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的新方向,是这一点
分享嘉宾:滕泰,经济学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新供给经济学和软价值理论提出者,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曾任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民生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曾于2010年、2015年受邀参加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并做经济形势汇报。
轮值主编| 智勇值班编辑&责编| 润锦
第6772篇深度好文:4743字 | 9分钟阅读
组织管理
笔记君说:
“直播主题:人人都可以成为笔记侠——清晰理思路、快速抓重点”
一、中国经济转型的经济背景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归纳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个方面。
1.需求收缩,内循环面临严重挑战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国消费出现了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440823 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速为 3.9%。
分析2021年数据,虽然消费增速持续下滑,但是在投资增速回落的背景下,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被动上升,从一季度的53.5% 升至二季度的77.1%和四季度的85.3%,全年消费对GDP贡献的累计值也达到65.4%。
当消费这个越跑越慢的“选手”,被动扛起了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大旗,如果消费增速持续下滑,那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压力则必然加大。
2.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速带来的复杂影响
短期的供给冲击会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不大可能对一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真正值得重视的是那些有可能长期化的供给冲击。
无论是原材料供给冲击、劳动力供给冲击还是供应链冲击,都会对物价造成影响。
原材料供给冲击和劳动力供给冲击的第一波反应,往往都是上游原材料和工业产品的价格上涨,体现在经济指标上就是工业通胀率即PPI 上涨。
在正常情况下,从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到消费品价格上涨,也就是从 PPI到 CPI的传导,有一定的吸收机制,通过技术进步、提升劳动生产率,又可以对冲一部分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如果消费品生产环节处于完全竞争甚至过度竞争的状态,那么生产商往往会通过牺牲利润来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不愿因为提价而丧失市场份额。
供应链冲击对物价的影响也相当严重。例如,美国对中国部分企业实施的半导体禁令导致芯片出现供应链冲击,引发国内通信产品、安防产品等工业品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
又例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肉类加工企业和物流运输环节都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导致美国肉类供应减少,肉类价格不断上涨。
3.预期转弱放大经济增速下行压力
中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各地采取的“动态清零”疫情防控模式,对人们出行和服务消费的影响不容忽视。
尽管2021年四季度以来(分析2021年数据),针对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环境略有放松,但行业的整体预期仍较为悲观,这造成了房地产开发投资放缓、商品房销售萎缩、行业预期转弱。
在经过连续 10 多年经济增速下行之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虽然有很大的提高,但增速不仅没有见底,而且仍然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等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中国经济深度转型的逻辑
中国这轮经济增速下行周期已超 10 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周期性的问题,更多的是长期性的问题;不仅仅是总量问题,更多的是结构性问题;未必是靠逆周期的刺激政策能够解决的,更多要靠深化改革来恢复中长期的发展动力。
1.尊重“先立后破”的产业演进规律
从经济发展和产业更替的历史来看,“先立后破”是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
也就是说,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发展,是在旧技术、旧产品、旧模式仍然存在的情况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当新供给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投资者也会逐渐选择它们,老供给就会因为市场份额和要素投入逐渐萎缩而退出市场——先有新供给扩张,后有老供给自然退出。
例如,当乔布斯发明苹果手机时,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公司主导的功能机正处在鼎盛时期,并没有人宣布它们是老供给或者是“落后产能”或“过剩产能”,让功能机退出历史舞台的是苹果等智能手机丰富的功能、流畅的体验、高度艺术化的设计和无限的扩展空间。
2.用对“先破后立”的改革逻辑
有时候新供给的扩张会被无形的力量“约束”,使市场经济正常的优胜劣汰或新陈代谢受到阻碍,导致经济增速下行,甚至陷入衰退。
在这些供给约束存在的情况下,要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就需要打破供给约束堵点和障碍,这时需要遵循的就是“先破后立”的改革逻辑。
现实中的供给约束有些来自垄断力量。
例如,美国的柯达公司在 1975 年就已经发明了数码相机,当时柯达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发现数码相机可能取代传统相机,这也就意味着柯达赖以称霸全球的照相机、胶卷、洗印设备、化学药品等一系列产品都将被淘汰,因此柯达的高层选择将数码技术冷藏起来,试图继续维持自身在传统影像产品市场上的优势。
如果没有尼康等日本企业将数码相机的技术发扬光大,柯达公司的压制将导致数码相机这种新技术、新产品难见天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什么重提“先立后破”?
是因为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稳增长仅仅靠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是不够的,真正的出路在于“破”和“立”之间,只有尊重“先立后破”的产业演进逻辑,用对“先破后立”的改革逻辑,全方位破除各种供给约束、助力新供给扩张,才能实现稳增长。
三、中国经济转型的新方向:
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每一次经济最困难的阶段过后,往往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起点:
1997—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正是全球互联网企业诞生的元年。
2007—2008 年全球金融风暴阶段,正是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起点。
这一次,哪些新供给,将如何创造新需求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呢?我们的价值创造观念、价值创造方法将要做出哪些转型和转变呢?
1.以软价值战略创造新需求
在产能过剩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凡是产品和服务中软价值占比高的,比如苹果手机、特斯拉等,企业的利润就比较高,生存就比较好;凡是软价值系数比较低的产品,毛利率就比较低,现在的生存状况也就比较困难。
一是让有效研发创意创造新需求。
与物质产品的劳动时间和物质材料大部分应该是有效投入不一样,由于人类创造性思维运动的不确定性,为创造软价值投入的大量劳动和资源可能都是无效投入,只有少量的投入才能变成有效投入。
比如在投入大量资金开发出数不清的不成功游戏之后,才会有少量类似于“王者荣耀”这样的爆款游戏。
因此,凡是从硬价值制造向软价值创造转型的企业,都必须做好一个最重要的观念转变:接受无效投入。只有在接受无效投入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如何提高研发和创意的有效性,以及如何产生“有效研创”。
二是引入流量思维,创造新需求。
对传统产品而言,流量并不是销量,但是流量可以转换成销量。
人们选择在大街上开店,就是要转换大街上的人流;选择在机场或购物中心开店,就是要转换机场或购物中心的流量;选择到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就是要转换央视的观众流量;选择到互联网做广告、开电商或做直播,就是要转化互联网的流量。
三是提升体验价值,创造新需求。
软价值的变化不仅仅来自产品本身,还来自人们对这种产品的认知的变化,这就是体验的软价值。同样一件消费品,有时候产品本身没有任何变化,而由于社会风尚和社会潮流的变化,这件产品带给人们的体验却会有巨大的变化。
比如,可口可乐不仅带给人们独特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它引领和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如果在美国快餐店买了一个汉堡或比萨,却没有可口可乐,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其实,不仅是可口可乐,任何产品的购买背后都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成功的产品不仅能够带给消费者良好的体验,有唤起感情共鸣的能力,而且一定能够成为某种生活方式的代表。
四是创新商业模式,创造新需求。
普通农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产品大部分是专享的,比如一个面包,只能一个人吃;一件衣服,在某个时间只能穿在一个人身上;一次服务,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也只能针对一个消费者,因此普通农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通常都只有卖产品这一条路。
而软价值则不同,研发、设计、品牌、知识、信息、艺术品等软价值大部分都是可以同时共享的,一个人的使用并不减少其他人同时使用的可能性。
正因如此,软价值的实现并不依赖产品交易,而往往是通过弯曲的路径实现更大的价值。
以软价值战略创造新需求的关键就是要从生产性思维转向创造性思维,从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到精准开发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以前我们创造财富主要靠自然资源,今后主要靠人的资源;以前创造财富主要靠劳动,今后主要靠智慧。”
2.5G时代的消费场景创新,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2021年,财政部前部长楼继伟关于 5G 投资的担忧,曾引起市场对 5G 应用场景的热议。
楼继伟认为现有5G技术很不成熟,千亿元级的投资已经布下,而且运营成本极高,找不到应用场景,今后消化成本是难题。毫无疑问,楼继伟先生抓住了新技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应用场景和消费场景。
在5G网络环境下,超高清视频直播、VR/AR 以及祼眼 3D 等高速率应用都可望实现。建立在无延迟传播基础上的智能控制将在新时期的智慧工厂中迅速得以推广应用,从而深刻改变制造业。
从车载导航到车联网、无人驾驶,可能是 5G 应用场景最早突破的领域,据 ABI Research 预测,到 2025 年 5G 连接的汽车将达到 5030 万辆。
此外,城市发展如何与 5G 深度融合,将 5G 技术应用于矿山、钢铁、码头等特殊作业或危险空间?
在智能家居方面,5G 将如何改变家庭?在医疗方面,5G 将如何让远程诊断、远程手术和远程医疗监控成为现实……
总之,5G 时代的应用场景创新将吸引更多产业的参与,或许将带来制造、医疗、交通、城市管理、家庭生活等领域的各种新业态共享经济对品牌的影响,进一步改变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十几年后回头看,一定会有一批新的产业巨头因为 5G 时代的消费场景创新而崛起,而人类的生活方式将再次被改写。
3.元宇宙将带来很多新供给,创造出更多新需求?
2021 年,由于有很多全球知名大企业都在涉足元宇宙,一时间元宇宙成了资本市场甚至全社会最前沿、最受关注的话题。
赞之者认为元宇宙是越来越真实的数字虚拟世界,是下一代互联网,它将引领我们从电脑、手机的二维平面世界跨入 AR、VR、XR 的三维立体世界,从“在线”到“在场”,其对世界的影响堪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
贬之者则认为它既无技术创新,也无产品创新,纯属投机炒作,元宇宙的尽头是“一场击鼓传花式的金融骗局”,更有人称“元宇宙将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次内卷”,会让人们长期沉浸于 AR/ VR 的虚拟世界,影响人类对“星辰大海”的理想追求。
那么,元宇宙到底是投机炒作,还是人类未来?元宇宙会促进科研的发展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还是会放缓人们探索大自然的步伐?
元宇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首先是发生在数字虚拟世界的场景创新大爆炸,以及数字虚拟世界和现实物理世界的场景创新的大融合。
元宇宙的场景创新空间有多大?可以先想象一下,单纯把现实的世界复制到数字平行空间就有多少创新和增长!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移动互联网出现的时候,第一代互联网人说我们让世界上的每一粒沙都拥有一个 IP 地址;那么元宇宙时代,人们会不会将日月星辰、海洋湖泊、山川陆地、楼宇道路等,都在数字平行世界做出全景、立体的呈现呢?
显而易见,元宇宙并不是简单的炒概念,而是一个虚实共生的新世界,是人类社会未来的新形态。
在元宇宙发展初期,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值得认真关注和严肃对待的场景创新大爆炸,而且这个场景创新可以带动大量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
但是,元宇宙的投资难免会带来一些资本市场的泡沫和现实世界的炒作。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元宇宙就是人类社会的未来形态,即使如此,元宇宙时代的到来也需要至少 5~15 年的时间,在5年之内,元宇宙仍然处于探索和酝酿准备阶段。
元宇宙的投资和投机炒作恐怕也一样,正因为它是人类的未来,所以才值得资本市场如此追捧炒作,也正因为资本市场的热情,才会有足够的资金流入来推动其发展。
所以,我们没必要去阻挡投机资金的涌入共享经济对品牌的影响,也无法避免围绕元宇宙的题材炒作,但是至少有三点可以确定:
第一,是这些投资和投机一定会催生泡沫,多年后也会催生出一批伟大的企业,围绕这些企业前端、后端的增长机会也会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增长;
第二,是一旦泡沫破裂,必然会一地鸡毛,让盲目参与的投资者付出惨重的代价;
第三,是元宇宙最终还是会改变经济、改变社会分工、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世界。
面对元宇宙必然带来的以上三种结果,我们应该做的或许不是一味地赞美和追捧,或简单地诅咒、谴责,而是应该时刻清醒地知道:我们是谁;我们是选择主动地认识,还是被动地接受;我们将在这个过程中,在什么环节,承担什么风险,扮演什么角色。
(本文内容参考: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深度转型》,滕泰 朱长征 著)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