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是怎么“死”的?
文| 李成东
来源| 东哥解读电商(ID:)
本文摘要:
ofo是怎么“死”的?抛开情绪的一面,抛开董事会意见不一致决策问题,也抛开融资问题,就业务谈业务,ofo是怎么“死”的?死于薅羊毛党,死于监管,死于用户补贴。
1、内部薅羊毛党,内部供应链腐败;
2、内外勾结,外部薅羊毛党,运维成本超高;
3、监管成本,大量车辆被报废;
4、用户薅羊毛,平台补贴亏损;
大年三十,写这个文章,没有蹭热点的想法,ofo身上的确暴露了绝大部分C轮死公司经营问题。《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你以为ofo这种情况,是少数情况吗?在互联网创业圈非常普遍。迷信资本,而不是尊重商业规律。
望引以为戒!
ofo创始人戴威这个年不好过,因为不久前列入了老赖名单。公司和戴威本人不得坐飞机、火车软卧等,不能在星级宾馆等场合消费,不能买房买车旅游等等。
这个标题也许是不太合适,因为这家公司还没有正式宣布“死亡”,或者破产清算。但在公众,或者投资人眼里,差不多已经等于死了。
因为ofo小黄车退押金排队的人多达1200万之多。ofo押金有99元、199元不等,折中算就是18亿元。
2018年初,ofo通过动产质押的方式向阿里借款17.7亿元,质押物是其所拥有的单车。现在ofo能用的自行车,了不起就小几百万辆了。负债已经远高过了资产,属于严重资不抵债的情况了!
►ofo到底是怎么死的?
ofo有先发优势;
ofo在2017年中之前拿到了该赛道最多的融资;
ofo拿到了最为关键的阿里和滴滴的战略投资,抱上了大腿。
ofo已经被太多人写过了,优势这么多,那么ofo到底是怎么死的?
pony马评价说是因为Veto Right,因为ofo董事会中,戴威、滴滴、经纬等都拥有一票否决权,所以ofo是被其他董事生生耗死的。
但如果不是veto right原因,顶多也就落得一个类似摩拜被卖掉的结局,或15亿美金卖给阿里,或20亿美金卖给滴滴。当然比起破产清算,于用户,于投资人,于创业团队,于员工,都是再好不过的结局了。
但还是没有回答一个问题,曾经的四大发明之一,曾经的独角兽何以落得如此困境。
ofo,从2015年获唯猎资本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获东方弘道(弘合基金)与唯猎资本900万元的Pre-A轮融资,到最后2018年3月13日拿到阿里17.7亿借款融资。三年时间,融资总额接近150亿。期间有老股东套现,至少也是120亿以上的融资。ofo运营了4年,促销补贴损失了大量收入,但也至少是在20亿的水平。
再加上挪用的20亿以上的用户押金,ofo在4年多时间里是如何烧掉了至多160亿的资金,尤其是在最疯狂的2017年?
搞清楚了这160亿的去处,基本就知道ofo是怎么“死”的了。当然如果作为更加严谨的调查文章,还需要更多的调研访谈,最好拿到融资尽调材料应该会更加清楚问题所在。东哥相信投资人会更加清楚一些,本文只做粗略计算,仅供参考!
一部分是直接硬件投入在60-70亿;
一部分是运维成本在60亿以上;
一部分是技术研发费用20亿以上;
一部分是行政管理费用10亿以上;
一部分是市场公关费用10亿以上;
合计160-170亿,其中有应当花掉的,而有相当一部分是浪费掉的。
►内部薅羊毛党,供应链损失3-6亿
戴威曾告诉路透,2017年底单车的投放规模将达到2000万辆,而两次质押车辆向阿里借款,预估抵押车辆在1500万辆左右。早期的ofo车辆220元,算上密码锁差不多300元一辆。戴威自己在2016年10月举办的盛景核心学员大会上计算过ofo的折旧成本:一辆小黄车成本不到300元,12个月报废。这也在朱啸虎接受媒体采访中得到印证。
有记者采访金沙江创投朱啸虎,“为什么投ofo?”
朱啸虎回答:“因为,ofo商业模式非常清晰。一辆自行车两百块钱,在校园里每骑一次五毛钱,每天能骑十次,就收了五块钱,两百块钱可能四十天就赚回来了。加上维护成本,偷窃、损坏,可能三个月时间,成本就赚回来了。三个月能赚回来的商业模式,是非常好的商业模式。”
但由于是密码锁,在后来的运营中极大的增加了运营难度和成本。到了2017年中大规模投放的自行车,上了智能锁,差不多500元一辆了。而这个时候的摩拜每辆车1000元,哈啰单车是800元左右。
在2018年营收压力大的背景下国内领先的AI写作系统,ofo开始接受广告投放。据公开刊例显示,ofo 的广告资源是“1500 万辆单车、覆盖全国 2.5 亿用户”。只是按1500万辆,都按照300元算就是45亿元,如果一半一半算,光自行车硬件成本高达60亿元。2017年12月财新报道称,ofo 挪用押金超 30 亿用于供应链欠款,账面仅剩下 3.5 亿。所以只是在硬件投入上,肯定是在50亿以上。
一名公司股东人士称,"ofo 的供应链回扣一度达到一辆自行车 10 块钱。‘ 90 后’管理层奢侈品消费成风,一人一辆特斯拉,他们哪里来的钱?"
供应链回扣率2-5%,只是供应链这块内部损失就达到了1-2亿,间接供应链损失至少在2-4亿以上。
当然供应链腐败,ofo不是最夸张的。此前一同事到了某共享单车担任新的城市运维主管,只是负责组装一辆自行车就要花掉近200元,他到岗后控制在18元。而早期的单辆自行车的采购成本高达3000元,不是车有多好,而是从创始人所属的自行车工厂采购,后来被投资人严令才得以停止。
最近几年除了政府反腐,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互联网反腐了。从BAT,到京东、大疆,太多了。但你以为就只是这几家公司有问题吗?权力寻租,这在互联网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这是一个内部管理问题,利润都被腐败员工吃掉了。
►内外勾结薅羊毛,运维损失30亿+
但ofo被内部薅羊毛最严重的,还不是硬件本身,而是硬件问题带来的运维薅羊毛。
在2017年中的时候,有ofo前员工爆料称:“ofo内部管理一团糟,制度混乱,从高层到基层,贪腐现象严重。”
一个现任员工爆料:“一个城市经理每月可以贪好几万,就连学校运营都可以贪个几万十几万。”
在2017年中的时候,ofo每月仅运维(包括维修、调度)成本就约需3-4亿元,还不算3000多名员工工资。
这个里面有因为硬件问题,带来的维修和调度成本,也有内部腐败,内外勾结带来的外部薅羊毛成本。四年时间,花掉了六十亿是有的,其中一半肯定是浪费了。
但去掉一半的运维损失,还有30亿就是合理的吗?由于是密码锁,而非智能锁,带来了更多的运维成本和压力。硬件不足,人力来补,最终得不偿失。峰值的时候,ofo全国有三四千号员工,个别城市就有好几百号运维人员。而它的竞争对手,也就是现在遥遥领先的哈啰,全国也不到2000人,而其中近一半都是技术研发。所以ofo的人员和管理成本就非常巨大。
一个月前带鸿儒私董会学员到哈啰交流,杨磊说:“共享单车行业,是一个起步门槛极低,但规模化门槛极高的行业。因为刚投放的时候,都是在人流密集的区域,都是新车,使用率都很高,所以起步订单数据都很好看。但随着时间推移,自行车破损,以及被骑到小区,郊区,而订单数据会持续下滑。和大多数人的印象不一样的是,共享单车,或者自行车分时租赁其实是一个技术门槛极高的行业。”
和其它友商不一样,哈啰在每个城市只有几个运维人员,而不是几十数百个。而且每个运维人员每天每时每刻要做什么,都是总部的技术系统自动下派的指令,从而避免了任何可能的运维腐败。 总部有数百个分析师,通过数据分析,提升城市共享单车的运营效率,避免自行车的集中堆放给大众出行带来不便。
所以ofo的失败,不代表共享单车行业的失败,只是自己没有做好而已。ofo死了,这个行业活了。准确说,没有了恶性竞争,共享单车这个行业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行业模式。
►监管损失,30亿以上
ofo投放了1500万+辆自行车,但真正能运行的有多少?除了运行破损的,还有被小学生,农民工,包括骑到社区,郊区,相当一部分都被“私有化”了!
但更大一部分,是直接被城管给“没收”拉到郊区给报废了。说一半,都不算多,所以这个损失在30亿以上。
城管没收共享单车这个事情,在2017年之前各家投放不多的情况下,还比较少见。但在2017年各家大规模投放以后,引发社会舆论之后,城管介入,各城市的“共享单车坟场”新闻也屡见不鲜了。
这也是我对众多创业公司提出警告的地方,对公关活动千万要谨慎。做好了自然是好,但做不好,适得其反,引发社会舆论反弹,带来不必要的政策监管。对ofo来说,是致命的监管成本。因为导致了车辆被城管收走“报废”,以及运维成本指数级上升,这个在此前共享单车模式里面并没有被考虑到。
当然表面看是因为共享单车公司的公关处理不力,但本质上还是共享单车疯狂圈地投放自行车带来了公共社会问题。为了达到资本要求的订单量,而没有考虑公共交通能够承载的能力。
►用户薅羊毛,损失80亿
什么样的行业是好的行业?
我之前有写过一篇文章《这五种商业模式最赚钱》,有过以下总结。
“什么样的生意最好做最赚钱?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垄断性”,就是垄断的生意最好做。不管这种垄断,来自技术专利垄断,还是资源垄断;市场竞争自然垄断,还是行政政策垄断。只要是垄断,就都容易赚钱。”
在2018年之前共享单车绝对不是好的一个行业,不只是充分竞争,而是陷入恶性竞争。从2015年开始起步,到2017年10月达到峰值订单3200万。根据公开信息简单测算,2015年日均算50万,2016年日均算500万,2017年日均算1800万,2018年日均算400万,总共提供了100.375亿次骑行服务。ofo最终一共收到了多少钱呢?
收不了多少钱,因为在竞争最激烈的2017年,ofo激进的1元包月策略,估计平均一次都收不到一毛钱。
在2018年的6月19日ofo商业模式,ofo在遵义召开了一次内部大会,根据会上公布的业绩情况,2018年第一季度的收入超过2017年全年收入,2018年第二季度较第一季度翻倍。
即使是按照1元/次算,2018年一季度的收入,天气严重影响骑行次数,日均算600万,一季度的营收也就5.4亿。所以毛估估ofo运营四年的营收也就20亿上下。
而正常1元/次的收费情况下,ofo应该能够收到多少钱?100.3亿元。如果没有恶性竞争,ofo不会死。即使用最差的车,技术还非常弱,被薅羊毛,商业模式依然还是成立的。
做商业,没有那么多复杂的逻辑。最重要的就是开源,其次是节流。ofo除了在节流方面不到位,被内外薅羊毛,还有就是被用户薅羊毛。这里说用户薅ofo羊毛,还不是非常合适。这是ofo主动采取的补贴策略,用户并没有赚钱,只是ofo损失了收入。
我现在也服务很多电商独角兽,做战略咨询。我经常向很多创业者谈到自己合作的某个电商案例ofo商业模式,在上线一年后就盈利了,且每年都规模化的盈利。之所以能够盈利,就是没有补贴用户。在发券,红包等各方面,都非常谨慎。或许给每个用户的奖励都不太多,可能只是几十元,但用户规模是千万级的时候,就是数亿元的成本。如果是满减活动,就是数亿元的收入减少。
所以东哥在这里教电商一条最重要的盈利法则,就是不要搞用户补贴,避免被用户薅羊毛。
更好用户体验是有成本的,不要轻易承诺,更不要免费给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的服务。在电商领域,京东其实带了一个很坏的榜样。京东极致免费的“211”用户体验,虽然搞垮了竞争对手,赢得了用户,但也给自己给行业都挖了一个大坑。
►ofo的失败,也是迷信资本烧钱模式的失败
哈啰逆袭,而ofo,摩拜失败的案例,给资本和互联网创业者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证明了资本烧钱模式的彻底失败。
即使你拿了最多的钱,也抱了阿里腾讯的大腿加持,如果违背了商业规律,也难免一死。
资本寒冬来了,经纬张颖建议创业者拿出50%以上的时间去融资,我是反对的。创业者应该花50%以上的精力去思考如何省钱和赚钱,没有自我造血能力,再多的钱也经不起烧。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