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从未失败,只是创业从来如此
最近在共享充电宝又被一些媒体提起共享经济受挫,而且语调很一致的“反转”、“打脸”。太过统一的步调让人感觉这些文章是企业为了融资需求发的软文——毕竟此前他们还在不停的唱衰“共享经济”。
但事实上,共享经济作为一种需求明确、逻辑合理、能够落地且有人验证过的商业模式,本身早已成功。不论是“真共享”,还是“分时租赁”,共享经济已经频繁的参与到了社会大众的生活中,在某些市场中,共享经济甚至成为了“日常”必备。
在我的个人生活中,出行有时骑摩拜,有时拼滴滴;去商场吃饭或者去咖啡店时,时不时会用到共享充电宝,虽然从来没在意过它的品牌;出差在高铁站和机场时,也会使用共享按摩椅,毕竟舟车劳顿,按摩椅要比普通的候车椅舒服不少;而自从共享KTV出现,我几乎再没去过别的KTV,最近还在某共享KTV充了两百块钱(充两百送四百,算下来还是挺划算的)。
共享经济(或者说分时租赁)并不是今天才出现。十几年前,租碟、租书是非常流行的商业模式,只是由于技术限制,无法扩大规模。如今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创业者们可以把小区域内的“共享”通过技术手段变成大范围内的“共享”。可以说,这种商业模式在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需要解决的只是细节和执行。
其实媒体和大众所抨击的,并不是商业模式——他们更多的是抨击“企业”共享经济受挫,或者说“创业者”。一方面确实有部分客户在体验中吃了亏,另一方面,则是舆论对“失败者”的日常嘲讽。对于创业者来说,应该知道这不过只是一直再重复的“噪音”。当新的热点来临,这些嘈杂就会离开,且不论此前是如何嘈杂的,最终的赢家会被用户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日常。
创业从来如此。
从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我们见识过门户时代,最后剩下的是四大门户:新浪、网易、搜狐、腾讯;邮箱乱战,QQ邮箱、网易邮箱是最后的赢家;社交争霸,微信、QQ独占鳌头;千团大战,新美大硕果仅存;网盘乱斗,百度网盘一家独大……
每种商业模式,都会有最后的赢家。
商业模式不会失败,它就像某个未被证明正确,但也难被证明错误的数学猜想,静待创业者挑战。
失败的只是人,是赌上身家破产的创业者,是赌上身体猝死的局内人,是投资失败的“天使们”。
更多的是成功。
成功的有验证了模式的创业者。有大量的创业者,用各自的资源、策略、团队、执行证明了模式的可行,或者找到了更合理的模式。验证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代价,一不小心就会从成功的路上走向失败。值不值,只能问创业者自己。
成功的是占据市场头部的企业和他们的投资人。他们不仅验证了模式,通常还能获得巨额的回报,回报不仅有财富、社会地位,还有自我实现。
成功的还有普罗大众。他们的需求再一次被满足,衣食住行,更便利,更舒适,更有趣……
创业从来如此,互联网创业尤甚。
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远超二八定律,更多的是赢家通吃。
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一种技术手段,干掉了现实地域。类似铁路大亨、电报大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市场近在咫尺,也让天边的同行变成了眼前的竞争对手。
竞争更激烈,滚雪球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也是资本投资互联网行业的逻辑基础——你有滚大雪球的可能,我就尽一切努力让你更快变大。
随后是巩固市场,跨领域竞争,跨行业竞争。从线上到线下,再到新场景的探索。
共享经济就这样出现,随后碾压。不管遭受了多少嘲笑,被丢到河里的共享单车和被限制的打车软件都告诉我们,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对的。
一个地区的市场,无论如何敌不过全国甚至全球市场。
虽然拿到全国市场前,已经有无数的创业者成了炮灰。
但这种牺牲并非毫无价值,相反,“一将功成万骨枯”,如果没有“万骨”,也不会后后来的“一将”。
每个成功的创业公司都会学习前人的经验。从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我们见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的创业者。
更加专业的创业者也带来了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满足了用户需要,进而推动了社会进步。
不需要押金、越来越好骑的共享单车,一次能呼叫好多个平台的打车软件,越来越常见的共享充电宝、共享KTV,机场、高铁站和商场里一排排的共享按摩椅就是明证。
共享经济从未失败,只是创业从来如此。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