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下,我们共享了什么?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谈到“共享经济”自然是个很热门的话题。然而“共享经济”这个词汇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在我们看来,“共享”是一种非商业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甚至可以说他不涉及金钱的交换。“经济”则意味着市场上的一种交易行为。“共享”这个词已经随着“共享经济”的成长和变化而超出了我们所理解的限度,但我们仍然需要用它来讨论这个火热的经济现象。虽然不知道能火多久,但就现在而言,“共享经济”这个名称比什么都要热门。
那么,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资本狂欢的游戏?还是惠及平民的改革?共享经济在当下到底是不是噱头?
在网上整理资料发现,“共享经济”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库斯•费尔森(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教授乔•L.斯佩思(Joe L.Spaeth)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大意是:将自己的闲置资源分享给有需求的人,在获得报酬的同时还产生额外的附加值。
就我们所接触到的“共享经济”而言是什么呢?WiFi、滴滴、摩拜单车等一个个新的字眼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它的本质其实是弱化“拥有权”,强调“使用权”。就像我这种之前没钱买房的人,自然现在也买不起,如果没有租房的存在,要么早就睡大街了。与传统行业不同,共享经济平台公司并不直接拥有固定资产,打破时间、空间、信息限制共享经济就共享什么而言,通过撮合交易产生相关收益。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共享经济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就像是以租代买,然后获得支配权和使用权,从而让人人参与其中。但在共享经济红火的背后,层出不穷的恶性事件却在蚕食消费者对共享经济的信任:合并后的滴滴陷入“垄断门”、时下火热的共享单车也纷纷被指责为“泛滥单车”、甚至数次被质疑利用押金“非法集资”。
不得不说共享经济在当下的确是泡沫过大。尽管热钱不断往共享领域投入,目前还未盈利,但在共享经济领域,比如共享单车已经出现供需失调、甚至是供过于需的状况。甚至资本家们为了跑马圈地,不顾一切地持续供给多余资源,造成市面上出现不少同质化共享单车产品。试想,如果泡沫不断变大共享经济就共享什么而言,而还未开始盈利,之前的资本会不会消耗干净?
Uber、滴滴、airbnb的出现确实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但当共享成了垄断,是不是就成了资本的堆积?
例如共享单车的出现确实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让“共享经济”被纳入了公众事业之中。共享单车受损、个集团公司相互倾轧,又让“共享经济”的话题在舆论中一再发酵,挑逗着人们的神经。
共享经济承诺帮助那些过去无权无势的个人,使他们变成“微创业者”,更好地主宰自己的生活。同样我们可以选择使用而不是拥有,远离令许多人觉得难以自拔的消费主义。这些都给我们的生活赋予了新的意义。他们只需要依赖于软件平台、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在广大消费者与供应商之间进行同意的匹配匹配,再分得一杯羹。消费者凭着信任选择去尝试和相信。这一切看着都很美好,不过遗憾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且更加黯淡的事情正在发生:
共享经济正把残酷、没有管制的自由市场经济扩展到我们生活中曾受到保护的领域。一些大的共享经济公司自己现在也成为集团化的庞然大物,为了挣钱和维护品牌,正在越来越多地干涉它们所支持的交易活动。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它在重塑城市的时候却没有考虑让城市变得更宜居。它给我们的交往活动带来的不是新的开放和个人的信任,而是一种新的监管。共享经济公司声称,我们应该信任它们以及它们的技术,由它们来接管那些由政府提供的职能:确保安全的消费体验,确保就业公平和尊严,塑造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可事实呢?
事实上,“共享”本身并没有价值,“信任”才让“共享”变得有价值。共享经济将是在商业公司主导下的,一场新的消费主义观念的升级。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消费者会逐渐接受这种新的理念:一有需要,即可使用。商业公司的天性是垄断,是追逐利润,是扩张自己的规模。
如果我们真的回过去看人们是如何消费的,都是花钱为了获得事物的所有权,比如面包牛奶。但是,金融和互联网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资金是如何使用的,往往比资金是谁的更重要;互联网上,如果你去仔细看各家的服务协议,你会发现 号甚至都不属于我们,我们只是有它的使用权而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