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农场的盈利模式分析_数学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
共享农场的盈利模式分析 刁志波 【摘 要】[摘 要] 共享经济与农场的结合诞生了共享农场。共享农场不是简单地 给市民提供一块租赁耕种的土地,而是在农场、农民、市民之间重构关系。共 享农场既是新型的农场经济形式,又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人们心中 的一种田园梦想与追求。共享农场可以共享的资源众多,包括土地、房屋、农 产品、农机、等,而土地是共享农场的核心资源。共享农场的利润来源渠道较 多,包括会员收费、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开发与接待、销售与配送费用的节 约等。 【期刊名称】对外经贸 【年(卷),期】2018(000)005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 共享农场;经济形式;生活方式;资源;利润 【产业经济】 [ 基 金 项 目 ]2015 年 度 黑 龙 江 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规 划 项 目 ( 项 目 编 号 : 15JYE01)。 一、共享经济的影响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共享是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方式。即使是 私有制的出现,也无法改变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与协作,如农忙时节的相互帮 助和共同生产。时至今日,人们之间借用东西、共享信息等依然极为常见。 2010 年左右,随着 Uber、Airbnb 等共享平台的逐渐出现共享农场的餐饮运营,各种商业模式逐 渐清晰[1]。
共享开始从纯粹的无偿、互助、互利,过渡到有偿和付费使用,交 换的对象和范围都更加宽泛。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移动支付等技术的 发展和普及,共享的形式和内容变得更多元化,个人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方 式,共享的资源开始由信息等资源转变为个人的闲置等资源。目前,共享单车、 共享汽车、共享房屋、共享写字楼、共享餐饮等应用,已经在城市中普遍出现, 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已经成为现阶段新经济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城市的各 种资源在不断共享;另一方面,在乡村等地区,以土地为代表的大量资源闲置 或浪费。因此,共享经济与农场的结合就诞生了共享农场,这是共享经济在农 业领域渗透的结果。 2017 年 5 月 24 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 知》,要求逐步建成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 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因此,共享农场可以是田园 综合体的一种具体形式。2017 年,海南省的共享农场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二、共享农场的本质 (一)新型的农场经济形式 在共享农场出现前,自 20 世纪 70 年代,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 CSA)已经在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出现[2]。
当时的一 些消费者需要寻找安全、健康的食物,一些农民需要稳定的客源和市场,于是 双方建立起了一种互助、合作、共享的关系。社区支持农业是农民与农产品消 费者之间的一种协作形式,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参与农业生产、分享劳动成果 并承担风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社区支持农业的形式有所区别,但其共性还 是显而易见的,共享农场与社区支持农业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可以认为共享农场是在统一管理和经营基础上的一种互助、合作、共享的农场 经济形式,即农场会员和市民可以有偿方式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场生活并获 得农产品,农民出租土地、提供劳务,农场经营者进行统一管理、经营、提供 技术支持并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整合农场资源。共享农场不是简单地给市民 提供一块租赁耕种的土地,而是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现代农业经济和文化活动, 是在农场、农民、市民之间重构关系。共享农场强调三方面:第一,对农村闲 置的优质资源的激活和充分利用;第二,农场资源与城市需求之间进行优化匹 配;第三,对农场实施有效管理和技术支持,打造生态农业的经济圈。 (二)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 对于共享农场的会员和市民来说,选择加入某个共享农场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消 费行为,实质是代表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包括吃的食物、食物的种 植过程、回归自然的健康生活、周边的朋友与社区等。
共享农场代表了人们心 中的一种田园梦想与追求,对大自然的亲近,是一种心灵深处渴望的世外桃源。 当这些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共享农场就变成了 一种生活方式,即一种与工业化、城市化不一致的生活方式。因此共享农场的餐饮运营,可以说共 享农场是对当代城市人的心理需求、物质需求的积极反馈,是对农村、农业生 产的一次积极变革,反映了人们对美丽乡村和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 三、可共享的农场资源 为了保障共享农场的正常运转与盈利,需要在农场会员(市民)、农民和农场经 营者等相关主体间充分共享资源,从而达到资源充分利用、供需充分匹配。除 了土地、房屋、农机、农产品以外,资金、农业科技、劳动力等也是必要的共 享资源。 (一)土地 土地是共享农场的核心资源,市民或农场会员通过付费租赁可以获得自己的私 家农田,因而没有土地就没有共享的基础。目前,共享农场只能利用闲置的土 地或从农民手里进行土地流转。从共享农场的角度看,农场的土地最好位于城 市的近郊,方便农场的会员或市民前往农场,也方便农产品的运输和配送,这 样的农场在会员销售方面也更加容易。此外,还要求农场具有绿色、无污染的 环境,具有良好的空气和水资源等条件。
但城市近郊的土地往往受城市化建设 影响严重,土地越来越稀缺,价格越来越高,很多土地最后都成为了房地产开 发项目,村民和村集体可能不会将土地流转给共享农场的经营者。 (二)房屋 传统的农场不具有大规模的接待能力,源于农场本身没有进行这一功能的设计。 对于共享农场来说,需要挖掘农场的多元属性,拓宽其非农功能,实现“农业 +旅游”的深度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如果一个共享农场有 500 亩的土 地,发展 500 个会员,满足高峰时期的住宿、用餐、休闲等需求要有较多的房 屋。这些房屋要与农场有机融为一体,而不是奢华、高档的俱乐部会所。因此, 房屋的建筑、家具、色彩、规模、功能也要与自然、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致。 (三)农产品 能吃到自己亲手种植的粮食,这是很多城市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