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与价值取向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20/6 (第 36 卷总第 188 期)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与价值取向李茂平(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摘 要】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是对我国传统共享思想的传承和弘扬,是对西方共享思想的有益借鉴。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就是“全民共享”,让每一位中国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全面共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共建共享”,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渐进共享”,逐步消除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达到共同富裕。【关键词】共享发展理念;思想渊源;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61 (2020)06-0044-09DOI:10. 16546/j. cnki. cn43-1510/f. 2020. 06. 005·收稿日期:2020-03-12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志愿服务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的独特作用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A444)作者简介:李茂平 (1973-),男,湖南邵阳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一、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共享是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是引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源泉。
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的共享发展理念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和归宿。共享发展理念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重大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与共享经济思想,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4 4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要求。共享发展理念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以人为本、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等亦是共享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共享发展理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共享发展思想,西方社会的民主自由思想也闪烁着共享发展思想的光芒,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中西方共享思想的传承和弘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具有突出的时代特点和鲜明的价值取向,它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 “全民共享”,是全面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及各方面合法权益的 “全面共享”,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 “共建共享”,是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平衡到平衡、由不充分到充分的 “渐进共享”。
共享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典型体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我国脱贫攻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引。二、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一)共享发展理念对我国传统共享思想的传承和弘扬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 “均无贫” “大同世界”“兼爱”等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共享理念,比如儒家的 “均无贫” “大同世界”和墨家的 “兼爱”等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但同时主张适度中和,不能贪得无厌。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1] 同时又告诫人们 “欲而不贪” “戒之在得”,进而进出了 “均无贫”的分配理论,他在 《论语·季氏》中指出: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 ,认为国家稳定与否,并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财富的分配是否均衡,能否将有限的资源和财富相对均衡地分配到各个等级之中,要求按照阶级等级实行物质财富的差等分配,在每一等级内部实行均等的财富分配。儒家的财富共享思想发展到晚期以后,更加突出、典型地表现为 “大同世界”,正如 《礼记》里描绘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 这描绘了生产资料和财产公有、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社会秩序安定和睦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人们对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共享思想表现在政治上,就是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并不是为了个人或一家一姓的私利,而是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并认为政治统治的目的在于通过养民、教民而使人人都向化为仁,统治者是为了帮助人民明人伦而进行统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期望为前提,对此,孟子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3] 认为百姓最重要,始终应该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这种古 老 的 博 爱 思 想,由 儒 家 的“仁”和 “礼运”的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发展而来。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强调 “天下之利” “天下之害” “百姓之利”,以是否符合 “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判决事物对错的标准之一,认为极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是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主张一切5 4对天下百姓的利益没有用处,或者相冲突、有危害的事都废除,提倡人们应该 “相爱”,不要 “相恶”,规劝天下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4] 墨子常把 “兼相爱”和 “交相利”并提,把 “交相利”作为 “兼相爱”的内容和标准,认为实行兼爱就应该给人民以实际的物质利益,解决人民迫切的生活问题,实现 “万民和,国家富,财 用 足,百 姓 皆 得 暖 衣 饱 食,便 宁 无忧”。[4] 墨家的思想反映了 “国富民安” “暖衣饱食”的共享理念。2. 中国近代农民运动提出的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至公至平”“幸福美满极乐世界”等社会理想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共享思想也突出地表现在农民运动领袖的教义及其制定的政策、制度中,开始提出明确的 “均平”主张。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后,继承了以往农民运动 “均贫富”的理念,通过制定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一整套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提出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目标。但是, 《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在维持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从而实现公有公享 “均贫富”的理想目标,这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只能成为不可能实现的空想。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惨败的结局带来了巨大的民族危机,同时也激励着一大批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起抗争。
在这些仁人志士当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是杰出代表,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努力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作为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康有为,在 19 世纪 80 年代开始撰写 《大同书》,在书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大同理想,描绘了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没有国家与阶级,没有种族之异与贵贱之别,消灭了战乱与贫穷,人人平等、人人幸福,“全世界之人至于仁寿极乐善慧无边之境”的“人间乐土”。 “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既无专制之君主,亦无民选之总统,国界既破,则无政府之可言;人民皆自由平等,更无有职官之任”,[5]“于是时,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此联合之太平世之制也”。[5] 但是,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康有为妄想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或统治阶级的仁爱,而不是阶级斗争或是暴力革命来实现社会理想,这是行不通的,所以康有为找不到一条实现 “大同”的道路。毛泽东在 《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过:“康有为写了 《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6]3.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 “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等思想中国近代以来,国家山河破碎,民族危难,人们更加向往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希望国富民强、民族复兴,传统的共享理念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他们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作为思想武器,提出了 “三民主义”革命纲领,表达了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蕴含着丰富的共享思想,将大同社会理想和实践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是要通过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正如孙中山在同盟会 《安民告示》中所言: “将满洲政府所有压制人民之手段、专制不平之政治、暴虐残忍之刑罚、勒派加抽之苛捐与及满洲政府所纵容之虎狼官吏,一切扫除”。[7] 同时,要通过革命的途径和手段,消灭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残酷统治和民族压迫,建立独立的国家共享发展理念与共享经济思想,争取人民幸福,实现国家独立。民权主义的核心内涵是要通过革命推翻在中国长达两千6 4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清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救人民于水火,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国民都有参政、议政权利,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民生主义的核心要义就是要 “平均地权”,要对全国的土地价格进行清查和核实,并明确规定现有的地价,仍然属于原来的土地主人;革命以后增长的价格则属于国家,归全体社会成员享有。
同时,国家可以根据需要,按土地的原有价格收购地主的土地为国家公有、全民享有。孙中山希望通过实施这种土地政策,避免产生贫富悬殊和社会危机,以期解决苦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实现国民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平等和共享。所以,孙中山曾经指出, “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8]“三民主义”初步描绘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也是 “国富民强、天下为公”思想的初步体现,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也对未来社会理想进行了有益探索,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为共建共享理念由理论变为现实提供了思想基础。(二)共享发展理念对西方共享思想的有益借鉴1. 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 “正义城邦” “财富分配正义”等思想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有关财富和利益的公平分配是人们关心和关注的重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城邦是由人类的聚居而形成的,居住在城邦中的人们互相帮助和协作。在城邦中有明确的社会分工,通过分工进行协作,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城邦中,由于社会分工、职业分类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阶级和阶层。正义的力量就是促使每个人按照各自的德性在城邦中工作和生活,劳动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城邦生产大家需要的生活必需品,武士通过自己的顽强勇猛保家卫国。
由于正义的力量,城邦中的每一个人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和谐相处。为了建立正义城邦,柏拉图还提出 “哲学王”的主张,他设计了一个教育方案,要求从小培养有教养、有知识、身心健康的武士阶层,从中选拔懂辩证法、有智慧和实践经验的治国者。为了保证社会公正,治国者和武士不能有自己的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在柏拉图《理想国》的描述中,苏格拉底告诉格劳孔,哲人参与政治仅限于理想中的城邦,除非出现奇迹,哲人不会参与现实中的城邦政治, “在合意的城邦里他是一定愿意参与政治的。但是在他出身的城邦里他是不会愿意,除非出现奇迹。”格劳孔表示理解,但他认为:“那是个理想的城邦,但是我想这种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苏格拉底回应:“或许天上建有它的一个原型,让凡是希望看见它的人能看到自己在那里定居下来。”[9] 虽然柏拉图描述的理想城邦并不是现实,但 《理想国》中的男女平等、财产公有、公民教育等一些理性论证和合理想法,散发着共享理念的思想光芒。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希腊哲学最全面的体系。他提出了两种关于最高幸福的说法:一是在个人生活领域,理论智慧是最高德性,哲学家的思辨生活是最高的幸福;二是在公众生活领域,国家是为了达到全体公民道德和幸福的社会组织,国家的目的是公民的最高幸福。
在亚里士多德财富分配正义理论中,他将正义定义为“分配正义”“校正正义” “回报正义”三种形式。在这三种正义当中, “分配正义”的主要作用就是处理和解决交易过程中的公平问题,按照正义原则,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交易和处理方式; “分配正义”主要是解决交易过程中的比例问题,按照正义原则,给每位交易者分配他们所应该分配到的东西; “校正正义”主要处理和解决的是交易公平的问题,根据正义原则,交易中的受害者可以从伤害者那里得到补偿,以弥补受害者所受到的伤害,维护公平正义。[10] 亚里士多德的分配理论在承认差别原则的基础上追求公平、正义,对社会成员实7 4现财富和利益共享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但亚里士多德的分配理论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和自身局限,在奴隶制城邦国家中不可能真正实现。2.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的 “天赋人权”等思想14—16 世纪,人文科学在西欧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人们思想和认识的解放,在文学、艺术、语言、教育、道德和政治哲学等领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人文主义思潮出现了一大批人文主义者,开始进入到文艺复...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