.与腾讯合作。微信,中国最大的移动社交平台,微信支付与滴滴的深度合
作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还有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的合作
关系;
5.口碑。滴滴打车这么火主要还是靠它的口碑传播,数据表明,34.9%的用户
初次
6.使用是周围朋友的使用推荐,而通过广告途径得知的用户只占5%。有一个
例子,一次小米公司在某处开年会,结束后由于地区太偏导致许多人叫不到车。
而一位安装了滴滴的同事一口气叫来了6辆,第二天整个公司都成了滴滴的用户
因此,滴滴的成功不仅是一场漂亮的营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反面案例--共享单车
首先,共享单车无法复制滴滴的成功。为什么?
我们都以为,在共享汽车大获成功后,共享单车也会如此掀起一场“短途出行”的革命,然而经实践,后者的用户体验远远不如前者,甚至漏洞百出。毋庸置疑,共享单车的基本理念“解决人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是非常正确的。它最大的优势是取消了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停车桩,实现了随停随锁,提高了单车的利用效率。但是随着这种方便性而来的是“公车私用”、盗窃等行为,并且几乎无法监管。对于这种现象,人们自然的把原因归结为素质问题。然而倒不如说是人们对方便性的进一步追求。因为短途的单车出行,“有去有回”是是强烈需求,但现状是往往“有去无回”,所以人们有强烈的“公车私有”的动力。
这也是共享单车不能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提高了停车的方便性(随停随锁),然而并没有提高找车的方便性。
当然,任何的规则漏洞都可以弥补,关键是要看补上漏洞的成本。摩拜单车通过故意加大单车净重来降低单车被盗风险,通过禁止进小区、写字楼、大型企业园区来降低平均找车成本。ofo则通过限定于校园的方式来降低监管成本。这些一而再地牺牲用户体验来作为解决办法,是不是已经让“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口号变得可笑了?何况这些办法也并不是那么有效。或者,它们可以用动态密码锁、实时GPS位置监控甚至车载摄像头的方式来提高“违规成本”,但这样一来不仅单车成本会快速上升共享经济 社会学,随用随骑、随停随锁的便捷性也会因为加了一道道“门槛”而越来越低。跟固定停车桩相比的优势将越来越小。
显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可以预见共享单车的未来。可能的情况是随着监管成本的不断上升、破窗效应日益明显、用户找车越来越难,单车共享公司很快就会走上公共自行车项目“统一停放、统一管理”的老路。摩拜单车已经开始试点“推荐停车点”,可以想见不会有什么效果。只有强制统一停放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只不过在积累了足够的用户出行轨迹与停放密集度数据之后,它们的统一停放点会比政府规划更加科学。
六.未来展望
共享经济的生命周期中,从专营市场阶段到成熟期,共享经济在交易参与者方面,可以扩展到B2B,交易对象也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用品、办公用品、零散劳动等更加细致的领域。
互联网+时代,地球成为地球村,资源整合的范围变大,维度变多,效率变高,速度变快,这是共享经济崛起的核心。在未来还可以有更多行业做的更好,就像旅游行业非常著名的共享经济企业—分时度假,用一套房子的使用权置换全世界各地房子的使用权,阐述“四海皆为家”的理念,这是非常好的思想。社保、公积金也是典型的全社会共享经济,各方共同出资,通过政府机构的运营,为我们将来的社保、医疗、住宅做保障,这是共享经济在全社会的推广。通过碎片化资源的收集,形成集聚化效应,通过更专业的方式,进行资源的投入获得更佳的运营效率,在中间所获得的配置资源的收益,能够使得多方参与着共享,这就是共享经济能否成立的核心。
七.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R].2016[2]中银国际证券.共享经济深度研究报告(一):从共享到经济[J].2015[3]百度百科词条.共享经济.2017
符注:部分英文缩写词汇解释
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服务
P2P:Peer To Peer,对等网络
B2B: Business-to-Business,电子商务模式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