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餐馆小哥摇身一变成了共享员工,这种模式能成功吗?
在疫情之下,冰火两重天:餐饮行业属于全面告急,生鲜外送属于全面爆单。
严格来说,餐饮行业和生鲜外送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食物需求,但防疫政策导致了减少出门和延迟复工,最终导致社会需求的短时间内重新分配餐饮店共享模式,或者用时髦的话,就是流量入口突然转向。
背景:不要出门,但要吃饭
这场疫情,使得盒马、京东和苏宁等生鲜电商平台业务量剧增,基本上同比爆炸式增长超过2-6倍。
爆炸式增长,第一个挑战就是采购能力。原本春节就属于生鲜供应比较紧缺的档期餐饮店共享模式,而生鲜电商平台的采购量却突然需要提升2-6倍。而更大的挑战,则是平台的物流配送能力。在配送人员到位率不到30%的情况下,实在无法处理2-6倍的订单。
原本春节旺季(通常占据15-25%利润)的收入已经被断头,颗粒无收;但场租和员工工资属于刚性支出,尤其是餐饮行业的30%成本属于员工工资。
在这个大背景下,盒马在2月3日推出“共享员工”计划,共享的第一批对象被划定为餐饮企业。
根据各大平台的公关口径(不一定真实),截至2月10日:
已经有1800余人加入盒马;苏宁在线上共收到3000名以上的报名;京东和达达正在招募35000名共享员工……动机:各取所需但只是短期
毫无疑问,“共享员工”计划至少是一个成功的品牌宣传,其次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各取所需。
通常的招募计划至少需要耗费1.5-3个月才可以从市场上收集到适合的劳动者。而在春节档期和防疫政策之下,采取常规招募计划基本上不太可能,况且要满足爆炸性增长所带来的物流配送人员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疫情过后生鲜外卖很可能会恢复常态,常规招募可能会导致人员过剩。
如果餐饮企业选择解雇员工,首先可能需要一笔额外的开支,这对于已经紧张的现金流很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更严重的问题是,餐饮行业的复工日期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况且如果选择大规模裁员,一旦疫情结束,企业的发展也将会遭受到缺工的制约,而餐饮行业是长期处于缺工的状态。
所以,“共享员工”就是两个行业的各取所需,但仅仅是短期的。
挑战:人岗不匹配 隔行如隔山
从零售商的角度来看,并非所有餐饮企业的员工都符合用工标准。例如,进入盒马的员工,从事的工作几乎全部是分拣、摆架,并不接触配送业务。
因为配送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岗位,他们需要对门店周边的环境、三公里的环境,甚至每一栋楼有非常清楚的了解。因此,盒马很快就选择了另外两家企业上海大众出行、财新联合汽车租进行“共享员工”:这类平台有驾驶经验丰富的司机,熟悉道路,是做配送业务最好的人选。
而餐饮企业也无法通过“共享员工”解决全部的人员冗余。从目前公开报道而言,餐饮企业的“共享员工”更多集中于前厅员工,后厨员工主要用于处理外卖业务。
而在经典人力资源理论中,人岗匹配是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的前提。虽然零售行业和餐饮行业存在某些共性的岗位需求,但总体上差异性大于共同性。这也决定了“共享员工”从中长期看不会是一个有效率的制度设计,尤其是专业化分工的今天。
未来:派遣制度复活?
疫情虽然让很多产业萧条,但也揭露出其原本存在的不足。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就是:如何面对业务的突发性波动,例如餐饮行业的短期窒息或生鲜外送的短期爆炸?
核心都指向一个问题:企业的灵活用工模式。在发达国家,更多的是采取劳动派遣的方式来处理短期和项目的劳动力需求,这种方式比企业间临时组合更为有效和专业。
不过,2012年《劳动合同法》的修订,实质上取消了劳动派遣在内地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少企业能够熬过危难时刻见到黎明,除了要看其自身实力和应对危机的转型速度,同时也考验着有关部门的形势判断和政策更新。
文/何文蔚
欢迎关注@何必WHY,资深企业管理咨询师何文蔚老师为你带来最实用的职场技能和最专业的商业分析。
举报/反馈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