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CEO张旭豪: 互联网+实体经济的未来是 线上融合线下的OMO模式
本报记者戴春晨实习生秦喆予广州报道
在外卖O2O领域,饿了么推动着互联网+线下餐饮业的结合,显示出互联网+实体经济的可能性。那么,未来互联网+实体经济如何走呢?
12月7日,2017年广州《财富》全球论坛召开期间,饿了么CEO张旭豪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张旭豪认为,到下一个十年,纯线上的红利将消失,互联网+传统的产业相结合将演变成线上融合线下的OMO模式。
《21世纪》:数字经济是近年来谈论比较多的话题。我们也看到互联网+传统产业相结合,出现了一些新的业态。怎么看未来数字经济、互联网+传统行业融合的趋势?
张旭豪:过去互联网圈的流行词是O2O(onlinetooffline,从线上到线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到下一个十年,纯线上的红利将消失,演变成OMO(OnlineMergeOffline)模式。线上线下不仅仅是连接,更多是联合、整合,对于供应链和供给侧进行优化。
在深度上,OMO模式要求在供给侧进行大幅度改革和优化。比如,外卖领域,O2O时代只跟商户合作就可以了,现在要切入商户的上游链条,餐厅商户的ERP系统和后台的供应链系统;而在广度上饿了么如何进行共享经济,将会出现越来越多消费场景。
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两年移动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平台是共享单车。共享单车企业并不像传统的O2O那样简单连接单车,还自己定制单车、改造单车,为共享而设计单车,比如共享单车内置定位的功能。这也就是说,线上跟线下融合产生新的使用场景和消费模式,推动了传统制造业的产品供给变革。
对于传统企业或者是线下企业来说,如何在满足新的消费场景基础上改变自己的经营理念,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要做到这些东西,就能从原本的行业脱颖而出形成差异化。
今天,在消费者快速变化和快速升级的过程中,所有行业都要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
《21世纪》:现如今,除了通过互联网+改变商业模式的创业,还有一种技术驱动型的创业。你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差异?
张旭豪:任何平台技术都需要强的技术支撑,没有强的技术支撑平台没有办法运作。反过来,纯技术的企业如果没有平台的场景支撑,未来的发展很难有可持续性。今天大的平台具有一个庞大的数据、用户和场景,这才能让开发出来的技术不断去利用。比如人工智能,如果缺了数据,特别是活数据、每天在使用的数据,人工智能是无法优化和提升的。所以,对于纯技术公司来说,如何跟平台和生态进行绑定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而平台型公司自身有很好的资源,所以都会孵化出很强的技术。任何平台类的公司,即使送餐送外卖的,背后都要非常强的技术才能支撑海量的用户交易。
所以,无论是平台型公司还是技术型公司,未来都会走向融合的方向。
《21世纪》:现在互联网赛道的许多项目,总是和创投资本联系紧密。从早前的网约车到现在的共享单车,人们似乎都看到资本驱动下群雄混战,到两强相争,最后似乎免不了合并。如何评价这种状况?
张旭豪:你说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平台型项目比较多。平台型公司由于要和线下融合,要优化线下的供应链,对资本的需求特别大。这导致融资能力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比较重要的能力。但资本也是逐利的,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得到回报。当行业发展到达一定的瓶颈,行业的渗透率达到瓶颈时,可能就需要整合合并才能符合投资人的利益。
不过,不同领域的情况不同。像叫车软件已渗透了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全部需求。但在外卖领域,外卖软件也只是占到整个餐饮行业的5%-8%。对于4万亿的餐饮市场来说,外卖软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品类上,由于有了配送的网络,饿了么的延展性很强,不仅仅是送餐饿了么如何进行共享经济,而且还可以送鲜花、药品等其它东西,将送餐高峰时段外的闲置时间都利用起来。这样的事情一旦做成,它的价值对于投资人的回报非常大。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