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
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金融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过度虚拟化就会像华尔街那样,因资本贪婪而制造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就是明证。而德国银行模式就因虚拟能力差,保守地重视风险等而规避了一次次金融危机。
中国处于第二产业产能过剩,且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很容易陷入为虚拟经济服务,各种衍生的资本套利工具会鼓励金融机构放松监管并追逐创新和利润,从而与实体经济脱钩。日本转型就是倒在这一进程中,即金融自由化改革及产能过剩的市场背景,导致信贷流向地产、股市等资产市场,吹大了泡沫。
当前中国要重视这种风险,1-5 月社会融资规模为9.11万亿元,同比多出3.12万亿元,在如此大力度的社会融资投放之下,银行间市场却持续出现流动性紧张现象,货币市场利率大幅飙升。多资金供给都到哪里去了呢?有专家分析,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通过借新还旧式展期,让资金停留在偿债环节,或者配置到不具备经济合理性的低效部门,比如非常多的过剩产能依然依靠借贷维持,消耗资本的同时又无法创造利润。
应当说,上半年有大量资金,通过信贷、信托以及理财产品流入到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因为,地产在人们害怕通胀的背景下,仍有强烈的上涨预期并转化为投资性需求,而地方平台则因有政府信用担保而无风险,且在展期背景下部分政府对利率不敏感。由于监管部门对地方平台和地产进行了信贷融资限制,这刺激了影子产品大幅增加,占用更多货币资源,产生挤出效应,推高市场利率。
因此,银行应该调整资金配置方向,优化结构,让大量理财产品到期后回到表内,从而切断资金通过影子银行大量流向地产和地方平台的通道,防范金融风险,让金融回归到为实体经济服务。
但是,这种扭曲的资金配置结构并非是因,而是果,资金大量流入地方平台和地产有其合理性,因为在产能过剩背景下,除这两个部门仍有较高低风险收益率,其他行业都处于较高的风险水平,即企业利润率在下降共享经济的金融风险,市场在萎缩,存在一定信用风险。
如果想让金融机构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那么,就像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首先要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而不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刺激经济增长共享经济的金融风险,毕竟中国已面临货币存量过多风险。
激活货币存量需提高货币运行效率,首先要增加直接融资规模,因为直接融资不会大规模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但可将居民和企业定期存款变成活期、变成企业生产资金。其次,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减轻银行资本充足率压力,改善目前金融体系风险主要集中于银行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在产能过剩的条件下,对传统产业应推动过剩产能关停并转,释放市场空间,对其中的债务可通过金融创新进行重组。同时取消管制、打破垄断,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让市场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