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共享红酒”之骗局 打着“共享”的幌子进行非法集资
随后,记者拨打了经营“共享红酒”微信公众号中的客服电话,在记者询问是否有“共享红酒”这一项目时,客服人员在肯定之后又改口称其为“分享红酒”。
客服表示,以第一个项目为例,花费698元购买四瓶红酒,“购买后会得到1000积分,可以每个月兑换一瓶红酒,相当于购买4瓶红酒,最后会得到14瓶。”而在成功购买后还会得到一个专属二维码,把二维码发送给亲朋好友后,假如亲朋好友通过该二维码进行购买,发送者还会得到分红。“你分享得越多分红越多,还会提升代理级别。”但当记者问到所售红酒的年份和生产酒庄时,该客服人员表示,是自己的酒庄生产,并称“一直在生产酒,你要哪年就给你哪年的”。
专家观点:
一次性消费的商品无法共享
广州市律师协会民事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赵善启表示,红酒是一次性消费的商品,不可能由众多的消费者共同享用,这种所谓的“共享红酒”模式有可能是打着“共享”之名,行集资之实,消费者购买这种红酒的目的并非为了享用,而是为了分红。在这种分红模式下消费者根本不关心红酒是否存在、红酒的好坏,而是将购买行为当成一种投资,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不法分子也有可能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进行集资诈骗或传销等违法活动。”
“可以多次使用的物品才能用来共享。”广东财经大学教授肖怡认为,“共享红酒”并不是真正的共享,而是通过下家购买从中获利的非法集资或传销行为,“像红酒消费了就没有了,不会再出现在流通环节进行流通,也就无所谓共享了”。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称,红酒也不是没有“共享”的可能,但要建立在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的基础上。在他看来,目前的红酒市场有很多盲从者共享餐厅经营模式是不是传销,而且大多数人对于分享、共享、众筹等不太了解。他认为,目前中国红酒最大的误区跟高端水一样,消费者以价格而不是品牌或者品质为导向,认为价格高就是质量好。不过,他认为随着消费者的学习、甄别能力的提高,对于行业的认知还是有可能提升的。
业内声音
酒柜也“共享” 实质是出售酒水
最近在市场上出现的“分享新事物”还有“共享酒柜”。
据悉,共享酒柜运营企业在餐饮店投放自助酒柜,消费者就餐时可以在酒柜选择自己喜欢的酒水;同时支持线上支付,消费者在微信号或者官网下单后,可获送货上门服务。共享酒柜企业和餐厅将进行实时分账、实时库存管理并补货即“产业链共享”。某家共享酒柜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处的共享模式指共享酒柜企业、厂家、餐厅三方共享渠道、物流、库存、终端及IT系统,最重要的是共享了用户。
另外,记者了解到,有企业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互联网平台提供线上和餐厅店家资源,企业直接将共享酒柜视为在餐饮店中设置的一个酒业品牌专卖店直投的酒类“ATM”网点,并且以餐饮店为中心,向周边5公里商圈共享酒柜。
肖怡认为共享餐厅经营模式是不是传销,共享酒柜可以重复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共享的内涵:“共享酒柜实质是餐厅与经营自助酒柜的商家共同向消费者出售酒水。”
而赵善启则强调在使用共享酒柜的过程中,消费者需要注意保留有关购买凭证,餐厅与经营自助酒柜的商家也应尽监管责任,确保不向未成年人出售酒类。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