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众点评“黑产”:每条好评6元,大V要挟商家月入过万...
事实上,你不知道的是,这种黑色产业链的收益还不小。
大众点评的账号分为8个等级,等级越高,权益越大,比如,评价优先展示、满减额度更大等等。按照平台的说明,等级评定依据过往评价的数量和质量。
简单来说,等级越高,评价越有分量,也就容易受到商家的青睐。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7级的号,点评费用91元,收藏70元,而这些文案和图片大多由店家提供。
如果涉及到更精细化的评论,比如实地探店,那么除开免费提供吃喝玩服务之外,还要给300左右的报酬。
一方面,第三方平台会邀请大V提供该类刷单服务;另一方面,第三方平台也会有组织地运营大V账号,为自己所用。
首先商家邀请探店是什么,商家就是那个肉眼可见的的受益者。
商家通过刷评,能在短时间内收获大量的好评,冲上榜单的前列,增加店铺曝光量。此外,哪怕消费者给了差评,他们也能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删除处理。
不过,他们所谓的删除并不是真正的删除,而是把差评从精选里调入到全部评论里,这样一来,顾客一般都看不到。
如今,打开手机淘宝,在淘宝上搜索大众点评刷单等字样,你会发现,上面会弹出许多关于大众点评代运营的店铺。
之后从客服口中了解到:其中就包含删除差评这一项服务。不过,他们一般都是按月付费,不同的套餐有不同的服务类目。
其次,大家想不到的是,大众点评里的大V才是最大的赢家。
为什么这么说?
商家刷评,我们暂且不谈论效果如何,就刷评这件事,他们本身就承担着极大的风险。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4月至今,大众点评已处理违规评价超过4000万条,违规商户6万余家,违规账号7.5万个。
但大众点评里的大V就不一样了,他们做的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免费吃喝玩乐不说,还能随意月入过万,那可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啊!
一般来讲,大众点评里的大V都是分等级的,注册用户最高等级是Lv8。在一线城市,Lv8才算是一个大V的准入门槛。
不过,在其他三四线小城市,要求就会低很多。
据某商家爆料:Lv6一条评论就是三四百块,那些需要营销造势的商家通常都会找他们写点评。
我们就按每天最少的一条评论来算,他们都已经月入上万,超过了我们90%以上的打工人。
当然,你可千万别认为大V只是薅薅羊毛,通过打卡写评论赚点钱。
当他们拥有一定的商家资源和用户后,他们就可以组建自己的福利群,在群内向其他大V下发商家任务,以此来获取酬金。
另外,他们还能通过直播、探店等多种形式获得广告费,月入过万丝毫不足为奇。
因此,结合前文来看,商家和刷评者似乎在圈内早已达成了某种共识,而这种默契让他们都成为了这条产业链下无可争议的受益者。
但问题是,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商家和刷单者收益,消费者就只能受苦了!
03
变味的大众点评商家邀请探店是什么,正在失去年轻人
借用网友的一句话,现在的大众点评,不仅失去了口碑,也失去了灵魂!
犹记得2003年,大众点评成立的时候,其创始人洪涛的初心在于寻找更多高质量的美食。
当时还处于pc时代,大众点评的用户质量很高,甚至把用心点评当成炫耀的资本。小而美,是大众点评最早的标签。
大众点评发展到后期,其模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其中最显著的,便是社区内容真实性和商业变现之间的矛盾。
大众点评的商业变现,主要经历了会员卡、优惠券、竞价排序、以及商家服务几个阶段。
一方面,竞价排序需要商家交钱,才能排位更靠前,这是让消费者看到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大众点评也曾推出过商家套餐服务,比如一个月3000,就能增加曝光,提高好评展现,隐藏差评等。
以上两点引发的问题在于,商家花钱影响了评价结果和展现结果,大众点评的结果不再来源于大众,那么大众的信任度也就随之降低。
如今的大众点评,模式还是那个模式,功能还是那个功能,但早已物是人非,首页充斥的妆容精致的网红,以及流水线一样的摆拍。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大众点评 “变味”,另一个解释是,2015年大众点评被美团收购之后,商业化导流的氛围越来越严重,进而沦为美团的导流工具。
而大众点评上一次引发全民讨论,还是因为美团的一次蓄谋已久的改名。
从2019年初,江湖上就有传言称大众点评即将被美团更名并整合进一个app,就像摩拜单车被收购后那样。
2020年9月,靴子落地。“美团点评”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决定将公司名称简化为“美团”。距离成立“美团点评”还不到五年,大众点评就失去了自己的姓名。
尽管美团强调“名称的简化不会对业务方向、组织架构、公司运营等产生任何影响”,还是拦不住悠悠之口。
美团在收购后的每一个举动,都成了对大众点评始乱终弃的证据。从合并的那一刻起,大众点评就已经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了。
就像网友评论的,它其实2015年就已经死了,只不过到2020才埋。
尽管存在感逐年变低,但大众点评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觑。
根据美团发布的2020年Q3财报,人们不难看出,尽管“餐饮外卖”是美团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要说到利润,还得是“到店酒旅业务”,而这,正是大众点评的业务范围。
美团名声在外的外卖业务,利润还不到4%,仅为到店业务的零头。/美团《2020Q3业绩报告》
然而,利润上的丰收,并不意味着大众点评从此可以高枕无忧。
事实上,这家老牌的本地生活平台,正面临着核心用户的流失。
这两年,不仅老对手“口碑”紧追不舍,新秀“小红书”渐成气候,就连微信、高德等本地生活领域的新玩家也频频试水到店业务。虽然至今尚未折腾出什么水花,但大众点评已经明显感受到危机。
2007年,尚未被阿里收购的口碑网曾推出“千元搬点评”活动,鼓励用户将大众点评网上的点评内容搬至口碑网,并承诺赠送1000元淘宝币的奖励。这一活动引起大众点评网的强烈不满。
做ugc社区内容,只有提升app的活跃度和用户量,才能持续为公司赚钱。/Pixabay
愤怒的大众点评发布公开声明谴责了“点评搬家”事件,还给口碑网发去了法务公函。
十一年之后,还是同样的剧情,大众点评却将自己从原告席搬到了被告席。
2018年,陆续有小红书用户发现,大众点评上出现了自己的复刻版账号,不仅内容1:1复制,部分图片甚至还带有小红书水印,而这些用户均未在大众点评平台开通过账号。
小红书官微也发布了声明谴责大众点评的抄袭行为,称“小红书非一天建成,更不可能被一键复制”。
屠龙少年变成恶龙的故事并不鲜见。十几年过去,日渐做大的大众点评,也终于活成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
无论是小红书等相近平台的流量冲击,还是短视频软件的异军突起,都说明了大众依旧需要点评。
但具体到平台,却不一定非得是大众点评了。
-end-
来源 | 电商报、新周刊、 餐饮O2O
整编 | 小贝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