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宏观 | 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及投资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系列专题之一
//核心结论
新发展理念主要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方面,这些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配套工程共同组成。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发展“新基建”等国家战略均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均是协调发展的表现方式;污染防治攻坚战、双碳战略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开放理念的重要体现;脱贫攻坚、共同富裕则是共享理念的重要内容。
创新是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弥补追赶型经济体增长困局的关键。韩国、日本等东亚追赶型经济体在经历高速增长后都开始长期下行共享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甚至最终进入停滞格局。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提升,潜在增长率也处于下行趋势,必须突破旧的增长瓶颈,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就是推动新型举国体制的建设:1)加大基础研究领域投入。2)加大战略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3)牢牢把握数字经济自主权。
协调是摒弃单纯的唯GDP论目标,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单纯的追求GDP增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问题,协调发展的要义就是摒弃单纯的唯GDP目标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更加注重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
绿色是构建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我们国家的资源环境承载负荷能力逼近极限,高污染、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双碳目标将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是实现双碳的主要手段。
开放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是应对逆全球化更好的方式。我国在新发展理念下将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共享是让更多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未实现同频提升。共享是让更多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成果,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新发展理念下的投资选择:1)新型举国体制下国产替代、自主可控领域的机会值得关注。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或带来新基建以及重点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3)绿色发展下新能源有较好投资机会。4)“双循环”格局下,内需的扩容将带来增量投资机会,利好新消费、新基建等相关产业。5)共同富裕目标有利于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以及消费升级、休闲服务领域的发展。
风险提示:国内宏观经济下行超预期,海外局势演化超预期,对新发展理念理解认知不到位。
正文
在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国正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发展理念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那么,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是什么?在形成过程中有怎样的历史及现实背景?具体包括哪些方面?新发展理念下又蕴含哪些投资机会?我们将在系列专题报告中进行详细解读。
一
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
新发展理念最早于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在进行一系列探索之后,基于实践所提出的新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均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资本市场表现影响深远。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首次提出。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均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新发展理念在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引,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及资本市场表现均具有重大影响,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
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基础并非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才产生,在之前就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铺垫。例如,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辩证发展观、“绿色革命”发展观、对外开放发展观、反贫困发展观分别是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以及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基础。江泽民的“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等重要论断是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的理论源泉,江泽民“三个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思想是新发展理念的协调发展的理论来源。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新发展理念的共享发展的理论基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又阐释了协调发展的意蕴,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新发展理念的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协调发展中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新发展理念的开放发展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1]
新发展理念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配套工程共同组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均有对应的政策和配套工程支持。比如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发展“新基建”以及坚持“房住不炒”等国家战略均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均是协调发展的表现方式;污染防治攻坚战、“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开放理念的重要体现;脱贫攻坚、共同富裕则是共享理念的重要内容。
二
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历史及现实背景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决定了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结构和动能均面临调整节点,新的发展阶段必然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排名由改开之初的第11位升至目前的第2位。2021年我国GDP总量为114万亿人民币,折算为美元现价达到17.7万亿,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77.1%,2010年以来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2位。可以说,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经济体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从中美经济总量竞争角度考虑,假设2022和2023年中国名义GDP增速分别为6.3%和8%,2024年及之后保持年均7%左右的增速,美国名义GDP保持年均5%的增速,则中国名义GDP将于2040年超过美国;假设中美未来名义增长分别7%和4.5%,则中国将于2036年赶超。
总量层面的赶超固然可喜,但实现难度不可低估,主因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和动能均面临调整节点。1)经济增速面临再次换挡节点。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我国GDP年均增速分别为11.3%、7.9%、5.7%,趋势递减。“十四五”期间,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的低基数效应,2021年同比增速达到8.1%,但两年平均增速仅为5.1%,仍然明显低于“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长水平。2022年受疫情反复影响,GDP全年增速大概率弱于4%,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的经济增速将再次面临换挡问题。2)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节点。经过一轮供给侧改革之后,我国低端产业过剩产能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消化,并且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房地产的发展模式正逐渐改观,房地产和建筑业对GDP累计同比贡献率由2020Q1时21.3%的高点快速降至今年上半年的-6.6%。但经济发展结构并未发生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地产链为代表的经济旧动能虽然已经开始衰落,但以中高端产业为主要驱动力的新的增长点尚未完全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与地产链更不可同日而语,这就导致以地产为核心的内需拉动模式依然奏效,与过去相比,在经济下行期,稳增长政策就显得无从着力。3)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劳动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弱,全要素生产率(创新)驱动的模式尚未成形,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
三
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新发展理念主要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五大理念的内涵和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不相同。新发展理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通过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创新是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弥补追赶型经济体增长困局的关键研究发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经济增长轨迹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共享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在高增速后都开始了长期下行,这体现了追赶型经济体经济转型的一般规律,日本、韩国经济增长最终持续下降甚至进入了停滞格局。究其原因,从经济的高速度增长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必然伴随着经济发展增速的下降,此时经济增长正在面临动力的转换,或者进入由全要素生产率支撑的成熟区域,或者持续下行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是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东亚追赶型经济体最终陷入经济增速下降甚至停滞的困局出发,只依靠模仿再创新不可能实现对先发经济体的全面超越,只有自主创新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提升,潜在增长率也处于下行趋势,依靠模仿再创新很难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进而保持经济总量层面的竞争优势。而许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难题仅仅依靠市场的自发力量很难有效解决。这就需要政府在创新领域更大程度地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像过去传统举国体制那样完全通过中央政府以自上而下的方式,统筹调配全国资源去主导科技创新,而是通过更灵活更高效地运用财政税收以及科技产业类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市场创新主体去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难题,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有机结合,解决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9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会议明确提出“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在这一新型举国体制下,未来以下领域或出现重要的变化。1)加大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在整个创新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新型举国体制所对应的创新研究具有长周期、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特征,国央企从制度起点上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能够承受持续性地高强度研发并且避免短期行为。
新型举国体制的理想形态是建立“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着重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2016年以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速达17.2%。2021年基础研究经费为1817.0亿元,较上年增长23.9%;。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为6.5%,达到历史新高。2)加大战略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国有资本将加大投资力度,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集中攻关“卡脖子”难题,着力解决重点产业“缺核少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3)牢牢把握数字经济自主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经济代表着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将成为未来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未来将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走在世界创新的前列。(二)协调是摒弃单纯的唯GDP论目标,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一段时间内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首要任务。在以GDP增长为核心目标的地方政府竞赛中,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单纯的追求GDP增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问题。协调发展的要义就是摒弃单纯的唯GDP目标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更加注重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
比如区域发展的协调,城乡之间发展的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相互间的协调等等。(三)绿色是构建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我们国家的资源环境承载负荷能力逼近极限,高污染、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单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则更难以持续。其中,双碳目标将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伴随着经济转型,第二产业单位GDP能耗存在着自然的下降。但想要实现碳减排的目标,仍需要对电力、钢铁、建材等高碳排放行业采取针对性措施。碳中和并不仅仅是限制产能,更重要的是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因此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是实现双碳的主要手段。
(四)开放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是应对逆全球化更好的方式开放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面对逆全球化浪潮更要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外贸依存度峰值曾超过60%,但2021年已回落至33.7%。与此同时,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则持续提高,一升一降之间体现了我国新旧经济动能的转化以及逆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特征,最终消费支出占世界比重仍将逐年提高。以高水平的开放参与国际市场将有效推进外循环的运行,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我国在新发展理念下将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五)共享是让更多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未实现同频提升。例如,低成本要素投入和粗放型增长,忽视了创新科技中的人才培养;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非均衡发展,导致区域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经济发展中付出巨大的生态代价,严重威胁到人居环境。共享是让更多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成果,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四
新发展理念下的投资选择
1)新型举国体制下国产替代、自主可控领域的机会值得关注。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劳动力充裕和产业基础设施完备等优势,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扮演着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在原材料、纺服、家具、机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也形成了一定的全球竞争优势。然而,过于依赖传统制造业导致我国在部分高端制造领域仍长期依赖于进口,基础研发和创新能力存在短板。逆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产业链供应链仍有“断点”、“堵点”和“卡点”,芯片、精密仪器等产业链重点环节面临“卡脖子”问题。当前,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齐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短板,相关领域必然获得国家资金倾斜,行业规模有望不断扩张。预计未来芯片、航空发动机、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将会有系统布局,保证产业链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或带来新基建以及重点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预计未来公共服务将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的软硬件短板和弱项。城乡信息不对称是阻碍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将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数字乡村的建设需要加快网络信号深度覆盖,同时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重点可关注新基建领域投资机会。此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引擎的带动,对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也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能够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实现高效集聚。预计未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在国民经济地位将进一步强化,进而带动其他城市形成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相关地区的优势产业值得关注。
3)绿色发展下新能源领域具有较好的投资机会。双碳目标将驱动企业的绿色转型,大型能源以及高碳排放的企业将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需要,加强新能源产业布局,利好清洁能源及相关设备产业的发展。再者,在中美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在低碳转型、气候投融资、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的长期投入和实质努力有望成为国际合作的突破口,同样有助于新能源行业的发展。4)双循环格局下增量机会在于内需。“双循环”格局下,保证产业链自主可控和内需的扩容将带来增量投资机会。过去我国作为全球供应体系核心的定位,将逐渐向“生产+消费”双中心转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将实现产业链升级,加速构建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链韧性与抗风险能力,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耦合。同时,积极拓展内需市场,提升产业链的市场容量,加快释放新型消费和传统消费的潜在需求。预计将利好新消费、新基建等相关产业。
5)共同富裕目标有利于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以及消费升级、休闲服务领域的发展。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在于缓解收入不平衡带来的焦虑感,最核心的还是在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预计将适度提高医疗、教育和养老等领域的财政支出,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质量,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优先向农村及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倾斜,使得居民能够获取更优质的资源。此外,运用二次和三次分配手段缩小贫富差距,合理调节过高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一些消费升级以及休闲服务领域有望扩容提质。
五
风险提示
国内宏观经济下行超预期,海外局势演化超预期,对新发展理念理解认知不到位。[1]《新发展理念》(王立胜等,2021)
西部宏观边泉水团队
边泉水
首席分析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美经济学培训中心福特班研究生;国家统计局百名经济学家景气调查特邀专家;曾长期担任中金公司高级经济学家,曾任国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财新莫尼塔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直属办事机关副处级调研员;擅长政策研究,致力于构建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以经济周期、流动性和政策为支点的宏观研究体系和研究团队。
宋进朝
资深分析师。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CFA,FRM,曾任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分析师、首席经济学家助理;多年宏观金融研究经验,主要从事宏观、产业及政策研究,尝试从结构主义视角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特征,致力于搭建中观经济学研究框架和体系;研究方向为经济周期、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
刘鎏
资深分析师。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金融学硕士;此前在中邮保险资管中心从事组合管理工作,曾长期担任中金公司研究部经济学家,曾任北大国发院研究助理;尤其擅长宏观数据的处理、分析和预测工作,曾在“远见杯”中国经济预测评选中多次获得前三名;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总量指标分析预测、经济周期及主题研究。
杨一凡
高级研究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曾任国金证券宏观分析师;擅长大类资产主题研究;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及大类资产。
赵红蕾
助理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宏观基本面、内需结构、侧重于财政政策研究。
证券研究报告:《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及投资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系列专题之一》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