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真需求还是伪命题 别为赶路忘了为何出发
手机扫码就能“进舱”休憩,没有押金无需身份登记,6元可安睡半小时,电扇插座一应俱全……日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的这款“共享睡眠舱”让人眼前一亮。这款新玩意儿还未“火起来”,便因治安和消防等方面的安全隐患而被监管部门按下暂停键。
从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到共享充电宝、共享衣橱,越来越多的“共享”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甚至有网友调侃,一个“万物可共享”的时代已经到来。然而,五花八门的“共享+”中鱼龙混杂。有的吸睛有余而实用不足,火不过三天;有的被诟病为“老戏新唱”,有刻意迎合资本之嫌。在共享经济越做越大的同时,如何做得越来越好,既考验着开发者的格局眼光,也对相关部门的管理提出了新考验。
抓准痛点 用户投票
真需求还是伪命题
出门在外手机没电了怎么办?或许一个共享充电宝就能解你燃眉之急。
扫码、缴纳押金、支付租金,共享充电宝简便实用,备受用户青睐,也成为资本纷纷入局的“香饽饽”。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为3200万人,2017年预计市场用户规模将增长225%,预测用户规模将破亿。
共享充电宝被热捧之余,也难免遭遇冷水泼下。比如,一些共享充电宝设备在使用时需要用户额外购买数据连接线,以至于被诟病为“捆绑销售”。而随着更轻型移动电源和免费充电设备的普及,不少人对共享充电宝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予以质疑。
如今,共享经济“家族”成员越来越多,地盘越扩越大,但是否意味着“什么都需要共享”?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各类‘共享经济’形式和应用五花八门共享经济的需求,让人深切体验到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便利。但也要看到,繁荣同时也有鱼龙混杂,有的以‘分时租赁’的内核包上‘共享’的外衣,试图在风口上分一杯羹,实际上并无本质创新,也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根据《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共享经济的发展潜力在于解决需求难点。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2016年房屋服务、出行服务、家政服务成为大部分网民对互联网共享资源的主要需求。
“产品本身不是需求,而是满足需求的手段。”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影说共享经济的需求,“共享经济要发展,一方面要找准用户在生活中的核心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在实现方式上不断打磨优化,有时候并不是人们没有这个需求,而是产品的使用体验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监管为要 多方协作
火得快更要火得久
7月,安徽合肥一家新华书店开启了“共享书店”的经营模式,用户通过APP便可免费借阅2本总定价不超过150元的图书,借阅超出10天后每天收费1元。
“共享图书”的模式并不新鲜。2016年上线的共享图书平台“借书人”,吸取了此前一些“共享图书”模式经营的教训,实行按照图书定价收取服务费和押金,同时用户还可自愿支付磨损费。随着图书数量的增多,业内人士对随之上升的运营和维护成本表示担忧。
事实上,一方面是高流通性带来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尚处于盈利模式的探索期,一些共享经济新形式正面临“昙花一现”的尴尬。
“企业的造血能力,来源于产品和服务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和现实性。”朱巍分析,企业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用户使用习惯,以精确的用户画像在广告收入上作尝试,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自身所处互联网生态圈的位置与上下游企业合作,以占据有利位置。
对企业而言,分共享经济这块蛋糕需要先有“金刚钻”,而对于政府部门,是疏是堵,监管的手伸多远、怎么伸,更需要做到心中有杆秤。
不久前,5万余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仅一天后,这些共享雨伞就遭当地城管部门“下架”处理。根据《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禁止在道路两侧护栏、电杆、树木、绿篱等处架设管线,晾晒衣物,吊挂有碍市容的物品。共享雨伞依托公共设施摆放的做法,在便利一部分市民同时也间接影响了另一部分市民的便利。
因骑行者随意停放导致景区、街道被“围城”,共享单车也受到诟病。如何协调共享经济在个人使用与公共设施维护两者间的位置,政府的管理和引导不应缺位。
“共享经济对政府来说也是新事物,找到合理平衡的管理尺度也需经历一定过程的探索。”张影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更需要政府主动参与到共享经济中,通过出台指导性意见、与企业协商合作等途径,在保持共享经济活力同时维护应有的公共秩序。(钱一彬 蒋齐光)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