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成长中的烦恼须靠“法治”和“道德”排除
“看得见的手”助力“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既要制定合理“游戏规则”,更要当好监督执法的“裁判员”。
文 萧惑之(北京)
“共享经济”之所以能够爆发出强大的飓风能量,只因体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闲置资源引起关注,信息畅通受众共享,新技术给资源插上翅膀,商家有利可图顾客使用方便,“使用而不占有”的流动性是工薪阶层奔小康的权宜之计。“共享成长”的发展观应该是发展经济学的题中之义。据悉,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数万的各类“共享经济”公司,方方见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方式。诸如“共享出行”、“共享空间”、“共享平台”、“共享资金”、“共享销售”以及“共享饮食”等。业界专家预言未来的市场将有破万亿的服务规模。无须讳言,“共享经济”出现了诸多成长中的烦恼,化解这些烦恼不仅是技术和管理问题,更要依赖“法治”和“德治”这两手治国理政的利器。
业界对“共享经济”已然取得共识:这种新经济发展模式,解决的是过剩资源和闲置资源浪费问题,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从中获得回报。其特征为——追求使用权弱化所有权,强调消费而不在意拥有;共享使用价值共享经济的道德,价值决定了共享意愿与需求的大小;实用性是关键,具有实用性的物品共享才会有市场,比如车辆、房屋等;成本低最重要,共享产品和服务,能够低成本为客户解决问题。应当看到,自2016年早春时节“共享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取得过让人亢奋的成就,影响我们的生活。共享经济有光明的前景,有人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共享经济还将保持40%的高速增长。以“交通出行”为例,涉及人群广大,资料显示,广州地铁每天约有600到700万人次使用,出租车是60到70万人次,摩拜每天是200万人次,这么大规模使用自行车完成短途出行,可见市场需求之状况。“在北京,摩拜有1000万注册用户,每一天高峰运营时约有400万用户,为解决拥堵和绿色出行做出‘相当大’的贡献……”。至于后来跟风而起的“共享雨伞、篮球、马扎、纸巾、充电宝、洗衣机、图书馆……”五花八门的邯郸学步、群雄争利,梦想分得一杯羹,其效果如何,那只有另说了。
“共享经济”从问世之日起就存在“成长中的烦恼”。日前,在《北京晚报》读到一篇报道称,“退市共享单车成了街头垃圾”,“近来,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酷奇单车、小蓝车等共享单车公司接连退市。目前,上市公司押金退还工作接近终止,在京投放的共享单车正沦为‘僵尸车’在街头堆积,滋生城市管理新乱象。”“此前,有关部门制定鼓励共享单车规范发展意见时,未考虑到企业退市后的问题,这一点值得反思。”这一乱象具有普遍性,应当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中国民商》的记者报道指出,“舆论的鼓吹和资本的追逐使得共享经济狂奔,而在共享经济迅捷突进的背后,是入不敷出的经营状况、一轮又一轮的融资热潮以及不断曝光的破坏性行为。”因之出现了“制造资源闲置”的共存现状。从“共享经济”问世起,小概率的危机事件就时有发生。比如wifi共享,银行卡被盗刷;乘坐专车出现安全事故,用户因信任某平台而上当受骗的问题,“看似美好的未来,似乎总有一个坑在等着用户跳进去”。
解决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既要靠新技术杜绝漏洞,更要按照市场规律加强管理监督来解决。刚读到一则消息,首善之区面对“退市和破损的共享单车形成的城市新垃圾,基层执法单位从幕后走到前台,及时清理那些‘不听话’的车辆”。提出警示,“共享单车企业不能只投放不管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功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必须有科学安全稳定的技术平台做后盾。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舍此必然漏洞百出且易被觊觎者钻空子,搅乱格局,致使商业运行寸步难行。“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道德经济”。面对“共享经济”各种新兴平台,“法律准绳”必须先行或跟行,遵守“游戏规则”;公民道德层面必须有底线,不仅必须要守法,而且更要讲公德提高素养。商业道德体现在商家和顾客双方。既要求商家是契约精神商业操守的模范,又要求广大顾客是公德的体现者。“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政府管理层面“看得见的手”是“共享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共享经济的道德,不仅要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更要当好监督执法的“裁判员”。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