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绿色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一体化与政策协调机制研究”获结项优秀
项目名称:绿色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一体化与政策协调机制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批准号:
所在学科:经济理论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李志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进行时间:2016.07-2021.08
代表性论文:
1. 《创新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2-27
2.《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治理长效机制研究》,《浙江学刊》,2020年第6期。
3.《绿色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协同合作研究进展与展望》,《生态经济》,2021年第8期。
一、主要内容
本课题报告以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和政策协调机制为研究视角,系统梳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总结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演进历程,通过实证分析方法评估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从国家、省际和省域三个层面总结了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方面的政策探索,从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规制作用等政策机制,构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政策机制理论框架体系。从生态红线管控、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城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共建共享等方面阐述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过程中相关政策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与瓶颈及对策建议,并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各省的创新实践及江湖联动角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提出立体化、系统化的政策建议。
二、主要观点
一是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需树立共同体理念。人类的文明起源于江河流域,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围绕流域而展开的。流域经济是以河流为纽带的整体性系统,具有较复杂的网络层次,极易形成从上中下游较大的纵向差距的经济带。流域发展往往跨越行政区划经济,较易受到行政权力的刚性约束和要素自由流动的限制;一个行政区内又可能包含多个流域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流域的生态性和社会性很难完全契合,流域上下游地区的经济差异性及受到行政区划的割裂,不利于流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开展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需要在统一规划流域发展的基础上,沿线区域之间有效协作、合作共赢,构建生态、经济和社会共同体。
二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阶段紧密相关。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地带城镇化 共享经济 环保,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中国经济版图的主轴。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也经历了“开发为主——综合利用——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的演进历程,回顾这个演进历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重点、路径紧密相关。长江作为我国生态宝库、经济发展的主动脉,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要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三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系统的政策干预。长江作为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流域,为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运力支撑、资源支撑和生态支撑,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然而其生态环境因开发有余、保护不足而陷入“公地悲剧”的境地。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提供导向、激励、约束和规制作用的系列综合政策制度,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从过去的局部问题提升为流域共同体的全局问题,促进全流域各省市从“谋一域”到“谋全局”,从“被动地”到“主动地”转化,增强政策机制的适宜性,确保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协同保护治理一体化的目标实现和制度保障。
四是长江经济带需加大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反映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的区域之一,急需将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化国土空间管控,严守生态红线,通过对森林、湿地、农田、矿山、生物多样性等的恢复、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需要科技助力。伴随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作用将愈发凸显。
五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需推进绿色城镇化与产业绿色化。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并且根子的主体在城镇与产业。长江经济带沿线布局有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要城市群,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需要走新型的绿色城镇化之路。长江经济带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流域,关键是产业聚集水平较高和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较强。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关键。
六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需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化转型和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特别是要重点发挥好长江经济带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先试先行作用,以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进而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撑。新发展阶段应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来推动供需两端结构性改革,探索出一条具有长江经济带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道路。
七是长江经济带需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现实路径城镇化 共享经济 环保,促进长江经济带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脱贫与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体系、核算体系、政府考核评估机制。完善基于生态价值基础上的排污权、碳排放、水权、林权等生态权益的市场化实践和政策支持。
八是长江经济带需打造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共同体。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提供强有力、可持续的动力支撑。实现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局部利益与流域整体利益一致性,将长江“生态共同体”放在“利益共同体”建设的根基之上,实现可持续的一体化,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本研究将涉及生态学、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与集成,就跨区域(流域)生态合作基础、合作主体、合作方式和生态环保协调机制开展研究。研究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建设的优势、劣势、重大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掌握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一体化需求特征及需求耦合,阐析了绿色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生态环保一体化理论、生态合作主体利益关系、生态环保区域协调关系,厘清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各省市协同合作的基础及与合作目标趋势,掌握现有体制下一体化困境及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比较系统的生态环保一体化政策机制体系,统筹流域上中下游、区域城乡协同保护治理和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现代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创新和发展提供补充和贡献。
(二)应用价值
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设计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一体化的政策协调机制和实施方案,对现有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绩效进行分析,掌握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面临的体制机制困境,提出破解制约的制度创新重点和难点,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协调、绿色金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脱贫与共建共享等方面,提出协同共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一体化政策机制及其实现路径,本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央办公厅《专报》单篇采用、省主要领导批示和长江委员会的采纳推广,对推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绿色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价值和供决策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