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协叶盛基:商业模式变革是新能源商用车下阶段发展的重要动力
3月29—30日,由电车资源、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主办,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运联智库提供支持的“2023 第六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大会暨第七届新能源商用车‘金熊猫奖’颁奖盛典”在成都隆重举行。
在30日举办的中国新能源商用车领导人峰会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发表题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未来研判》的主题演讲。他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市场现状、机遇挑战及未来趋势等多个方面梳理了产业发展脉络,并指出商业模式的变革将成为新能源商用车下阶段推广应用的重要动力。
以下为叶盛基演讲内容,由电车资源编辑整理:
0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质量发展。201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我国建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公安部等多部门参加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各地方相继成立产业发展协调机制,构建了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工作推进机制。随后,国内陆续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制定实施体系化标准,各地政府结合实际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构建了涵盖研发、投资管理、生产准入、市场监管、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推广使用、安全监管等全球范围最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体系。近两年,又陆续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大力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
出台积极扶持政策,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步入快车道。由于氢燃料电池车在港口、物流园等相对封闭和固定路线场景商业模式变革,中长途、高载重运输场景中具有突出优势。国内展开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随着产业补贴“新政” 落地,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步入快速发展期。
02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机遇及挑战
1.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
中国产销规模全球领先,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新阶段。2009-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受补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2016-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经过导入期、成长期并进入快速增长期,由“政策驱动”为主逐步向“市场驱动”过渡;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预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900万辆。
近两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有明显的增长。我国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持续增长,2023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7.7万辆和93.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1%和20.8%,市场占有率达到25.7%。补贴(2022年及以前)+双积分+碳中和宏观政策、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初步形成,使用成本优势突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大幅提高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的主要原因。
传统车企加快新能源产品布局,新势力强势品牌占一席之地。新能源汽车市场集团/企业销量排名仍处于变动中,比亚迪凭借丰富的产品线和强产品竞争力,2022年排名第一,领先优势明显;特斯拉和上汽通用五菱位列二三,TOP3市场份额达到46.4%。除第一梯队外,上汽通用五菱、吉利、广汽乘用车、长安、奇瑞、上汽、江淮、一汽、合众新能源、理想、长城、小鹏和零跑汽车2022年全年销量均在10万辆以上。
纯电动汽车占主导地位,PHEV的燃油经济性凸显。过去几年纯电动汽车占整体新能源汽车的比重超过80%;2022年在油价高涨、疫情下居民收入前景不确定性增加的大环境下,PHEV的燃油经济性优势被进一步强化,且在比亚迪DMi系列、理想增程式等热销车型带动下,PHEV市场份额提升至22.0%;2023年1-2月,纯电动市场共销售66.2万辆,PHEV市场达到27万辆,PHEV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至28.9%。
新能源汽车市场商用车占比仍较低。新能源汽车中乘用车为绝对的市场主体,2022年共销售654.8万辆,占比高达95.1%,商用车仅占4.9%,2023年1-2月,新能源乘用车主导优势继续突出,新能源商用车占比下滑至4.2%;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主体是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 新能源商用车重点集中在城市客车和专用货车(如新能源物流车等)领域。
2.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机遇
新能源商用车迎来快速发展。2021-2022年,我国新能源商用车走出国补退坡的影响,在双碳目标的牵引下,迎来大幅增长。其中,2022年共销售33.8万辆新能源商用车,新能源货车翻倍增长,新能源客车稳步增长;2023年1-2月,新能源商用车共销售3.9万辆,同比增长54.1%,当前我国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以充换电模式为主,燃料电池商用车占比不足1%。
新能源商用车开始转向商业模式驱动。新能源商用车推广分为政策驱动、商业模式驱动、技术驱动、成本驱动四个阶段,目前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处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度的过程,新能源渗透率有望快速提高。商业模式的变革将成为新能源商用车下阶段推广应用的重要动力,目前重卡的换电模式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3.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中问题与挑战
新能源汽车市场接受度仍有待提升,替代优势未完全形成。新能源汽车首次购置成本较传统燃油车仍有较大差距。一是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上游成本压力向下游传导,新能源汽车企业自年初被迫频频涨价,车企和消费端都承受了很大压力;二是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的退坡、取消,和如果购置税免征政策到期取消,低廉的使用成本暂时无法直接叠加到首次购置成本上,替代传统燃油车优势并不显著。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仍不均衡,公共充电存在无序发展和用户体验不佳;高速和县域等保障型充电设施缺乏合理投资回报机制。
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稳定问题仍需关注。2020年下半年以来,车规级芯片供应紧张,新能源汽车芯片短缺,给市场增长带来较大风险。电池电堆空压机等生产材料依赖进口,关键金属资源如钴无法得到长期有效稳定的供应保障,市场拓展受阻。铁锂电池材料价格的上涨,已背离了供需平衡稳定价格区间,带来电池价格上升,严重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和安全仍有待提升。纯电动汽车起火、自燃等不时发生,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原因复杂,电池热失控、碰撞、浸水、零部件故障、使用习惯等均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智能座舱和车路云协同一体化等浪潮下,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新问题出现, 亟需政府完善数据监管体系,监督企业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
0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
立足新发展阶段商业模式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中国“碳达峰 碳中和”战略,能源转型是关键,政策引导是保障;把握先发优势,明确发展方向,聚集优势资源,加快实现新能源汽车做大做强;加速汽车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中国标准智能汽车,建设智能汽车强国。
汽车产业形态加速变革,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完善测试评价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持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汽车生态链条日趋完善,能源结构变革加速推进。产业生态由整车、零部件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
相互赋能、协同发展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特征。
消费需求快速升级,汽车变为移动的智能终端。电驱动带来的驾乘愉悦逐渐被消费者接受,同时推动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新一代信息技术使用,汽车变为移动的智能终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热销新能源产品呈现出“极化”特点,新能源市场化发展的基础在夯实、速度在加快。
04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不断创新发展,加快汽车电动化进程。推动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实现低成本、高性能、高安全性、长寿命、宽温度适应性、快速充电性能6个层面的均衡优化;构建和优化架构平台,重点突破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系统、电子电器系统、通用部件等基础研究和试验验证;协同推进充/换电互补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便利性;探索多样化技术方案,满足多元化乘用车市场需求,加速商用车电动化转型进程。
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成为产业发展新特征。汽车和新兴技术领域加速融合发展,汽车、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相互赋能、协同发展成为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跨界协同、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产品形态加速演变,分工模式不断创新,车辆、基础设施、运营平台将智能互联和互联共享,汽车工业真正发生着革命性变化。
绿色低碳发展,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零部件和其他材料生产制造和回收利用过程的低碳化,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低碳排放。新能源汽车能源供给低碳化、材料供应低碳化、生产过程低碳化、交通出行低碳化,推动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碳中和。
网联化和智能化技术融合突破,产品持续创新。软件定义汽车形成行业共识,汽车与ICT企业加深融合,推动智能座舱、环境感知、车路协同等领域技术研发,以及智能汽车加速产业化。加快“单车智能+网联赋能”推广应用,在高级别辅助驾驶应用、智能座舱、车规级芯片、中央计算平台等领域均涌现出了一批先进水平产品。
多方协同合作,推动新能源汽车回收再利用。发挥平台作用国内领先的AI写作系统,建立良性回收利用体系;加强产业链协作,创新商业模式,加快电池回收利用。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