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贴牌是什么意思
近日共享充电宝顶上了“刺客”的名头,冲上了热搜。曾经每小时收费5毛钱,如今每小时收费4元甚至10元,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共享充电宝,因涨价成为舆论焦点,不少网友吐槽“这是鼓励大家自己买充电宝”。
图/图虫创意
几年前,打着“共享经济”的名号横空出世,共享充电宝受到资本青睐,曾在短短10天融资金额高达3亿元,超20家机构入局。当时正值智能手机功能齐全,耗电速度越来越快,充电也成为一个高频需求。借助“共享经济”的风口,共享充电宝很快走向市场,据公开数据显示,早在2020年,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就接近3亿。
目前,共享充电宝市场呈现头部企业集中的态势。2021年,怪兽充电上市,街电搜电合并,小电也在冲刺IPO,形成“三电一兽”的格局。不过疫情之下,主打线下场景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实则受到一定压力,在渠道端的竞争日益激烈,点位争夺战愈演愈烈。
根据第三方机构报告显示,以共享充电宝的营业收入来计算市场规模,预计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到20.8%。在前景较好的情况下,价格涨上去了,亏损却在增加,服务一直遭到用户吐槽,共享充电宝企业们仍然找不到业务增量,目前处境显得十分尴尬。
充电1小时收费最高达10元
“我是用电大户”,一位来自北京的共享充电宝用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经常需要参加商务活动,平常手机没电的时候已经习惯借用共享充电宝,不过最近被使用后的价格“刺痛”了:“用了不到半小时就收费4元”。
上述用户除了质疑近期共享充电宝价格有所上涨,还发现了更多的细节问题。在他核查过往使用订单时,发现有一次使用小电的共享充电宝,用了2小时5分,收费12元。然而收费标准为4元1小时,3分钟内归还免费,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
“这意味着我多用了5分钟就多收了4元钱,这合理吗?”该用户发出质疑。
根据公开调研显示,在共享充电宝用户中商务人士、年轻女性、有车用户、游戏用户和视频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使用比较频繁,这些人群往往是因为手机使用时间较长、不方便携带自己的充电宝并且对价格敏感度低等,成为忠实付费用户群体。然而,近期这些价格敏感度较低的用户也感受到“高攀不起”共享充电宝。
此前,据媒体报道,在上海、杭州和南京等多个城市,共享充电宝的价格都涨价到4元每小时左右,一些热门景区高达七八元每小时。记者走访发现共享经济时代下共享充电宝,在北京各大商圈,共享充电宝的收费标准不一。位于核心商圈的商场、繁华的旅游景点和街道,收费往往较高,普遍在每小时4元到6元。在个别点位,价格更高,达到10元每小时,比如在某些景点及高端售楼处。
实际上,不同的共享充电宝在同一个地方价格和收费标准可能都有差异。查阅各个充电宝厂商的小程序,以北京某核心商圈附近区域为例,怪兽充电大多收费为2元每半小时,3分钟内归还免费,不足半小时按半小时计算;小电则大多收费1.5元或2元每半小时,3分钟内归还免费。但差别在于有些地方不足30分钟按照30分钟计算,有些地方则是不足1小时按照1小时计算,而这样两个地方则往往相差只有几百米。
一位共享充电宝工作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共享充电宝其实一直没有统一价格,每个点位的价格都不太一样,因为这中间有直营点位和代理商点位,不同的人和商家谈价格,最终谈成的价格也会有差异。“很多时候,公司对价格的把控力没有那么强,人为操纵空间比较大”,该工作人员强调。
洛克资本副总裁史松坡指出,“早期充电宝价格大多收费是1元每小时,现在大多是集中在3到4元每小时,这种涨价在共享经济行业不是个案,共享单车也在涨价。目前行业没有统一的定价规则,尤其是在代理模式比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充电宝厂商的控价其实变得更弱。代理商以及点位商家随意定价的现象比较常见,往往会出现同一楼层同一品牌不同价格的乱象。”
为何成为“刺客”?
2017年前后,正处于智能手机功能发展完善,各类大屏应用盛行的时期,当时国人每天使用手机平均时长达到1.86小时,然而手机的电量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共享充电宝成为风口,各路玩家纷纷涌入行业,占领各大商场、车站等人流量密集的地方,资本也纷纷入局,曾经在短短10天内融资金额达到3亿。
一年时间内,头部企业陆陆续续宣布盈利:来电首先宣布盈亏平衡共享经济时代下共享充电宝,随后街电、小电分别宣布盈利。怪兽充电的财报数据分别显示2019年和2020年净利润达到1.66亿和7540万元,2021年怪兽充电在美国上市,论证了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2021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小电科技提交了招股书,寻求上市;街电和搜电合并为竹芒科技,形成了“小竹兽”三家竞争的格局。
根据公开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设备数量、交易量、订单量的集中度较2021年出现上升,CR4(行业前4名份额集中度)超过90%。实际上,过去几年中共享充电宝几次涨价,2019年下半年,共享充电宝涨价至2元每小时,2020年下半年,各大平台收费标准平均提升为3元,今年则达到4元每小时。
史松坡谈到,在共享经济中,共享充电宝涨价幅度还是较快的,集体涨价的首要因素是已经过了靠低价引流的行业洗牌期,尾部玩家已经出清,进入到寡头垄断的阶段,这些公司原来追求市场份额,现在转向追求利润。
“实际上共享充电宝的价格不算贵,比如坐公交和地铁,坐五分钟花几块钱很正常,但是共享充电宝惹来如此多的争议,还是在于服务方面出了问题”,艾媒咨询 CEO张毅强调,如果品质能够好起来,价格贵一点没关系。
在媒体报道中,有一位用户在云南昆明某医院租借了来自于搜电的共享充电宝,然而归还时却发现显示仓满无法归还,附近也没有归还点。这位用户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此外,在该小程序中还显示有两种型号的共享充电宝,这两种型号并不支持互还,用户就这种情况问询客服,客服则要求邮寄归还,并要求用户自己承担费用。该用户表达了不满,搜电所属公司也并未给出解决方案。
此前,监管部门对共享充电宝服务的痛点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显示归还后未停止计费、租借容易归还难以及价格标识不显著、收费不合理等情况频繁发生。在黑猫投诉平台中,对来电的投诉高达七万条,对小电的投诉高达两万五千条,对怪兽充电的投诉也有一万五千条,内容包括恶意扣费、无法归还以及虚假宣传等。
在网上流传的一张图片中显示,一位用户这两年累计购买超过40多个共享充电宝。一般共享充电宝会有“买断”机制,该规定为充电后长时间(约7天)不归还,将扣除全部押金99元。很多借过充电宝而忘了归还的用户,往往这样“损失”99元将共享充电宝带回家。
“近期共享充电宝饱受争议,核心问题在于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上扬,但是产品服务和质量总体来说呈现下滑趋势,价格和服务与消费者的预期相差甚远”,张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充电宝最广为诟病的还是充电速度慢,所以在消费者使用满意度方面本身就不高。
盈利模式单一的困境
近两年,受到疫情影响,共享充电宝的生意并不好做。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怪兽充电今年上半年营收达到14.27亿元,去年同期为18.19亿元,同比下滑明显。实际上,怪兽充电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出现营收同比下滑的情况,2021年第四季度、2022年第一季度和2022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下滑分别为9.7%、13%和29%。
在利润方面,上半年,怪兽充电亏损达到2.8亿元,而在怪兽充电盈利的2019年和2020年,净利润加起来为2.42亿元。目前,怪兽充电已经连续四个季度亏损,并且亏损正在不断扩大。
根据财报显示,怪兽充电支付给商家的入场费和佣金逐年提升,2019年这一支出占充电宝收入比重为48.2%,2021年这一数据达到61.1%。史松坡认为,提升价格、追求利润的背后不止是因为市场集中度提高、寡头垄断,更是因为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单一,亏损严重,竞争激烈。
“可以看到怪兽充电等企业给到第三方分佣的佣金越来越多,这是因为疫情之下,厂商过冬不得不做的妥协。在行业盈利进一步承压的情况下,优质点位是共享充电宝企业发力的重点,优质点位的竞争加剧导致铺货场地成本提高,不论是入场费还是佣金都在提升,进一步助推充电宝涨价。”
上述共享充电宝工作人员指出,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就是“吃人流量”,租借充电宝频次提高收益就会提高,所以点位非常重要。人多的地方租借需求量比较大,所以这些地方定价会高一些。如果是直营的话,养一个非常庞大的地面团队,成本压力很大。因此今年怪兽充电等公司转向代理运营,这样的话主要就是靠出租机器来赚钱,但这导致了一个结果,定价权被代理掌控。
张毅表示,“近年来共享充电宝企业遭遇了较大的亏损压力,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渠道的争夺战,大家都在透支价格和利润,通过第三方分佣来刺激渠道,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前后,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将达到278亿元,用户将突破7亿人。张毅认为,目前移动终端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用电量需求也在增加,电池续航问题目前还未实现根本性的解决,所以共享充电宝的未来发展依然有空间。他也强调,提升产品和服务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眼下,竹芒科技正在开拓电单车共享充电桩、智能零售货柜等新业务,怪兽充电还曾依靠上百万个充电宝通过私域流量孵化白酒品牌,小电在招股书中也曾透露要进军短视频领域。
“共享充电宝其实已经成规模,一二线城市的普及度已经很高,然而寒冬之下盈利难题突出,即便扩张也是增收不增利”,史松坡表示,现在企业都在寻找不同的盈利模式,试图带来新的增量,但能否真正解决单一盈利模式还需要时间验证。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