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发布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报告认为——
我国共享经济正从起步期向成长期加速转型
本报北京2月27日讯(记者张娜) 搭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快车,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正从起步期向成长期加速转型。
2月27日共享经济报告,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在京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认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技术创新应用明显加速,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突出亮点。
据悉,本次报告是国家信息中心与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合作研究的第三份反映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状况的年度报告。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非金融共享领域交易额为20941亿元,比上年增长66.8%。从市场结构看,2017年我国非金融共享领域市场交易额占总规模的比重从上年的37.6%上升到42.6%,提高了5个百分点;金融共享领域市场交易额占总规模的比重从上年的62.4%下降到57.4%,下降了5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共享经济拉动就业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包容性增长。2017年我国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7亿,比上年增加1亿左右。其中,参与提供共享经济服务的服务者人数约为7000万,比上年增加1000万;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员工数约为716万,比上年增加131万,占当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9.7%,意味着城镇每100个新增就业人员中,就有约10人是共享经济企业新雇用员工。
报告提出,中国共享经济领域的创新创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球共享经济创新者和引领者。截至2017年年底,全球224家独角兽企业中中国企业有60家,其中,具有典型共享经济属性的中国企业31家,占中国独角兽企业总数的51.7%。
我国共享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报告认为,法律法规不适应、公共数据获取难、统计监测体系亟待建立等共性问题依然存在,2017年用户权益保护难题进一步凸显,新业态发展与传统业态发展与传统的属地管理、城市管理以及理论研究滞后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未来几年,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加速推动下,我国共享经济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共享经济报告,随着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加速,人们认知水平的明显提升,以及政策法规的日趋完善,我国共享经济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共享经济将从起步期向成长期转型。共享产品和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多,从生活消费领域向生产制造、公共服务、社会民生等领域渗透融合;平台企业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行业并购越来越多,精细化运营成为企业竞争焦点,政策导向更加注重共享经济整体发展质量的提升。农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有可能成为共享经济的新“风口”,这些领域的共同特点是民生关切、痛点明显、市场需求大、商业模式正在积极探索中但尚未成型。在积极鼓励共享经济发展的同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尤其是直接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量身定做监管制度成为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建设将加速推进。此外,共享经济与信用体系的双向促进作用将更加凸显。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将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报告认为,共享经济的治理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进入关键期,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共享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规章制度的巨大差异,全球化协同治理需求明显增强。
在发布会上,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还首度推出了《中国制造业产能共享发展年度报告(2018)》。这是国内首份反映制造业领域共享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共享经济模式向制造业领域的深入渗透、全面融合以及再次创新,是重构中国供给侧生产结构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动能。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