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共享经济助推旅游业供给侧改革
共享经济最早于2008年在美国兴起,主要是利用闲置的房源、车辆、技能服务等资源进行共享,进而产生经济附加值。共享经济从微观层面自下而上推动着经济制度和结构变革,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提升了经济运行效率。旅游业是对共享经济最早和最快做出反应的产业之一,其中以旅游交通业的Uber和旅游住宿业的Airbnb为最具代表性。事实表明,在“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业是最为适合发展共享经济的产业之一。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整合旅游业的过剩产能和配置闲置资源,创新旅游设施和服务供应形式,激发和引领旅游消费需求,倒逼旅游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提高旅游业的有效供给和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旅游产业的集约化发展。这恰好与我国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所强调的从供给侧发力、以低成本和高效率扩大有效供给的主旨相一致。可见,共享经济与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是我国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旅游共享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2016年在线旅游投资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七倍多。具体来看,旅游共享经济对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广泛而深入地体现在“食、住、行、游、购、娱”这六大传统旅游产业要素方面。
1.食:推动餐饮行业结构性调整
“十二五”期间,我国餐饮行业发展速度趋缓,2013年更是以9%的增速跌至改革开放以来的低谷。因此,创新思维方式,乘供给侧改革之势、借共享经济之力实现结构性调整是餐饮行业“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这也正是2016年第十届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主要讨论的主题。目前,共享经济在“食”的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依托智能终端,针对大众市场的外卖和快餐服务平台,如美团、百度糯米等;二是针对特定人群整合民间特色美食的私厨分享平台,如国外的EatWith和国内的我有饭、大妈小厨等。餐饮共享经济降低了进入门槛,为餐饮供给者和需求者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共享平台,提高了餐饮市场供需双方的匹配效率。具体而言,餐饮共享服务平台在供给侧主要是激活和整合了全职主妇、在大城市里帮助子女照顾小孩儿的老人以及部分有空闲时间的厨师等闲置劳动力和特色厨艺,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为需求端提供“家味浓郁”的特色菜品和独特美食。同时,该产业链还可以向厨艺课堂、私厨饭局、生日策划、美食派对等领域深化和拓展。餐饮共享模式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人们解决吃饭或做饭问题,还将美食、社交、文化等多种元素融入其中,构造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而且也有助于地方特色小吃和传统美食资源的挖掘、开发与传承,这对于增加旅游地吸引力和丰富游客餐饮体验均具有重要价值。
2.住:带来全新旅游住宿体验
我国住宿共享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在线度假租赁市场交易额为42.6亿元,增长率为122.0%;2016年预计为67.8亿元,增长率为59%;2017年有望达到103亿元,增长率为52%。住宿类共享企业将线下闲置房产资源聚合到网络平台上,通过在线沟通、网上交易以及安全、身份识别等系统,有效发挥闲置房产的最大价值。相对传统住宿业,住宿共享企业可以为房客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更加多元化的选择、更具特色的住宿产品以及更生动的地域文化体验,丰富了旅游住宿的供给范围和供给形式。住宿共享主要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房东把房子整租给房客,从而为房客在传统酒店之外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居住场所,使房东与房客之间有了可感可触的温度和人情味,为房客提供了一种“如在家中”的亲切氛围,从而满足了传统酒店难以实现但又日益增长的家庭型游客的住宿需求。第二种是房东分享家中闲置的房产资源,与房客共同使用。在这种情形下,房东与房客都获得了结交新朋友的机会,会有更多的机会倾诉和分享人生经历,商业交易性质会被淡化而人情味越则来越浓。可见,住宿共享经济使得房客能全面地接触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增加与当地居民交流的机会,得以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获得更为真实的旅游体验,这有助于增进二者之间的理解,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
3.“行”:增强旅游交通共享融合度
交通出行是最早与共享经济融合的领域之一。交通共享充分利用社会的闲置交通供给资源,依托网络共享平台为出行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传统交通运输服务的重要补充和优化交通产业结构的重要动力。旅游交通产业在供给侧改革中应着重依托科技和网络加快提质增效步伐,积极推动绿色出行,努力构建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目前,我国的交通共享主要针对个人出行,主要包括专车、出租车、快车、顺风车等几种类型,对于提高公众闲置交通资源和交通设施使用效率以及改善交通拥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扩大有效供给目标。滴滴是我国共享交通企业的典型代表,它通过网络平台整合了几乎所有的个人出行市场,尤其通过2015年2月与快的打车合并,更是占据了国内打车软件市场份额的99.8%,并已开始向公共交通等相关领域拓展。可以预见,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围绕多样化的个人出行需求,共享交通的融合范围将会进一步拓展至自行车共享、票务共享、停车位共享等诸多领域。更进一步,交通共享企业有可能横向拓展线上交易线下“出行”的服务内容,如冷饮服务、烟花燃放服务、快递服务、送货服务、快递服务等。
4.“游”:优化景区(点)资源的配置效率
我国景区数量庞大,3A级及以上景区将近7000家,其中5A级景区有225家(截至2016年10月19日),但景区建设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攀比规模和数量现象严重,致使整体旅游资源开发效率较低。共享经济可以整合不同区域各类旅游资源和设施,彻底改变景区(点)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通过资源共享、设施共享、人员共享、网络共享、服务共享、空间共享、技术共享等方式,有效实现旅游景区与当地社区紧密融合、各类旅游产品有效组合、多元旅游主体广泛整合、社会各界普遍联合,从而提高景区(点)旅游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景区间的互补发展和联动开发。也就是说,共享经济可以有力地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将孤立的景区(点)建设成为内涵丰富且辐射四周的综合旅游目的地,进而通过旅游业的综合效应,带动农业、工业、商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另外,共享经济有助于推动景区(点)的网络普及和科技应用,促进以智慧管理、智慧营销和智慧服务为标志的景区综合智能化建设,提升景区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高效率及集约化水平。
5.“购”:提升旅游购物的人性化和便捷性
购物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约为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1.2万亿元,其中约7000亿至8000亿元用于购物。但相对而言,我国国内旅游购物却发展缓慢,这在很大程度源于国内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在产品设计和工艺、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距离旅游消费者的品质化和个性化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故而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购物和物品共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以亚马逊、淘宝、京东等为代表的网络平台已经成为重要的销售渠道,此外,物品共享、书籍共享、服装共享、手工艺品共享、时尚和奢侈品共享、玩具共享等新兴商业模式也纷纷出现且日益多元化。购物和物品共享通过建立售前咨询、售中问询和售后反馈的双向沟通体系提升了资源对接和配置效率,不仅降低了供需双方在时间和金钱方面的成本,还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专业化和人性化的购买服务,从而让旅游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不仅仅是物品的交易,而且还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
6.“娱”:变革旅游娱乐产业运营模式
娱乐产业是我国旅游产业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与国际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最大的领域。目前,我国旅游娱乐产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项目设计和运作模式缺乏创新、管理体制和制度障碍以及文化内涵的缺失。因此,旅游娱乐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借助结构调整和科技应用降低运营成本、破解制度瓶颈、推动产业创新,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以“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参与”为基础的共享经济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娱乐产业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模式,比如以《大鱼海棠》为代表的众筹电影将散落的服饰文化、土楼建筑文化、文学历史文化等资源有效整合,采用共享方式进行多元融资和商业运作共享经济旅游,刷新了中国电影首映日的票房记录。同时,以微球为代表的旅游体验分享行业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出行习惯和消费特点,以PPZU为代表的旅行设备和娱乐设备租赁平台也深刻改变着传统的旅游娱乐产业。此外,很多共享经济企业将其经营范围逐渐拓展到娱乐领域,如Airbnb在提供民俗体验的同时还向客户介绍本地的独特景区(点)、娱乐项目以及游玩体验;以丸子地球和黄包车为代表的共享平台整合了海外华人、留学生以及会中文的外国人等,为中国出境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导游和用车等服务,增加其对目的地风土人情的深度体验。
综上,共享经济与旅游业的结合可谓珠联璧合,并集中体现了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共享经济的发展对构成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传统要素产业均产生了深刻影响,涉及交通出行、住宿地产、导游陪同、旅游咨询、餐饮服务、健康娱乐、物流与购物、资金募集等各个领域。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旅游共享经济作为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其领域将会进一步拓展,并催生更多融合业态和增值服务,在不断丰富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同时为旅游业创造更多价值。
本文作者:(任朝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邢慧斌,河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共享经济旅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