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面临成长烦恼
共享单车。视觉中国 供图
开车上班时,将空余车座共享给顺道的人,顺便赚点油费;有多余资金时,把闲钱通过网络平台暂时借给需要的创业人士……时下,五花八门的共享经济模式,不仅催生了新的就业岗位,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思维模式,“共享经济”似乎正成为全球范围内不可阻挡的潮流。在国内,“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技术,在大众创业的热情和资本的青睐下同样是“遍地开花”,迅速颠覆着各领域的传统经济业态。
然而,“共享经济”概念在国内发展到今天,尤其是在金融、吃住行领域不断翻新和延伸出来的商业模式,似乎有些“跑偏”。但凡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去中介化的创业模式,都打着“共享经济”旗号跑马圈地。一时间,“共享经济”似乎无所不能。
“共享经济”概念的由来
没有停车桩,定位、扫码、开锁,三步完成,上车即走……最近,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大城市里新增的风景线——共享单车,媒体热炒,资本热捧,以摩拜和ofo为代表的两家,一南一北,各自获得了不菲的投资和市场的关注,俨然成为继网约车之后另一个“共享经济”的明星代表。
所谓“共享经济”,也叫“分享经济”,《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是这样定义的:分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
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简单地说,很多人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比如房子、汽车,通过平台有偿提供给那些需要使用它们的人,从而降低使用成本,让这些已经存在的闲置资源发挥充分的利用价值。
这一概念最早发端于海外。2000年,美国的罗宾·蔡斯(Robin Chase)和她的搭档创办了租车服务公司Zipcar,通过将自有汽车放置在居民区附近,并简化传统线下租车流程,用户只要通过网络预订和支付就能享受服务,其理念就是“汽车共享”。
可以说,Zipcar开启了在线租车的模式,打造了“共享经济”概念下创业的雏形。到2008年前后,美国金融危机开始催生共享经济平台的爆发期。出行巨头Uber、短租巨头Airbnb、办公共享巨头wework先后成立……在经济低迷时期,人们通过分享经济节约支出获取收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共享的成本逐步降低,获得共享资源也变得更加容易和廉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进来。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各地已经有至少上千家公司和组织在为人们提供共享或者租用商品、服务、技术和信息的条件。在国内,近两年来,一大批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创业模式也开始争先涌现,逐渐渗透到金融、吃住行等众多领域。
跑偏的“共享”概念
“与你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拥有”,这是上世纪90年代实力派歌手伍思凯的歌《分享》里的一句歌词,却道出共享经济除了经济属性外的社会属性,就是共享者的精神愉悦,这也是共享经济的独特魅力所在。
事实上,共享经济的确能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也创造着互联网新业态和商业模式。但是,在带来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重效益的同时,共享经济的“野蛮生长”也遭遇到了发展瓶颈。在国内,“共享经济”往往由于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跑偏”。
效仿Uber打造的滴滴平台一直被认为是国内“共享经济”概念下的典型代表,而事实上,滴滴最初的发展时期仅仅是从出租车着手,真正体现共享经济特征的是2014年8月后旗下的顺风车、专车和快车业务的出现。
而滴滴在近两年的对外宣传当中,也一直将自身定位为共享经济平台。但随着市场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行业垄断以及专车和快车的专职化,原来的“共享经济”逐步退位,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专职司机分包平台,越来越多的无车群体通过租车或者新购车加入专职化司机大军。
尤其是滴滴先后和快车、优步合并后,其打车价格也日益增高。习惯了网约车的消费者这才发现共享经济面临,资本的逐利性让滴滴最终把盈利模式选择在了在网约车市场“垄断”上。
显然,从平台的角度,滴滴希望其签约司机们提供更长时间的服务,自己却不需要承担传统出租车公司的责任。
而这样的发展现状,已经离“共享经济”概念越来越远,背离了“共享经济”盘活存量资源的本质意义。
除此之外,包括近年来粗放式发展的P2P金融平台,运营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联系网络节点(人与人)之间的小额借贷交易关系。在某种概念上来讲,平台有“共享”的影子,但严格意义来讲,P2P金融也并不是将过剩的资源进行置换,实现现有资源的高效利用,而是资源的一种有偿转借,也不能算作“共享经济”在金融领域的运用。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共享经济企业的估值严重泡沫化,以及在运营上往往急功近利。而共享经济应该更加接地气,同时回归它共享和社交本质,在公平和合规的前提下,和传统经济相互竞争和补充,这才是共享经济未来健康发展的道路。
“共享经济”潮流不可挡
前不久,一场不少明星参与的“丢书大作战”的活动在北上广三地同时上演。约1万本图书被“丢”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地铁的座椅、角落等地点,等待经过的人们捡起、阅读。主办方坦言:活动最终的目的就是打算把线上和线下系统优化,在不消耗公共资源的前提下,帮助用户自发完成图书的共享和传递。
这里面所体现出的“共享”思维下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不得不说也是“共享经济”思维逐渐渗透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体现。
据初略估算,2015年共享经济在我国市场总体规模超过1万亿元。共享经济模式也正在从交通出行和住宿行业延伸到其他领域,譬如电子商业行业、消费金融行业、现货交易行业等等。
很多企业也借着共享经济的东风,希望能分得一杯羹。“饿了么”物流配送日前与圆通速递达成合作,外卖小哥变身快递小哥,帮助“双11”的“剁手族”将宝贝送到家,“饿了么”也正式进军传统物流业。
如今,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个体甚至没有什么实物资本,也一样可以在共享平台上做个兼职、赚个外快;电商平台推出的跑腿服务,甚至可以让人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通过付费跑腿服务让人买到任何急需的生活用品。
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国务院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提出“分享经济”这一新词,强调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分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之所以对“共享经济”感兴趣,着眼点不全是普通人收入的增加,而是这种新经济模式带来了全新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企业运营模式,以及创造社会财富的可能性。
著名未来学家与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甚至预言,共享经济会在21世纪下半叶成为社会主导的经济形态。
然而,“共享经济”由于相关法规制度仍不完善,也面临一些“成长的烦恼”。例如:交易诚信及安全的约束、政策监管的障碍等共享经济面临,这些问题将成为阻碍共享经济发展的力量,“共享经济”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在发展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在一些专家看来,只要是面向公众的特定服务就应该受到公共监管。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认为,“共享经济”有两个特点,一是人人参与,人人都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者,都可以分享资源、信息和财富;二是门槛低、起点快、周期短。因此,对其的监管不能惯性沿用以前的方式,否则只能既限制了新的发展,又没有监管到想监管的点上。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