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共享经济” 不过是泡沫!泡沫!
共享是国外过来的概念,早期的时候有Uber,Airbnb,传到中国之后就诞生了滴滴快的,后来又有了现在很火的摩拜、ofo共享单车。
共享经济的话题,在最近这一年里一直很火热,而且还慢慢衍生出各种“共享”。像共享雨伞,共享洗衣机什么的,人们都在揣摩,还有什么可以“共享”的时候,共享充电宝的出现又点亮了大家的眼神,感觉在“共享”的海洋里有无限的可能等着被挖掘。
从沙盘推演来讲,“共享充电宝”的概念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一个充电宝价值60~80元,如果1小时收费1元,一天平均有5~6个小时被使用,那么8~10天就能收回成本了。再往深处推算,北京2000万人口,每天40%的人在外面奔波,像是餐馆、咖啡厅、公关汽车站等,将共享充电宝放在有顾客触达的地方,就有获得1元租赁的可能性,更何况还有几百万、几千万注册了共享充电宝的人能带来的潜在价值。
黄若观点:所谓“共享”,其实是泡沫!泡沫!泡沫!
我曾在《我看电商》这本书里说过,企业家做企业与资本投资是不同的,企业家是以养孩子的心态对待企业,而资本投资则是以养猪的心态对待企业。
这两种心态,必然导致结果不同,如果是养孩子的心态,肯定是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多才多艺,成长能够符合自己的期待值,所以,也就不会完全用货币化标准去衡量这个企业。
如果是抱着养猪的心态,只要能养肥养大,就可以卖掉了,自然不会去关心猪的爱好、心情。
在过去的两三年,整个互联网的早期投资比较沉默,所以资本在急于寻找一个出口。当资本发现一个新的热点,所要做的就是催生它、催肥它。
比如,我在这轮投资投2000万,融资1个亿,希望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2000万花掉,争一个市场的泡沫,到下一轮的融资拉个5亿,而我之前花掉的风险投资,就变成1个亿,从而到达一种滚雪球般的效应,直至泡沫破灭,早期入籍的资本方已经得到了很丰厚的回报。
这场共享的本质是资本过剩的一种做局。
共享的基本概念是,资产已经存在,处于闲置状态,主人通过分享的方式,将闲置的功效运用出来。最典型的例子Aribnb,比如,房子主人有三房一厅,一间房子空着,乐意拿出来,进行招租。
租赁经济的基本概念是,添置财产用于租赁,用租赁的回报来实现经营的收益。比如,添置一些办公设备,笔记本电脑,再把这些租给别人,收取一定的租赁费。
今天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其实是租赁经济,非要披上“共享”的外衣是为扩大融资额。
因为两者的计算方式不同。
如果按租赁经济算,假设一年租赁的纯利润有100万,估值是10~15倍,那么这个企业就是1000万~1500万。
共享经济的估算则不同,可以包括很多,像共享用户资讯,用户的数据可以不断的被挖掘共享经济泡沫,还有押金等等。这样来算,企业的价值就被无限放大了。相比之下,仅靠租赁的一点点盈利是无法支撑这个企业估值的。
所以,要是以共享的名义方法来算是这样的,如果我有1000万个用户,每个用户在今后10年之内能创造的价值是1000万,那么这个公司的估值就变成了200亿。
话说有没有可能泡沫不破,且实现的一天呢?当然,也不能绝对的否定这种可能性。
但是,一个业态如果建立在沙盘推演和泡沫之上共享经济泡沫,我不认为这个行业能够走得多远。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